大汉只有一个县官?由汉代县官一词的演变看官与吏身份的转变

#大有学问#什么人是县官?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指的是县一级行政机关的首长。

‬西汉县官即皇帝

如果你哪天“穿越”到西汉,可不能随便称呼县令为县官,会死人的。在西汉,县官常指的是皇帝或国家

朕即县官

《史记·绛侯世家》司马贞索隐记载:“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汉书·霍光传》亦记载:霍禹(大将军霍光之子)曰:“我何病,县官非我家将军不得至是,今将军坟墓未干,尽外我家,反任许、史夺我印绶,令人不省死。”那时能让身为大司马的霍禹忌惮的人只有汉朝俗称县官的皇帝了。

‬西汉县级主官为县令县长

那么,汉朝官方文件怎么称呼汉代的“县”“官”呢?

根据县人口不同,大县主官为县令,小县主官为县长。汉延秦制,万户以上为令,即县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不及万户为长,即县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县令县长之印

‬西汉县官(皇帝)之下均为吏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亦记载:“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

在西汉的县官——皇帝看来,他手下的百官都是吏,都是公务员,哪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都是吏。

《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诏曰:“……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这段讲列侯为吏的,自己可以不用去封地,让继承人去。列侯为吏,而不是官,可见这个吏地位并不低,相当于后世的官

这恰恰体现了两汉时期“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从基层遴选官员的机制。

官吏之间没有严谨的分界。下吏也完全由可能通过举荐、征辟、察举等各种方式上升为主官,因此汉朝能通过对乡、里、亭等基层机构对乡村有效掌控。

‬东汉“县官”演变为县令的代称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县官”的字面意思在秦汉时代不存在。事实上,居延汉简等汉代郡县简牍中的“县官”大都指县级官吏。

或许是因为容易混淆的缘故,到了东汉时期,“县官”用来指代皇帝和朝廷的频率就越来越低。

东汉末年蔡邕所撰的记录皇室制度称谓的《独断》中,就没有出现“县官”。以后的“县官”就基本上局限于字面意义了。

不过也正是东汉起,中央政府对县以下基层组织的控制力度逐步降低,宗族势力开始崛起,官与吏的区分愈加明显

庞统也做过县官

‬官吏分家,吏为民,县官之下均为吏

隋唐时,“官”和“吏”正式分开。吏的地位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不入流。这时的不在政府的行政体系内,不享受朝廷的俸禄,甚至不得参与科举,是由政府官员雇佣他们,身份其实是民。

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县一级正式任命的官员只有六人,其余皆为吏员,大都由本地宗族豪强充任。

此时,县以下都是当地族长或者族中长者或者有威望的人说的算。“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宋江最初就是个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县官   宗族   县令   汉书   官吏   汉朝   看官   西汉   东汉   汉代   县长   大汉   皇帝   身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