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门阀士族没有在宋朝继续滋生的原因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漫漫历史长河当中有着无数闪耀的历史明星,我们会发现,在汉朝到隋唐的这段历史当中,历史名人往往会抱团出现,或是一姓,或是一家,这些少数人掌控了整个中古时期的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命脉。

不论是与司马共分天下的琅琊王氏,还是文武双全的谢家诸子,又或是三国时期的各路士族,都是研究中古历史不可避免的家族。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咎于这一时期独特的政治现象——门阀政治

但是到了隋唐之后,门阀士族开始逐渐瓦解,以“黄巢起义”为分界线,门阀士族好像在一夜之间在中国消失了。

但是,一次普通的农民起义真的能够彻底根治门阀政治的弊病吗?门阀士族为什么没有在继任的宋朝再次滋生呢?

两汉门阀士族滋生土壤

门阀政治从西汉时期就出现了,是继承“世卿世禄制”的贵族政治而出现的一种隐形世袭制度,虽然没有在法律层面上规定官位的世袭罔替,但在实际上仍然发生着这一现象。

要想研究隋唐之后为什么没有再出现门阀政治的现象,我们就要研究门阀政治诞生之时的社会土壤,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而门阀士族出现的原因,则是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规律是支撑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一切历史现象的发生必然和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奴隶制经济是支撑“世卿世禄制”的经济土壤,春秋战国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主义经济则是滋生门阀政治的经济土壤。

封建主义经济,永远都绕不开土地兼并这一现象,地主不断兼并农民土地,掌握封建社会的命脉,从而在拥有大量土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已有的经济优势上,转化为军事实力、文化传承,从而掌控政治。

豪强地主就是门阀政治在地方上的体现,也是门阀士族赖以生存的根基。

文化。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文化就垄断在贵族手中,秦始皇灭六国,统一文字之后,文化的主导权仍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平民百姓被繁重的劳动所束缚,能够吃饱饭已是难事,更不要提识文断字,学习文化知识了。

秦朝末乱世,各地地主抱团取暖,拥有军事实力的家族保留下来了自己的文化典籍,从而保住了文化的传承。

儒生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学术团体,在小圈子内进行文化交流,在豪强地主的基础上形成了学术垄断。

文化典籍都是传阅手抄,平民百姓所能接触到的教育资源少之又少,即使是出现万中无一的学术天才,也难在无书可看的情况下拥有多大的见识,更别提进入权利中央了。

政治。在政治制度上,主要是人才选拔的制度,从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官员的选拔权利都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地方长官举荐人才,虽然也有部分考核制度,但总体上还是在儒生团体、豪强地主、官僚阶级这三个集团内进行选拔的。

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这里的寒门指的是没落士族,普通地主阶级仍然是有着文化学习和入仕渠道的,平民百姓不在“寒门”之列。

除了选官制度,税收和土地制度也是造成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原因,甚至有些制度一直在助长土地兼并,从而间接导致了门阀士族的形成,维护世家大族的政治利益。

制度改革

我们虽然将“踏尽公卿骨”的黄巢起义作为门阀制度覆灭的标志性事件,但实际上在唐朝,门阀士族形成的土壤已经在悄悄改变了。

科举制。针对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病,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在北齐等地方政权中试点推行了一些科举制度的雏形。

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开始向全国范围内推广,打响了选官制度改革的第一枪。

唐承隋制,经历了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等人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政治团体的消失也并非在一朝一夕之间。

官员之间的家族传承、恩茵等制度仍然有着不同程度的残存,唐朝的五姓七家也是横行于朝野。

虽然这一时期的世家大族没有“王与马共天下”时的权利滔天,但也在实际上垄断了中央的政治话语权,科举选拔的人才仍然在少数。

唐玄宗

两税制。不论是均田制还是租庸调制,都是有按照人头计算收税的制度。

这一制度很容易被豪强地主所利用,对下辖佃户、田地数量进行隐瞒,中饱私囊,从而削弱中央的权利。

唐德宗时期首创“两税制”彻底抛弃了均田制,也抛弃 了人头税。

按资产多少来进行征收税款,在国家收税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减少了豪强地主对农民佃户的剥削,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使得平民百姓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农耕以外的文化活动。

宋朝立国之时,采用了“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基本国策,承袭了唐末的税制改革。

虽然土地兼并严重,但宋朝统治者将失去的农业税都从商业税上征收了回来,甚至鼓励官员经商,使得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由于土地兼并导致的失业流民,有一部分转化为了城市居民,进行工商业活动,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另一部分流民则是被宋朝通过“募兵制”征集到了军队当中,虽然导致了“冗兵”现象,但也维护了社会层面的稳定。

制度改革导致的劳动力解放,再加上远超以往的科举上升渠道,都让世家大族的文化霸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到了削弱,进而丢失了政治霸权地位。

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古代也不例外。

导致门阀士族丧失其地位的两个技术革新,一个是农业技术,另外一个就是印刷术。

南北朝时期以贾思勰为首的农学家总结了大量农业技术,汇编成书,隋唐时期的农书比过去所有农书加起来都多,这也使得农业技术在全国推广开来。

其中,曲辕犁等标志性工具的技术革新,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再加上北方小麦上升为主粮、宋朝占城稻的引入,都极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

养活一家人所需要的劳作时间减少,也就导致了中农、富农子女都有着比以往更多时间进行读书活动,进而进入仕途。

印刷术的出现,也是助长了平民百姓读书的需求。

在南北朝雕版印刷诞生之前,书籍的复制只能靠手抄誊录,容易产生错误不说,复制效率也极为低下,所以书籍的成本也就十分高昂,平民百姓难以负担。

雕版印刷的出现,极大降低了书籍的复制成本,也使得书籍价格前所未有的低廉,前面所说的农书爆发推广也有着印刷术的功劳,也催生了平民文学——话本的出现,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到了宋代,活字印刷更是将雕版印刷的成本进一步下降,活字的随意组合能够以有限的字块影印出来任意著作,中国人的读书成本进一步下降,即使是像元末宋濂“家贫无从至书以观”的贫困子弟,也有着“假借于藏书之家”的途径来进行学习,参与科举了。

可以说,印刷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文化的垄断,再加上生产力发展解放出的劳动时间,读书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

即使是没有科举制,由于平民阶层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即使是靠着落后的察举征辟也能在民间选拔出不少的平民人才。

突发事件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唐王朝对地方的掌控急剧下降,这也是导致了政治实力的分散化。

虽然政治中心仍然在李唐手中,但格局的藩镇也宛如一个个小朝廷,截留了一部分的人才在地方。

因此,安史之乱后的门阀士族,其对天下的掌控虽然仍然在,但也随着李唐王朝掌控力的降级,自身实力也被分散了。

黄巢更是恨透了那些让他落榜的世家大族,与以往起义当中拉拢势力、获得一方士族支持不同,黄巢起义针对各地世家大族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黄巢就像一个没打算治理天下的“莽夫”,对着世家的家底狂轰滥炸,疯狂报复。

结语:

一切的社会变化,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当中进行的。

门阀士族的兴起是源于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下的生产力进步,其垄断地位的打破也是归功于农业和文化多个方面的技术进步。

印刷术能成为四大发明之一,并不是简单的印几本书那么简单,这一点小小的技术进步,甚至能够推动整个世界的大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士族   门阀   印刷术   大族   平民百姓   科举   宋朝   时期   原因   政治   制度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