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莛制度为帝王教育服务,南宋经莛更加完善,它对皇帝影响如何?

#历史开讲#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古代封建帝王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涵养以及能力,从汉朝开始就设立了御前讲习。发展至宋朝,形成了一项完整的制度:经莛制度。为皇帝研读史经的官员也称之为“经莛官

宋王朝政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是“重文轻武”,上至天子,下至群官,都表现出对于儒学的重视。

太祖设置讲席,令宗正丞赵孚讲解《周易》;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割据政权平定后,任命吕文仲为翰林侍读,此举为“实国朝经莛之史”

南宋经莛吸收了前朝众多特点,形成了一项更加完善,实际作用更大的制度。

一、经莛制度前身,汉朝群儒讲经

古代帝王作为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既是最高权利的拥有者也是最高命令的发布者,执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王朝的兴衰。因而帝王教育在历朝历代都备受重视。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将儒学和政治紧密相连,为了更好的学习“儒学”武帝召集部分儒学之士进宫讲学,只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未形成经常之制。

汉宣帝于石渠“诏诸儒讲 《五经 》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后人多认为“经筵之所始乎此”,将此次讲经认作经莛之始。

石渠又称石渠阁是汉朝天子的藏书阁,处于汉宫未央宫殿内。石渠讲经之后,诏群儒入内讲论经学开始成为常制,这也是被称为经莛之始的主要原因。

汉朝作为经莛的产生时期,制度虽未完善,但是这一阶段的形成的特点贯穿了整个经莛制度发展的始终。其特点主要有:

讲读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汉朝的“儒学”自武帝时期就开始作为“官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儒学经典也成为汉朝帝王的必修课程,其中《孝经》,在主张“以孝治天下”的汉朝更是幼年天子的入门课程。

讲读人员的赏赐机制。汉朝儒士在讲经结束后,往往会获得赏赐,除了物质赏赐外,讲经甚得上意的还可以入内教授皇太子,这种特殊的荣誉也是赏赐的一种。

后代经莛发展延用了赏赐机制,并且屡有更新。

讲读人员具有很高的地位。在天子的大力推动下,汉代尊崇经师之风蔚然而起。讲读官员在御前讲课,虽为臣子,却有“帝师”之尊

儒家又有尊师的传统,所以讲读官员的地位颇为尊崇。

具有固定的讲读场所。西汉的石渠阁,东汉的华光殿,都是著名的讲经场所。这些场所往往在禁庭之内。这一点也被后世继承。后代经筵均有定所,设于皇庭之内。

讲读官员具有劝谏之责。东汉讲经的张酣“侍讲屡有谏正,訚訚侍侧出于诚心”。在东汉时期,讲读的官员开始向皇帝劝谏,证明其职责有了新的拓展。

二、南宋时期经莛制度的完善

有宋一代,帝王整体的文化素养都比较高,这和完善的经莛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宋太祖在未统一全国时,就经常召见饱学之士,入宫讲学。

宋太宗即位后就感叹“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仅自己喜欢读书,还会建议群臣多多研读史经。真宗设立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官职将经筵制度推向制度化。

南宋绍兴八年,宋高宗结束了逃亡生涯,定居临安,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南宋荒废的各种制度开始重新被建立。

经莛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设置了管理机构,官员,规定了讲课时间以及讲课内容等。

南宋经莛的主讲机构称之为“讲莛所”。其主要职责包括,安排经莛活动,管理皇子们日常学习,促进讲义撰写,负责向讲莛官、执宰和记注官发放赏赐等。

南宋时期的讲莛所设置在资善堂内,是内诸司中的一个机构,其官员由内侍充。

南宋的讲莛官包括侍读、侍讲和崇政殿说书。

南宋时期的侍读由北宋时期的翰林侍读学士演变而来,南宋承袭北宋制度但是仅以“侍读”命名。

侍讲也是继承了北宋时期的翰林侍讲学士,初设于北宋真宗时期。侍读,侍讲同为七品官员,但是侍讲的地位实际低于侍读官员地位。

崇政殿说书的官员职位为从七品,官员的选择范围则更为宽泛庶官、布衣均有入选者。

南宋经莛讲学时,还有一类官职占据重要地位,记注官。记注官也是史官,记注官所记录的君臣讲莛活动最后都会被编撰成书籍。

终宋一代,经筵记注编写几乎没有中断。这也是现代人了解经莛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南宋时期的经莛时间是一年两讲,春讲和秋讲。春讲一般开始于每年的二月至端午节止。秋讲开始于八月至冬至止。不过南宋时期,政局动荡,秋讲时间会受到“防秋”的影响。

