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生求贤若渴,却为何杀了单雄信?5年后才知李世民太精明

作为千古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浑身都是耀眼的帝王光芒,求才若渴、知人善用是他的众多标签之一,魏征、秦琼等都是他在漫漫征途中,从对手那边收入麾下为己所用的人才。

但是,唯独有一位知名虎将,却没能享受到这位帝王的宽宏和接纳,哪怕徐世勣等重臣拼命为其求情,可他最终也被李世民执意斩杀。

这人就是被李世民生擒活捉的瓦岗军“五虎大将”之一单雄信。

求才若渴的李世民执意斩杀虎将之才,这事的确出人意料,其原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因为李世民曾经差点死在单雄信的刀下,他为了报当初的杀身之仇、捡回面子,才对单雄信痛下杀手。

其实,如果仅从个人恩怨看待单雄信之死,未免片面而肤浅。

从李世民斩杀单雄信5年后发生的事情看,单雄信之死,是李世民登基治世的必然结局。

勇猛武将险杀李世民

九五之尊的皇帝砍几个脑袋,原本是稀松平常之事,李世民斩杀了单雄信后,却被世人讨论揣测千百年,究其缘由,最首当其冲就是因为单雄信这颗脑袋着实不普通。

单雄信出生于隋末唐初,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群雄辈出的乱世,时代的熔炉将他造就成为其中枭雄级别的猛将。

隋朝末期,皇帝横征暴敛,百姓水深火热,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影响最大的队伍之一就是瓦岗军。

公元613年,韦城豪杰翟让在瓦岗寨举旗起义,单雄信与他交情匪浅,一听说翟让揭竿而起,后者很快带着一帮人前往投靠,后来与翟让一起成为瓦岗寨的首领。

单雄信骁勇善战,军事才能卓越,能以一敌百,尤其擅长使用马槊,在江湖上获得“飞将”的美誉,一直被视为瓦岗寨的武力值天花板。

更传奇的是,连一代帝王李世民都差点交代在他手上,换言之,历史的走向,曾在单雄信一念之间。

话说单雄信与好友徐世勣曾经一同效力于瓦岗寨,李密兵败后,二人各奔东西,后者选择了李唐,前者投靠了伪郑王世充。

后来,王世充与李唐之间的战争爆发,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军攻进洛阳,单雄信带兵阻挡。

“飞将”单雄信绝非徒有虚名,他持槊而前,纵马疾驰,锐不可当,接连挑翻了阻拦在前的重重唐兵,单刀直入一路杀到了李世民跟前。

眼看李世民危在旦夕,他的部下徐世勣急忙奔赶到阵前,竭力劝阻单雄信收手。

单雄信素来仗义,面对好友徐世勣的求情,他当即卖了面子,刀下留人,李世民这才幸免于难。

但矛盾的是,单雄信这样一位悍勇无双的虎将,却天生软骨,轻易屈从,特别是他先顺从李密、后改投王世充,令其品行饱受诟病。

矛盾的例外,悍勇无敌却天生软骨

历史上的猛将通常都有铮铮铁骨,单雄信却是个充满矛盾的例外。

他既因其悍勇无双的才能而名声在外,却天生软骨,轻易屈从,这样摇摆反复的品行令他饱受诟病。

在单雄信刚上瓦岗寨之时,寨主是翟让,他为人义气,带着部下劫富济贫,一度逍遥。

但翟让确实只能当一个江湖豪杰,随着队伍规模快速扩大,他的领导能力短板日益凸显。

特别是李密加盟瓦岗寨后,他展现出来的能力和眼界远在翟让之上,很快让瓦岗军的规模和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还提出了“取天下之策”,野心之大,可见一斑。

两相对比,翟让的领导力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瓦岗军也渐渐分裂成两个阵营,一个是围绕着翟让的资深元老派,另一个是围绕着李密的能干新秀派。

公元617年,翟让在王伯当、徐世勣的建议下主动退位让贤,李密作为后来者居上,成为瓦岗军的新一届首领。

翟让虽然退位让贤,但瓦岗军毕竟是他一手拉扯起来的,愿意追随他的元老派仍不在少数,有的部下甚至劝他,找机会从李密手中重新夺回首领之权。

消息传到李密耳中,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他的猜忌和防备,为了一劳永逸彻底解决争端,李密决定先下手为强,设计除掉翟让。

李密以庆功的名义宴请翟让,同行的还有单雄信、徐世勣等一干瓦岗军元老。

但这场庆功宴其实是一场鸿门宴,觥筹交错,酒过三巡,事先埋伏的士兵突然暴起,手起刀落杀了翟让。

李密当场强势宣布:要么选择顺从我,要么选择跟翟让同样的下场。

纵观李密的发展历程,他反隋失败走投无路之时,瓦岗寨的翟让收留了他,还主动让贤将他推上首领之位,翟让对李密可谓有大恩。

可是,当翟让一旦威胁到李密的利益、成为他的绊脚石,李密毫不顾念往日恩情,更没有仗义可言,直接设局反杀恩人,这样的举动,着实是小人行径。

面对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瓦岗军很多部下都就此与李密离心离德,不再追随于他;面对这样的威胁,铮铮铁骨者多少都会抗争一下。

