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契丹人人间蒸发?浅析契丹族消失之谜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汉击匈奴,唐破突厥,等到赵宋官家接手中原王朝时,不断侵扰大陆北方的蛮夷之敌仍旧在走马观花似的更换。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个部落,契丹迅速崛起成一个强大的王朝。

从凌驾于大宋王朝骑兵出袭友结澶渊之盟到辽国惨败,加上诸辽残余150万人人间蒸发。

不过短短四百年而已。

汉化之路

公元11-13世纪,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高峰,两宋的历史,是和西夏辽金蒙分割不开的。

契丹是庞大东胡体系的一支。和鲜卑、女真、蒙古等众多草原民族一样,契丹也是由不同血缘组成的族群迁徙至古老的中国东北部,并在这里安居,不断演化。

每个民族的源流地不同,必然会影响至整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风俗。

据载,契丹的发迹在古松漠地区,游牧部落、农耕文明、氏族社会,四面毗邻地区的文化多样,则使契丹的民族融合更加繁复,发展中的民族特质更加明显,这才让其了成为中华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共同体。

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今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可敦并八子像在焉。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

(《辽史·营卫志》)

唐代的契丹,发展势头并不乐观,各部落还未完成一统,只是充当着都护府的身份在唐北部存在。到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八部称帝,就此契丹族一举成为蒙古草原的霸主,东征渤海,西至甘州,南下中原。

辽太祖任用汉人为官,曾效法中原制度治理王朝,从氏族部落跨越式成君主专制。中央高度集权,地方行政又以部族、州县制划分。政治中心实施捺钵体制,所谓捺钵,就是君主春夏秋冬各时节的行营、行朝、行在。

因为向往中原物产肥沃丰饶之地,不仅在政治建设中,文俗文化也有所渗入,在上京临潢府就建有孔子庙。

但是历朝也格外注重在契丹内部的民族意识塑造。改俗制礼,制定契丹法律,另造的契丹文字,其大字外形尤像汉字。

种种政策例行下的痕迹,无不显露出汉化的趋势。

在南侵过程中,掳掠大量的汉人归辽,途中还携带了不少逃亡的流民,面对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契丹人一直称“因俗而治”,对汉人需用汉制。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

辽朝在五代十国之前就把回鹘一族(今天的维吾尔族总系)撵到西边,此后民族势力不断壮大。

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立国换取辽国支援,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契丹族的疆域往南延伸至长城地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才得以收回失地的政权。

辽太宗南下征临燕云十六州,数次举兵赴中原,对内陆腹地早已虎视眈眈,北宋边境忧患,民多烦忧。

到辽景宗时的高梁河之战,宋太宗前迎赴战,结果亦以失败告终。

雍熙北伐,三路节节败退,面对北上压境的辽朝大军,宋朝更无余力反抗。

辽圣宗时,在萧太后摄政下整军治理,兴修农桑水利,国家的发展日益昌隆兴盛,再一次大规模率兵南下深入宋王朝之地。

南府治民,北府治兵。春狩省耕,秋狩省敛。吏课每严于刍牧,岁饥屡赐乎田租。

(《辽史》)

宋真宗这边不敢应战,但在宰相寇准的极力谏请之下只好勉强出兵。但宋兵这次顽抗抵守,战局也有所扭转。为了显示大国气度,更为了两地和平安稳的交往,宋与辽定下合约:每年送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雄州联合,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两国互通使节,礼制沿俗,友好往来。

文化交流就此在百年和睦之中展开,不断吸收融合,在契丹人中衍生接续着汉族传统。

因此也就不难解释在辽亡国后的契丹人为何会消失,极大可能是融入汉民族源远流长的血脉体系中成为民族共同体。

辽国的衰落

说来辽王朝的强盛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

辽兴宗当朝之时,太后萧耨斤及其党羽林立,朝中祸乱不断。兴宗本人况且无能,重用奸佞宦官当权,政权斗争任其斗争。在辽朝内部不安分也就罢了,对外竟公然打破澶渊之盟的友好局面,多次挑起事端征伐西夏,全军覆没不说,契丹百姓还怨声载道,实属不得民心。

