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史话 - 明代光州察院和知州吴一介

本文作者:潢水楚乡


潢川以历史文化悠久闻名于豫南大地,而潢川县第二中学这所百年老校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恰似文化古城中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潢川县第二中学校园景色

大家都知道潢川县第二中学校址原为光州试院,是古代岁考和科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农历八月,光州官立中学堂由南城弋阳书院迁至北城试院(即今潢川二中南院位置),创办学堂至今。其实,这所由科举试院改建的光州中学堂乃至于后来的省立潢川中学、潢川二中的前身,不仅仅是考棚或贡院,也是一处御史都察衙门,即察院。

清代贡院大门(河北廊坊)

光州察院的由来

察院是都察院的简称。

都察院一名始于明代,为明清时期官署名,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明代以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并称为七卿,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地位崇高。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设副都御史(正三品)、佥都御史(正四品)。又依十三行省,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110人,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监察御史职责专属察纠内外百司的官邪,有的明章露面弹劾,有的密封奏章弹劾,清查两京狱讼案件审理,巡视军营,监察乡试会试,巡视仓场内库,轮值登闻鼓。

明代察院大门(山西平遥察院遗址公园)

明代都察院成为监察天下百官的主要机构,中央政府每年都要从都察院派遣监察御史到各省府州县巡按,考察官吏,任期一年。巡按监察御史虽然品秩低下,但权限很大,既负责考核吏治,又兼有审理大案要案使职,知府以下均奉其命,巡按的办公地点一般设在州府治所附近,甚至建筑规制还高于州治。光州察院在北城兴贤坊西街,是河南道及汝宁府巡按御史都察光属官员办公的地方。

都察院的兴衰

明朝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为便于巡按御史监察办事,在地方州府一般都设有都察分院,百姓习惯上简称察院。因都察院的设置,人们把都察衙门附近称为察院场,所以一些著名的古城多有“察院”这样的地名,比如苏州观前街的察院场。查阅潢川文史资料和清代早期版本《光州志》图卷,均可以在《州治图》中间西侧显著位置见到“察院”房舍标志。

清顺治十七年版《光州志》图卷《州治图》

都察院作用影响多在明初官场,是朱元璋对于政治制度的一种改革创新,加强了统治者的监督权力把控,在整顿吏治和肃清政治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中后期的时候逐渐成为党争工具,日渐寥落。

史可法巡按光州

著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任右佥都御史时曾巡按光州。崇祯八年(1635年),史可法迁升为右参议,负责镇守池州、太平两地。同年秋,黄梅农民军攻掠宿松、潜山、太湖等地,史可法率军追击潜山天堂寨的农民军。崇祯九年(1636年),安徽滁州的农民军被击败后,逃往河南。十二月,史可法转驻太湖,扼守要道。

崇祯十年(1637年),史可法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光州等府县,提督军务,扼李自成军。后由漕运总督、凤阳巡抚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军机。1644年,北京失陷,立福王于南京。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1645年四月,清兵扬州屠城,史可法自刎殉国。

民族英雄史可法画像

麻溪吴门三进士

据顺治版《光州志》卷二记载,光州城在兴贤坊西街就建有察院一所,嘉靖三十六年光州知州吴一介在任时重修,可惜在明末尽毁于农民军起义。这里面提到吴一介重修察院的事情发生在嘉靖三十六年,即吴一介官授光州知州的第二年。

吴一介,字元石,号菲庵,明代桐城(今安徽铜陵市枞阳县浮山)人。一生为政清廉,朴实节俭,端毅敦厚。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吴一介以丙辰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二十四名得中进士,初授河南光州知州,改禹州,升江西副使,备兵湖西,后持节监南越军,进河南右布政使。

枞阳境内麻溪吴氏居住地麻溪河

吴一介是端方毅直、敦龙浑厚的麻溪吴氏家族杰出代表。麻溪吴氏是枞阳境内显达较早的世家大族,繁衍至今七百余年,明清两朝共出进士十三人。吴一介以进士官河南布政使,晚年致仕后,与里人盛汝谦等倡建桐城县城,县人立祠祀之,其后有“一门三进士,三房两外孙”的美誉。

