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为什么要誓死追随刘备,原因是刘备身为领导的神之操作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作为绝大数现代人都喜欢的一个三国人物,赵云可以说一直是一个完美的形象。这是因为赵云武艺高强,白马银枪,为人又忠肝义胆。也因此在关键处被刘备委以重托。


我们都知道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各种大战,可谓战功卓著,声名显赫。


而曾经,赵云离开过刘备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当时的赵云还是属于公孙瓒的将领。而七年后,公孙瓒已经灭亡,赵云毅然地选择加入到刘备阵营,并且数十年不离不弃,无论是在多么的低谷,赵云都追随着刘备。也正是如此,才值得后人不断赞叹。


为什么赵云会如此执着于刘备,并且愿意誓死追随?


要知道凭借赵云的一身本领,无论是投靠曹操或者其他诸侯,早晚都会发光的。退一步说,那些如袁绍之类的会很看重门阀,但是曹操是真正的唯才是举,只要赵云愿意投入曹操麾下,必然能得到重用。


但是赵云并没有这么选择,哪怕在长坂坡时,赵云在面对曹操百万大军时,只是想着找到刘备当时唯一的子嗣,并带他杀出重围。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忠诚?


因此,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赵云誓死追随刘备的原因,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欢迎指正。


刘备的指引和关怀


《三国演义》的描述中,刘备与赵云第一次见面就可谓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二人必定志向相近,情趣相投。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立志兴复大汉,而赵云忠于汉室。而在二人的最初的交往过程中,刘备给予了赵云事业上的及时指引与“点拨”,这是赵云誓死追随刘备的思想基础。


话说在初平二年,当时在常山的一个青年就感叹天下危亡。虽然他出身寒微,却胸怀壮志,有着平定天下的理想。那年,凭借在常山郡百姓中的威望,年轻的赵云召集了一些民众,把他们武装起来,时刻准备着投靠明主,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


后来赵云带领乡人前去投靠公孙瓒,在那里遇到了同样来投奔公孙瓒的刘备。应该说这是命运的安排,明明是第一次见面,但是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无话 不谈 。刘备 年长,老成持重,见多识广,加上还有皇室亲戚关系,因此,赵云将刘备视为兄长和主公一般尊敬。


当时的刘备事业刚刚起步,为完成兴复大汉的理想,就必须广纳贤者,他也趁机向赵云展示 自己的政治抱负。应该说,刘备的奋斗方向正是赵云的理想。二人都想要匡扶汉室,救百姓 于水火。


年长的刘备在形象上俨然是个谦谦君子,行为上谨慎处事,言语上循循善诱,为赵云描绘一张美好的蓝图,而且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即便赵云当时刚刚投在公孙瓒麾下,但是未来太平盛世的美好画卷绚烂耀眼,让赵云有一种冲动想立刻投身于刘备。


可以说,遇到刘备,并接受刘备的“点拨”,让赵云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让赵云明白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未来的奋斗方向。


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觉得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握着赵云的手舍不得分别,并连连垂泪。此举虽然矫情有余,但也确实感动了赵云。也让赵云坚定了未来追随刘备的决心。


刘备的信任


赵云愿意誓死追随刘备第二个原因就是来自刘备的信任,这是刘备对赵云可以说是完全不带任何条件的信任。而正是这种信任让赵云感受到了尊重,并且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要知道刘备和赵云自河北一别,整整长达七年。正所谓人心隔肚皮,七年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的想法。可是当赵云重返刘备麾下时,按照一般人的正常思维刘备应该暗中考察一番赵云,或者测试一下赵云的忠诚度,再不然也需要设些其他的考验。


但刘备并没有做任何事情,刘备只有对赵云无尽的信任。


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听闻消息后,至邺城求见刘备。刘备喜不自禁,一见到赵云就拉住他的手泣不成声。


刘备这么做,你可以说是在作秀,是一种表演。但是也是刘备的喜悦,遭遇败绩、寄人篱下,见到故人来投,怎么能让人喜不自禁。另外,演戏能做到让对方也感动而泣的境界,这就不只是演戏了,相反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态度,是作为一个胸怀大志的领导必备的条件。


不仅如此,到了晚上,刘备又留下赵云彻夜长谈,毫无倦意。尤其是“二人同床眠卧”,在赵云面前,刘备毫不设防。这就是刘备对赵云信任的具体展现,要知道作为同时代的奸雄的曹操,可以有着“梦中杀人”的事情。


也正是刘备如此的信任,赵云受到极大的震撼,以至于“感动至泣”。赵云最后选择追随刘备,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了。


另外,刘备对赵云的信任,还表现在另一件事上。建安十三年,刘备在长坂坡遭到曹操追击,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当时的形势异常危机,刘备在乱军中丢失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数十骑向南逃逸。而赵云却反向冲入曹军重围之中。有人看到赵云向北而去,便禀报刘备,说赵云是要背叛,前去投靠曹操。刘备闻言,用手戟掷向那告状 的人,并说赵云是不会离开我的。


果然,赵云从万军从中救出了刘备的幼子刘禅,并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了刘备身边。


这一点,裴松之的《云别传》有记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出神地刻画了刘赵之间深厚 的情谊。赵云不打招呼就离开刘备北上,是确认刘备信任自己;刘备百般回护赵云,是确认赵云忠于自己。

刘备的人格魅力


如果光是因为刘备的指引和信任,就能让赵云死心塌地,我觉得这明显不够。作为三国时期的明主,曹操与孙权都一样可以做得到,一样的礼贤下士,一样的信任。因此,能让赵云选择刘备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本身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赵云的主公,刘备有着近乎完美的道德形象,这一点深深打动了赵云。仁德,作为刘备一辈子的标签,刘备并没有曹操那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冷酷,也没有曹操与孙权的多疑。这是刘备后来可以有众多人才追随的共同原因。


另外,刘备作为当代皇叔,汉室宗亲。在正统观念极强的赵云眼中,曹操就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早晚必然篡位;孙权也是一个割据一方的贼子。只有刘备是最适合的主公人选。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这样评价刘备的: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英雄之器焉。


刘备从举事之初到称帝之后,始终重百姓,讲仁德。刘备兵败樊城,百姓扶老携幼,紧紧跟随就是佐证。从樊城到当阳的三百多里路,大片的村庄成了“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白地废墟,此情此景,让刘备忍不住放声大哭。


这一切,没有真切的爱民情感,没有宽厚的胸怀,仅靠作秀是做不来的。


刘备的仁德在《三国志》有明确的记载:


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而正是刘备的这份仁德,让赵云始终坚定地跟随在刘备的身边。


结语


可以说,是刘备的慧眼独具、谆谆教诲让赵云萌生了追随之念;是刘备的信任有加、委以重任让赵云坚定了报效之心;是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让赵云确立了誓死追随的决心。正是由于刘备的这些操作,坚定了赵云誓死追随的决心。刘备的这种操作,放在现在,也值得那些想要作为好领导的人们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长坂坡   仁德   常山   公孙   建安   向南   汉室   主公   麾下   坚定   原因   领导   操作   赵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