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凿壁借光的他官至丞相却陷害民族英雄,下场凄惨

想必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篇文章叫《凿壁借光》。文章说的是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他就经常躲在学堂外偷听先生教学。一位亲戚看见他这么喜欢读书,很受感动,就抽空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匡衡买不起书就借书来读,在那个时期的书可是非常贵重的物品,只有有钱人家才有。可是有钱人家怎么会轻易把书借给一个穷小子呢?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去给当地一个家里藏书很多的有钱人做工,不要工钱只要能给他看书,主人看到匡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眼睛里充满了渴求,一时被深深打动了,就收留了他。匡衡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书。

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吃饭的工夫才能看一会儿书。晚上回到家里,因为没钱,点不起油灯,也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但是却没有一点办法。一天晚上,匡衡从外而回家,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匡衡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狠狠拍了自己脑袋一下,念叨着:“以前怎么没想到呢!”回到家,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摸索来摸索去,终于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他找来一把小刀,沿着破损的墙壁轻轻地抠,抠不一会儿,一道弱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兴奋极了,不敢再往大抠,担心影响到邻居,于是,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光线太暗了,看一会儿,眼睛就酸困酸困的,他就稍稍休息一下,接着再看。

刘歆《西京杂记》说:“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故事。可就是这么令人感动的主人公在长大入仕后为了自己的前途却变成了极度溜须拍马勾结大太监陷害忠良的昏官。

匡衡凭借着他对《诗经》的深刻理解,很快声名远播,成了公认的学问大家,甚至得到了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汉元帝的垂青。从郎中到博士,从光禄大夫到太子少傅,从御史大夫到丞相、乐安侯,匡衡一路高升,青云直上。从一无所有到一朝得志,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渐渐地从一个解诗经的权威学者,变成了汲汲营营的官场混子。

在他位极人臣的多年时间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官场政绩,在史书上也没有留下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因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拿去告小状和党争了。

在西汉中期,朝廷独尊儒术,推重经学,讲究微言大义,匡衡一开始在朝堂上与人辩论时,总是说“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

他的言论到了汉元帝的支持,他却开始慢慢地飘了起来,到最后“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所说所言完全是为了迎合皇帝,失去了本心。

他成了世人眼中的大儒,日日解经读圣贤书,也习惯性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有了某种道德洁癖,但偏偏是宽于待己,严以律他人,专爱找别人的小辫子。他和当时的大太监石显关系很好,对石显极尽溜须谄媚。

石显是当时的权阉,奸臣。汉元帝生病之时趁机专权。掌权期间结党营私,打击异己,扰乱朝政。民间流传的歌谣唱道:“牢梁呀石显呀,都是五鹿充宗的常客呀!在他们手中的官印是多么多!他们身上佩的绶带是多么长!”这首民歌道出了他们的官位之显,权势之大。

匡衡看当时刚打了胜仗攻灭西匈奴的民族英雄陈汤很不爽,就联合权阉石显整害陈汤。

陈汤正和另一位大功臣甘延寿一起凯旋,还十分自豪地说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千古名言。万没想到他刚到长安封赏还没到,一道弹劾他的奏折就从天而降。

匡衡弹劾陈汤:父丧不归,硬是在前线打仗,这为不孝。假传圣旨,贪功冒进,虽然打了胜仗但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是为不忠。攻破郅支城时,把城里的金银财宝都给将士们分了,一个铜板都没上交国家,是为不义。如此不孝不忠不义之人不应该封赏应该下狱问罪。于是,陈汤还没到京城,司隶校尉的公文就发遍了全国,要地方官把这些得胜而回的士兵都抓起来。

陈汤也赶紧给皇帝上了奏折:臣与吏士,共诛单于,幸得擒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皇帝一听说的有道理就赶紧把人放了让他们回来受封。匡衡不死心又赶紧给皇帝上奏折,汉元帝耳根子软就下令把陈汤软禁起来。直到另一位大儒刘向向皇帝上书,写下了一篇文采飞扬的奏疏,舆论开始一边倒地支持陈汤,汉元帝才决定跟着感觉走,赦免二人的罪过,论功行赏。此事闹到最后,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陈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再加赐黄金百斤。

当时匡衡的得意与风光都是因为攀附了石显这个大宦官,不过,石显的好日子也不长,随着汉元帝的去世,石显失去了靠山,并为新君汉成帝所不喜。这个汉成帝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宠幸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最后还死在了美人床榻上的那位昏庸帝王。

汉成帝新皇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向了权阉石显。匡衡凭着敏锐的政治直觉感觉到石显要完蛋,又赶紧见风使舵,和御史大夫张潭一起参了石显一本,把他们仨以前一起干过的坏事儿全推到了石显头上。最终,石显被贬为庶人,在被赶回老家的半路上忧愤绝食而死,而匡衡和张潭这两个污点证人,踩着昔日同伴的尸体,继续风光得意。

后来匡衡凭借溜须谄媚一路官至丞相。身为丞相,他的封地和俸禄足够他家里吃几辈子的了,但他仍不满足,竟利用职务之便,巧取豪夺临淮郡民田四万亩,并指使手下贪盗公家财物。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汉成帝建始三年十月,御史大夫张潭因举任私人,获罪免官,仅仅两个月后,匡衡私吞田地的事情也败露了。

他被抄了家、革了职,贬为了庶人,最终失去了曾经拥有过的一切,回到了小时候那个让他穷困潦倒的家乡,没过几年后,孤零零地死去了。

一代丞相、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最终成为了过街老鼠。

和匡衡同样是苦出身的宋代范仲淹,却成立千秋典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能做到的人,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丞相   大儒   延寿   御史大夫   封赏   庶人   奏折   民族英雄   凄惨   学堂   下场   皇帝   小时候   家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