明代进士及第牌坊

三进士指吴一介、吴应宾、吴道凝祖孙。吴一介第四子吴应宾,字客卿,明万历丙戍科进士,妙龄及第,赐翰林院编修,加左春坊谕德;吴应宾子吴道凝,字子远,清顺治丁亥(1647年)进士,初任山东长清知县,改知浙江奉化县,胚胎学家。三房指东一股俌三房,两外孙指吴应宾外孙方以智和吴应耀外孙张英(字敦复,号乐圃,谥号文端)。方以智是一代通儒,张英乃清初名臣。发生在清康熙年间的“六尺巷”的故事,既是因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后来双方各自后退三尺,留下了六尺巷的美谈。

安徽桐城六尺巷

清末民初学者、北大文科学长姚永概《旧闻随笔》有记:

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安徽桐城六尺巷牌坊

吴一介署理光州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吴一介中进士后授河南光州知州。吴一介在任时不畏权势,注重治安和民生问题,积极开展治理工作。光州城内官宦家族曾有人以势压人,鱼肉百姓,吴一介依法办事,严厉惩治不法之徒,使其不敢为非作歹。吴一介注重农业生产,积极推广耕作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了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推广种植适应当地的作物,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吴一介在光州废除当地逢旱求雨暴晒巫师的恶俗,加强了城市和乡村的治安管理,规定了守夜、警戒等制度,禁止乱砍滥伐,规定了造林护堤计入田赋。

明代州县衙门博物馆(今叶县县衙内堂)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吴一介在光州城疏浚河道,修葺公署城垣,在北城正大街口文庙兴贤坊西侧择地重建都察院衙门,为监察御史巡按光州及光固息商,提供了一处规制严整,房舍充足,便于执行公务的衙署,也就是都察御史、钦差大臣巡视办公休息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纪检监委巡视组。此衙门是定期的依法监察地方官员履行职守、惩治贪污腐败(职务犯罪)的独立机构。

都察院衙门为监察御史巡按地方执行公务的衙署

穿堂前设登闻鼓、华表、铜匦、舆从仪仗等

察院主要建筑一般有穿堂、大堂、后堂、书吏房、皂吏房、庖房,御史寝室、客厅等。穿堂前设登闻鼓、华表、铜匦、舆从仪仗等。正堂匾额上面一般悬挂“绳愆纠谬”四个字,出自《尚书》,既是古代监察御史印章上面的内容,也是各级御史官员的职责。吴一介重修察院建筑后,光州按察使分司衙署、布政使司分司衙门也相继改迁至察院和察院南附近,并在察院南建有公馆一座,提供往来邮差皂吏驿站休憩之用。

官授河南布政使

吴一介在光州任职期间,注重各项工作的开展,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的治理方法和政策也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他在光州的任职期间为当地留下了一份难忘的贡献。后因政绩突出,升屯田员外郎,官至江西副使、河南右布政使。明代河南布政使辖区有开封府,河南府,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归德府,汝宁府,南阳府及汝州。辖区最多县是开封府,辖有三十四州县;汝宁府辖十四个县,光州和光固息商就属汝宁府。按照明代制度,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的级别都是一样的,为从二品,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但从明代官员的任职经历来看,右布政使要高于左布政使。

菲庵斋主大明河南承宣布政使吴一介公画像

吴一介在位不畏权势,裁减苛税,严惩作恶胥吏,刚正不阿。其任江西副使时,岭南酋长卡豹作乱,占据电白县,县令弃城逃走。吴一介用计收复,生俘卡豹,投降者数万人,因而暴乱得以平息。曾言:自有生以至盖棺,无一日不可以死;自筮仕以至宦成,无一日不可罢休。后辞官归里,在桐城县城建有“叠翠楼”。今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景区正在逐步恢复张家花园和吴家园林景观及叠翠楼。