在秋天气候凉爽,马肥兵壮,往往比较适合敌军南下。“防秋”即为南宋为抵御敌军进行的防御工事。前期主要“防秋”对象为金国,后期是“蒙古”,因时间冲突,经莛秋讲会略有影响。

除了固定的经莛时间外,根据每位皇帝的需求不同,经莛时间也会有所变动。

北宋时期就有“二日一开经筵”的说法,到南宋高宗起就“单日、双日均曾开讲”,宋宁宗在位时 “欲增讲官至十员各专讲两日,一次五人上讲。

早二晚三,早讲殿上,晚小衫坐讲。”将一天中的讲学定为早二讲,晚三讲。明确规定了每位讲读官的职责。从此经筵讲学的讲读时间更充裕,对皇帝学习也更有帮助。

南宋时期的经莛讲读计划一般由经莛所安排,但是具体的讲读内容则由皇帝决定。开讲之前,经莛官员会像皇帝请示讲读内容,最终由皇帝钦定。

经莛讲读内容会从几个角度出发,即有利于提升皇帝个人素养的,有助于提高皇帝执政能力的,介绍历朝历代兴衰荣辱,帝王执政的得与失,回顾本朝祖先的治国经验等。

三、南宋经莛制度对皇帝的影响

南宋的皇帝几乎都很重视“王道”思想。皇帝们希望自己更加贴近“有道明君”的形象。因此南宋经莛更加注重对君王的“王道”塑造。

宋高宗就曾在一日经莛讲经之后,与张九成谈论“王道”曰:“易牛微事耳,孟子遐谓是心足以王。联窃疑之。”

张九成回复:“陛下不必疑,疑则心与道二,不忍一牛仁心著见。此则王道之端倪,推此心以往,则华夏蛮貂根核鳞介与天下万物皆在陛下仁政中,岂非王道乎。 ”

借由牛事引申到华夏蛮貂,再到以仁政治国,令高宗相信仁政可以成就“王道”。

除了注重“王道”学习,南宋经莛讲学对于皇帝的施政也会产生影响。

首先,经莛讲学可以在皇帝施政的时候发挥信息渠道的作用。皇帝久居深宫,信息接收往往来自于,百官奏报,臣僚奏事等。

如果宰执大臣刻意隐瞒,皇帝很难获得有效的信息。南宋的皇帝就经常在经莛讲学的时候询问民情。

经莛官也经常借由讲读之便,向皇帝陈述当世之事。这样,经莛讲学实际为皇帝提供了一条可以了解民情,臣情,国情的可靠消息渠道。

其次,南宋经莛官之间的议论可以为皇帝提供治国良策。南宋赵鼎就曾劝谏高宗,“所当洛访于讲读之臣者,内则政事之得失,外则边事机筹”

南宋的经莛官不仅要讲经,还要将理论结合到实际中,明确讨论现实存在的问题。他们也很热衷向皇帝出谋献策,提供切中实务的解决方案,这对于皇帝的执政显然是有利的。

南宋的经莛制度也会对皇帝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宋太宗起就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论,因而设立了台谏制度对“皇权”进行约束。但是台谏的监督相对会尖锐一些。

经莛在此就起到了和缓监督和提醒作用。

经莛官作为皇帝的老师,在讲读过程中引用前朝经典来寓意今朝之事,用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对皇帝进行规劝和进谏。

皇帝有时也会主动向经莛官询问自己施政的过失,孝宗在经莛讲读结束后向经莛官周执羔说“卿有所言,肤未尝不行,联有过失卿当直言,有司之过失亦当言之”。

这实际上是给了经莛官言事之权。

结语

经莛的本质是为君主研读讲解史经,经历漫长的发展到南宋时期拥有了较为完整的制度。南宋经莛制度除了注重皇帝教育外,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也愈加明显。

任何制度的产生都不能脱离时代的大环境。

南宋政局的混乱,也对经莛制度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同时经莛制度是针对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教育,宋朝之后的王朝也都存在类似的制度,直到封建王朝灭亡,经莛制度也随之消失。


参考文献:

《汉书》

《资治通鉴》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南宋   皇帝   石渠   制度   儒学   赏赐   汉朝   王道   帝王   官员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