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唐朝教育制度的特点,以及对后世教育建设的影响

文|依壹Talk

编辑|依壹Talk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兴旺的时代。从政治上看,为了瓦解魏晋以降的门阀士族残余势力,需要培养和选拔忠于朝廷的人才;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则需要通过传播儒家思想开办学堂等方式,来笼络人心。

唐初的太宗、李世民和其他统治者,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认识到:“治国之要,在于人”,用人的标准是“以德为本,以学为本”,而要想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统治者,就必须“博学而成道”,“以学而成性”,就从教育入手。

他们有一定的政治远见,重视对封建统治者人才的培养,并对其进行智力投资,这也直接导致了唐代教育的繁荣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纷争,唐王朝趁机进入关中,初时危机四伏,百废待兴:东边,农民战争还没有结束,刘黑阔和辅公拓是最大的威胁;北边突厥贵族虎视眈眈,铁骑横行,直逼关中,对唐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边境腹地,以薛仁呆和刘武周为首的土豪劣绅势力,正急着将他们的地盘夷为平地;社会经济,连年战乱,生产衰败,亟待恢复。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以及其他大臣们,都把精力集中在了教育上,这是一件非常有远见的事情。、

州县乡里都有学堂。太宗登基后,更推崇儒学。自开天辟地以来,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虽有飞骑七营,亦有生员,遣博士讲授经文。四夷,如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都有子弟入学,人数超过八千人。

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与繁荣,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宗年间,在东都(洛阳)设立“国子监”,广招举人,分设在东都和西都,由两都教授。武则天重振士族,重振士科,废学堂,重振国子监。

玄宗时期,更是大力恢复学堂,并许百姓办“私塾”,命天下州县每乡都设一所学堂,使地方学堂深入乡里。唐代教育以学堂教育为主,其发展程度较前几朝为高,并呈现出明显的特色。

第一,为了保证唐朝的“长治久安”,为了保证皇室能够“长守富贵”,唐朝的统治者对太子、王公贵族、王公贵族的子女非常重视,对老师的选拔也非常重视,体现了对老师的尊敬。

唐太宗即位后不久,便恢复了隋朝曾一度废止的“三师”制。皇叔,昆弟,皇子,亲王,都有老师,“辅佐道德,言听计从,动,静,言,声,耳,皆有老师”。

高祖时期,秘书省就已经有了专门的学堂,贞观五年之后,太宗“数幸国学”,改门下省的修文馆为弘文馆,东宫并无崇文馆,主要是招收皇亲国戚,教导他们如何治理国家。为了培养出更好的宗室,他们对老师的选择和尊师的要求都很高

太宗在对史书的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比较之后,曾对群臣说:有皇子师,故古之不能择也。成王自幼受周公侍从。“左有圣人,右有圣人,能积仁益德,是为圣人之道。”

秦国的胡亥时,册立赵高为大学士,颁布法律,即刻将其立下汗马功劳者,诛九族,然后残忍自杀,就此陨落。因此,一个人的好与坏,取决于他身边的人

我为太子殿下和诸位王爷挑选了一位老师,以示对他们的尊敬,对他们有好处。诸位可举出两三位忠心耿耿之人。”贞观一年(六十三年),太宗被封为尚书王,拜在魏王泰的门下,对房玄龄说道:“自古帝王之子,生在深宫之中,长大成人,皆是骄傲自满”。

太子出门相迎,先向三位老师行礼,三位老师还礼。三位老师,坐在了太子的身边。拜见三位老师,第一名惶恐,第二名惶恐。”有了太宗尊师重教的思想指导,太子等人也都勤学苦练,恭敬有加。

有一段时间,太子的老师李纲害得了一条腿,动弹不得。连太子殿下都对师父如此恭敬,其他各门各派的弟子,自然也对师父恭敬有加。

第二,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是继隋制之后,更加完善,更加周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依据《新唐书·选举制·百官制),并参考《通典》,《通考》,对唐代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

校址设京师学堂。国子监是唐朝最高的教育机构,由两名祭酒和两名司业组成,下面还有两名主簿,分别负责教育方面的工作。国子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法和算学。每名弟子的名额为三十至五十名,共计二千二百一十名。

此外,都督府和州县学也在招收学生,学习医术。在其鼎盛时期,全国各地的生徒超过六万人。州县学校的学生,与中央六院的学生一样,通过毕业考试后,可以进入四门学校,成为优生。

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选派贤良文雅,淳师老德,各有专长的大师级人物为导师。

第三、讲授方案。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方面的。一般来说,《礼记》和《春秋左氏传》的学分是三年。

《易经》和《诗经》的学分是两年,《周礼》和《仪礼》的学分是两年,《尚书》和《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学分是一年,《孝经》和《论语》的学分是一年。专科学校除了开设公共必修课程外,还开设各式各样的专业课程。

第四,入学年数及学费。凡年龄在十四岁到十九岁之间的学生。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每一名学生入学,都要交一份学费,国子学、太学和四大学堂,每人两份,律学、书学、算学各一份,州县学堂两份。一人一壶酒,一人一桌肉。