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景区示意图

清康熙六十年版《安庆府志》

清康熙六十年版《安庆府志》记载:

吴一介,字元石。嘉靖间进士,初授河南光州知州,光胥吏半贵家奴弄文,喜持短长,竟一介莫敢骶令者。擢屯田员外郞,工曹之役,无不关中人者。时修洪应乐成二殿,浩景干陵,城厂渠门,虞度无康量,一介过自涤洗,诸中人所奇货视者,离敢昌一钱,畴制当哀冲太子十九,奏成,裁七千有奇,所裒几至十万,他裁省称是。擢江西副宪,备兵湖西。有条人者,三人并论死,立出其从二人,会广东峒贼卞豹等屠电白,电令弃城走。诏举边材。京兆尹毕锵疏一介以闻。遂移节监南越,军至,则选遣将卒授方略,擒卞豹,破降数万,一时武功称最。进河南右布政使,致什,卒。一介至性孝友,居恒衣大布,饭脱粟,屏一切玩好,惟图书自娱。桐无城,一介与盛汝谦倡议建之。及流贼之乱,桐赖以全。立祠崇祀焉。

清康熙六十年版《安庆府志》吴一介传

张球改察院为考棚

据光州志(清乾隆三十五年版)卷十六•公署志记载,清代试院在州治西,系明代察院旧基。雍正三年(1725年)河南学政奉礼部文查明光州城内旧有察院一所,地势宽澜,房屋严整,略加扩充,即可建为试院,凡遇科岁两考,童生情愿乐轮修理,相应准其在光州考试,署知州张球及合属官绅捐资创建校士馆。

此处光州试院旧址即为明代光州察院位置,只因明末农民军纵横江淮两岸,张献忠和李自成所部“三洗河南九屠光州”,繁华热闹的光州城惨遭兵燹肆虐,察院也变成一片废墟。满清入关后,顺治五年(1648年)光州知州徐化成(北京昌平人)曾重新创修察院。但在雍正二年,光、固、息、商及州属应试士子嫌光州距离汝宁府太远,联名上奏请旨在本地设置考场。时任光州署理张球联合乡绅将察院改建为考棚,创建校士馆,也就是后来的光州试院。

光州志(清乾隆三十五年版)卷十六•公署志

光州志(清乾隆三十五年版)卷十六•公署志

这里的光州署理知州张球原是上蔡县知县,非进士出身。田文镜在河南、山东大刀阔斧地整饬整治,成了雍正帝最宠爱的心腹大臣之一。上蔡知县张球平时鱼肉百姓,将贪赃枉法财物献于田文镜,又得田文镜举荐为署理光州,继而勒索息县知县邵言纶银千两,又趁清查固始县仓库之机勒索固始知县汪诚馈送不遂,即指汪与盐店换钱买谷一事,诬汪为借钱纵商。雍正派了两位钦差去河南查处,最终查明,这个张球就是个泼皮无赖,他诬陷坑害邵言纶、汪诚,田文镜却一直袒护他。

清雍正帝“服朕之明鉴否“”朱笔御批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中收录有“张球之事何如!朕早知其非端人矣,今种种欺隐俱已败露,服朕之明鉴否?”的朱笔御批。雍正七年,张球因李绂和田文镜党争纠纷案,被判为绞监候。品行无端的官场小丑张球,最终下场注定是走向灭亡,其在光州任上擅改御史监察衙门为五县童生科试考棚之举,也许是为豫南诸县留下了一笔可观的文化财富。

栗毓美创修光州试院

据光州志(清光绪丁亥署中藏版)卷一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据光属五处生员以公愿酌捐修葺,礼部复议文武童生每岁各捐钱百文,以供考场日常维护之用。道光三年(1823年)署知州栗毓美(字含辉,号朴园,山西浑源人)准州属五地绅士呈请,并亲自监督将倾废多时的考棚修葺一新,工程完竣后刊石立碑,将校士馆改名为光州试院。此时,光州察院已经找不到原本的样子,变成了光州试院。