辽国政权一统中原的野心之路就此踩下急刹车,走向衰落的下坡路。

辽道宗耶律洪基尊心向儒,在宫中聘请儒学讲师,培养学士。信奉佛教,一心修道佛法。自以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视宋仁宗为偶像,及其喜欢汉诗,也有所造诣。

但实际上跟他爹辽兴宗差不多,对政治上没做太多励精图治的事,祸倒是闯了不少。虽潜心修佛主张儒制,实则道貌岸然,不分是非。

先是封皇太叔,又赐死自己的皇后,封禁皇太子,平堂野党滋生,威胁朝政。在国内大肆进行佛教建设,耗费国力,民不聊生。

与此同时,旁边的女真部落在悄悄崛起。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盟,是为金国。后联合北宋王朝举兵反辽,轰轰烈烈的旗帜推向东北南境。

辽国的政权更迭到天祚帝耶律延禧手中。这个皇帝虽说要比爷爷和父亲清醒的多,但也不外乎沉迷酒乐,狩猎打野。

此时的辽国江山零落,内乱不断,面对滔天的烽火燎原之势,面对金军早有预谋的侵略,根本无暇顾及。

金军攻占辽国的核心区域,辽军又接二连三大败,最终准备逃向西部的天祚帝被俘。有些士兵纷纷投降加入金朝,而普通的百姓家庭支离破碎,有的留在原地,有的则四散长途奔逃寻找可谋生的寓居。

耶律延禧的妃子萧瑟惹就有诗曰:“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蓄兮爪牙兵。可怜往代兮秦天子,犹向宫中兮望太平。”

辽国的衰落是直线式下跌,末期的历朝君主无法支撑起这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庞大的社会组织,导致内部涣散,宗室势力肆意横行,终复旧路崩塌在强大一统之国的铁骑之下。

多元融合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除了清朝外存在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政权。

在其演化的过程中塑造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因为在被亡国后的契丹人不懈努力想要重新建立辽国政权。

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联合残余的各部在中亚建立西辽,不过仅存87年,就在由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军队的控制下宣告灭亡,而中亚的契丹人依托于此,演化成今天的吉尔吉斯族;

契丹贵族八剌黑领导建立的起儿漫王朝同样存在近80年后被伊儿汗国兼并;

耶律留哥建立东辽受控于蒙古国,此时蒙古族崛起,部分契丹人加入蒙古军队讨伐金军以亡国之仇,在欧亚大陆的土地上有的则被蒙古族同化,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跟随着蒙古族的脚步南征北战。由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军队一直打到云南准备突袭南宋,等到战争结束,部分的契丹族士兵便在云南定居。随着忽必烈的撤藩,东辽而亡。

长期动乱的环境让契丹人分散而居。

金灭掉辽以后,有些被金军强行迁徙至女真部落,被金国所统治,聚众而居,成为女真族的一部分,或者加入金军作战,或者参与金国的内部建设,亦有所轻重。

另外在改姓方面,契丹人的民族文化遗存慢慢消退,比如耶律姓、萧姓都被改为移剌、石抹的女真姓,再到今天的刘姓、萧姓。

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刘、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

到明太祖恢复汉人政权后,大规模推行汉化政策,禁止胡姓、胡服、胡语。简化后的汉姓有蒋、律、茶、何、郭等。

(《辽史·国语解》)

还有部分融入金国的契丹人在随着金军南征的过程中迁移至汉宋的土地上,就此安定。逐渐被汉人同化,凝聚进汉民族的脉络之中。

今天在内蒙古或者黑龙江聚居的达斡尔民族有较多保留契丹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通过专家的DNA比对研究表明,其很大程度上会是契丹人的后裔,但对此不能立下定论。

结语

中国在俄语中被称作“Китай”,古音音译和契丹十分相似。

稽之往史悠悠,契丹民族从立朝后的欣欣向荣到覆亡流落的150万人渐渐消弭在历史舞台,他们的身份标识随着环境变迁不断被新的外来文化所取代,汇融进不同的地区,交织进不同的血脉。而中华民族亦有着这个古老少数民族的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契丹   女真   蒙古族   澶渊   蒙古   王朝   中原   汉人   政权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