休假制度假期分旬假,年假,临时性假。寒假,十天一天。每年的年假包括五月份的田地假和九月份的授衣假。临时休假,行程休假三十天,意外休假十天,家属休假两百天。

成绩考核与学籍处理.定期检查于旬假前一天,每月三次;年底的考察会在冬天来临之前进行。通常旬考试,口试和笔试并重口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阅读,念一千个单词,第二部分为演讲,说两千个单词,第三部分为对话,问一个单词的意思。

学年测验一年的学习情况,主要是口试,即“口间大义”。考试成绩分为二等,超过三分之二的答卷为合格,少于三分之二的答卷为不合格(格)。迟到者,受罚

年考正式评定等级:十之八者为上,十之六者为中,十之五者为下。如果学制未满(太学堂、四学堂、律学堂各八年,律学堂各六年),则应被“罢归”另外还有三种退学处分,分别是期末测验成绩低于三等者、不能获得导师指导者、以及无故旷课者。

第五,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唐朝前期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反映出了这个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隋朝一统天下,唐朝统治者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了"中国既安定,四夷自服"的基本方针,除了对北方突厥奴隶主贵族的入侵采取武力反击之外,基本不对其他民族使用武力,反而加强了与其他民族的交往。

同时,还会派一些贵族子弟,让他们学习国学,学习诗歌和书法,并邀请一些识文断字的中国人来学习。”南诏曾在太宗,德宗两年间,多次派遣门下子弟赴成都研习经算。

从西汉开始,西域就开始接受汉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比如高昌,虽然曾经长期屈从于北方的柔然和突厥人,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却有大量的汉人后裔驻扎在西域,他们的文化、政治和生活习惯都与中原相近。

除了将贵族子弟送到长安学习之外,他们还开设了与内地相同的私塾和官塾,学习《毛诗》《论语》等典籍,并召集学生,教授他们所学的知识。虽然习以为常,但都是诗。”

第六,唐代的教育体制对朝鲜和日本等亚洲友好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量的外国学生进入中央学堂就读,反映了当时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显示出唐代教育体制的国际化。

唐朝因寰宇大一统,国力强盛,海纳百川,文化繁盛,成为当时亚洲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而长安,更是当时各国留学生的摇篮。

唐代初期,朝鲜半岛上的高丽、新罗和百济都曾向唐派遣过学生。随着新罗统被一分为二,陆陆续续有学生被送到了这里。“我玄宗,开元年间,曾有数人入过朝堂。他还送了几个孩子去太学,学习经学。”开成二年(837年),新罗遣送卫王爷入朝,并依旧例,裁出两百十六名留学人员。

三年后,有105名学生回国。“池氏对唐文化的吸收,可谓是功不可没。在公元9至10世纪中期的150年里,大约有90名朝鲜人到中国参加了科举考试,被录取了。他们还创制了“吏读”方法,将朝鲜语中的助词、助动词等以汉字的字音表示出来,夹入汉字中,辅助汉文阅读。

日本的王公贵族、僧侣,都以能到唐朝留学为荣。唐人在与外国文化、教育交流的过程中,从外国文化中汲取养分,充实了自身文化的宝库。例如,我们吸收了大约80个日本字,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外国留学生那里吸收的。

最后,相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朝和清朝来说,唐代的教育体制更具有典型意义。唐代的教育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统治者将国家治理,学校,用人,教育相结合,从而不断扩大统治基础,强化对农民的统治。

在唐代,各类学堂的招生对象却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如“国子学”招收的是文武三品及以上的国公孙及从二品及以上的曾孙;“太学”招收的是四品及五品及郡县公孙及从三品及以上的曾孙;“四门学”招收的是六品及七品及侯伯子男的子女。

四大学堂虽规定只有寥寥数名才华横溢的平民子弟,但实际上却是由官宦之家把持。律学、书学、算学,都有八九品之分,而且还要求“通其学者”,一般人想要进学堂,实在是太难了。同时,唐朝禁止商人(包括他们的父辈是商人的人)进入官学,即使他们有钱,也不允许进入官学。

这一教育体系的等级性是有其理论依据的。著名的文学家兼教育家韩愈,曾任四门博士、国子学博士、国子祭酒(校长),他虽承认“人不是生来就有知性”,却承袭董仲舒关于人性的学说,认为:“性有上中下之分。上则为善,中则为善,下则为恶。

“人的本性,可以学习,可以明理,可以畏惧强权,可以约束弱小,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一成不变的道理。”这一理论无异于证明“就学”权只属于地主阶级,而农民只能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制”。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开创了辉煌的远古文化,可以说是辉煌的盛世。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去掉封建主义的残渣吸取民主主义的精髓,对于发展新型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自信,都是非常必要的。

口、笔并重的考试方法,学习成绩评定和学籍处理的方法,在技术工匠培训中的责任制和考核制,在重视吸收兄弟民族子弟入学以及加强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等方面,对于我们加快社会主义教育建设,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兢:《贞观政要· 崇儒学 》

[2].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 · 选举志 》

[3]. 欧阳修:《 新 唐书 · 艺 文 志 》

[4]. 李林甫:《 大唐六典 . 太子 三师 》

[5]. 刘昫:《 旧唐书 · 吐 蕃传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国子监   新罗   唐朝   统治者   后世   唐代   子弟   学堂   太子   深度   老师   制度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