光州试院辕门数字画像作品(作者:潢水楚乡)

道光三年(1823年)十一月,山西人栗毓美经河东河道总督严烺(字小农,浙江仁和人)保奏,奉旨以同知直隶州身份升用光州知州。栗毓美殚精竭虑,克己奉公,自掏腰包捐廉银修缮南北城墙、镇潢桥、光州文庙,并召集州属绅士捐资维修考棚残破号舍,栗毓美亲自督办并令士民自己管理工程劳役,光州、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五地乡绅共计捐资白银一万余两,却不假吏胥之手,将倾废多时的考棚修葺一新,完工后改名光州试院,俗称光州贡院。

目前,在原光州试院遗址发现大量维修贡院功德碑,大部分为栗毓美在任期间各地乡绅捐修贡院钱文账目记事碑,如《固始县南乡张老埠保捐修贡院账目碑》《道光三年吕家店保捐修贡院钱文记事碑》《道光三年息县邓湾里捐款贡院董事名单账目碑》《道光三年固始县烈女村保大寺保捐修贡院账目碑》,以及《道光五年光州五属绅士呈请试院免作公馆碑》等。这些碑石记载光州知州栗毓美召集州绅士捐修试院房屋建筑之事与史志资料皆相为印证。

察院的消失

光州察院自明代起,伴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对大明王朝官场政治监督和监察制度的改革,以及明中后期宦官专权、内阁倾轧和厂卫纷争,同两京一十三省的都察分院和巡按府司一样,潮起潮落,终至衰败。特别是明世宗至神宗年间,朝局混乱,四大党派林立,庶政废弛,都察院御史作为言官的代表,便成为各个党派争相抢夺的重点。正是由于监察制度的贯彻不力,中央和地方监督机构重叠,才使得都察院监察职能逐渐弱化,监察效率降低,各地察院也日渐倾废。这样子的察院,在明末清初的混乱纷争之世,被时代吞没也不足为奇。

政治上,都察院已经失去了它最初的职能,但其建筑功能并没有浪费。因其遗留在各地的建筑或地块尚存,几多挪作它用,或由监察巡按的府衙改做科举考生的道场,或改为学政属衙。如苏州察院场因北察院居城正中成为了商业中心,商丘归德府察院因学政总督兼巡按御史,察院一并成为试院之地,南阳察院清初为分守道署,后来也改为南阳试院。

光州察院最后一次维修是在顺治五年,其后也被改做科举考场。自清以来人们习惯上把光州文庙西侧建筑记作“光州试院”或称作“光州贡院”,另随着光州簧学、文峰塔、魁星楼等科举应考有关的地标建筑声名远播,其所在文庙街区兴贤坊所昭表的兴教办学培养人才之用意,愈加明显,光州察院也就逐渐淡出本地史志书籍记载了。

(全文完)

资料来源:

《嘉靖三十五年进士登科录》,天一阁,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殿试金榜名录;

《明史》,清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版本,三百三十二卷;

《光州志》,清乾隆三十五年版,卷十六•公署志;

《光州志》,清光绪丁亥署中藏版,卷一•试院;

《安庆府志》,李成龙撰,清康熙六十年版,安庆古旧书店石印本,1961年;

《麻溪吴氏族谱》,民国癸丑年(1913年)纂修,七十卷;

《麻溪吴一介公传略》,枞阳在线,吴永生,昵称寒雨002;

《麻溪寻河》,枞阳在线,编辑 蒋骁飞,2020-10-20;

《桐城六尺巷片区“宰相府”“吴府”亮相在即》,安徽桐城政府网,2023-03-09;

中国(平遥)监察文化博物馆建筑情况简介。

本文作者宋朝伟,笔名潢水楚乡,中学美术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电化教育专家,省级名师,业余时间喜文学创作,著有二十八万字《河南省立七中史话》以及《光州史话》系列文章。欢迎转发阅读点赞,如有本文相关资料,敬请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光州   知州   桐城   试院   都察院   巡按   贡院   史话   御史   进士   河南   明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