但单雄信的反应却是“顿首求哀”,当场跪地叩头表示效忠李密。

连李密的下属都认为,这个单雄信轻易改弦屈就,这样的人不堪重用,还劝李密斩草除根解决了单雄信。

但是,这位瓦岗军新首领却很欣赏单雄信,不仅没有清算他,还对其委以重任,封他为左武候大将军。

如果说,单雄信在李密的威胁之下屈从易主,只是识时务的不得已而为,那他后来再度易主就完全坐实了自己立场不坚、摇摆反复的恶劣品性。

在唐武德元年,几方军事势力为了争夺在河南的霸权开始混战,李密率领瓦岗大军,与洛阳的王世充火拼,双方在北邙大战。

在这场大战中,李密由于傲慢轻敌最终大败,单雄信随后领兵投降了王世充。

投降王世充后,单雄信大将军仍是大将军,只是他效忠的对象转眼间从李密变成了王世充。

单雄信这般行为,在李世民眼里简直与小人无异,这也成为后来他执意斩杀单雄信的原因之一。

时运不济,虎将兵败被擒

随着隋末局势发展,曾一度与关中李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王世充、窦建德,在连年混乱中实力减弱,李渊派李世民率领大军直取洛阳。

王世充被死死围困在洛阳,根本没有能力单独招架李唐,情急之下连忙求援于窦建德。

李、王、窦三方制约尚能平衡,一旦王世充被灭,李唐的下一把火,肯定会烧窦建德头上,后者深知利害关系,二话没说立即领军奔赴救援。

奈何李世民在军事上也是惊才艳绝,公元621年,他率领玄甲大军围点打援,打出“一战擒两王”的惊人战绩,不仅拿下窦建德,还在虎牢关活捉了王世充。

对于敌军首领王世充,李世民大度赦免,许诺饶他不死;但是对他麾下的大将军单雄信,李世民反倒是毫不留情,直接下令斩杀。

李世民手下的得力战将徐世勣与单雄信交情颇深,早年两人曾一起在瓦岗寨统领人马。

当年,李世民在单雄信的马槊下性命难保,正是徐世勣在危急时奔到阵前极力劝阻单雄信,才让前者幸免于难。

如今两人形势互调,单雄信落到李世民手里,为了搭救这位好友,徐世勣再次上下奔走,多方求情。

徐世勣多年来在李世民手下兢兢业业,劳苦功高,深受李世民的器重,有一定话语权。

而且李世民一向惜才,而单雄信是大名鼎鼎的“飞将”,武艺超群,悍勇无双,正是李世民爱惜的人才。

但令人意外的是,李世民却毫不待见单雄信这个“人才”,无论他人如何拼死求情,李世民毫不松口。

纵观单雄信被惜才的上位者斩杀,看似出人意料,细想却在情理之中,归结起来就是三点。

第一,单雄信错失时运。

秦琼在归顺李世民之前也曾为他人效力,但他投靠李世民后依然受到重用,因为彼时李唐还在南征北战,武艺超群的秦琼正是李唐急需的战斗力量。

但单雄信兵败被擒时,李唐已经消灭了王世充等最大的劲敌,群雄逐鹿天下的格局顿时变成了李唐独执牛耳,战场上的过人才艺已经不是李唐的首要刚需。

换言之,一身武艺的单雄信,缺失了时运,错过了投降李唐的最佳黄金期。

第二,单雄信失格于品行。

虎牢关大战之后,李唐已经基本扫清一统江山的军事阻力,对此时的李世民而言,比起驰骋疆场的能人猛将,他需要的是完全属于他的耿耿忠诚,而这份忠诚,恰恰是单雄信所缺失的。

单雄信固然悍勇善战,但他几次屈就投降,改弦易主,在李世民看来完全是摇摆反复的小人品行,性质非常恶劣。

在李世民上位的路上,如果光有才能而不能绝对忠诚,这样的人绝对谈不上人才,反而是前进路上的隐患,所以单雄信显然不符合李世民吸纳人才的标准。

第三,单雄信误身于不合时宜的影响力。

李世民麾下的多名得力干将,早年都曾在瓦岗寨与单雄信有着深厚的交情,除了徐世勣,还有秦琼、程咬金等。

单雄信落难后,这些旧时兄弟们都拼尽全力搭救,不断向李世民求情,徐世勣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官爵尊荣换得单雄信一条生路,足见单雄信在这些兄弟心目中的超凡地位和重要影响力。

但是,任何事情都过犹不及,在上位者面前,这种超凡地位和重要影响力,却是非常不合时宜的,甚至是危险而糟糕的。

单雄信轻易就能让李世民的部下一呼百应、抱团行事,今天可能只是抱团求情,明天会抱团做什么,全是未知数。

试问,哪位将帅能够放心大胆地把这样的危险变数安置在自己身边?

或许这只是帝王的疑心,但是五年之后的事实也再次证明,李世民作为将来问鼎大宝的王储,他的识人之明,非常精准和重要。

玄武门之变

完成统一大业后,李渊建唐称帝,而长年领兵作战的李世民战功赫赫,一路各种册封,最后被封为天策上将,单从这个响当当的名号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功绩丰厚得几乎上不封顶。

相比于李世民对大唐江山的丰功伟绩,太子李建成就显得战绩平平,威望也被前者碾压,兄弟之间开始为着皇位明争暗夺。

再加上李渊这个皇帝优柔寡断,当断不断,朝廷里逐渐形成了秦王党和太子党,两相对峙抗衡。

公元626年,单雄信被杀的五年后,李世民在与太子李建成的权势之争中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悄悄在玄武门设下埋伏,然后率领长孙无忌等一众部下入朝,毫不知情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跟随入朝,随即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

随着玄武门之变结局落定,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先后被诛,秦王李世民终于入主东宫晋升成为太子,朝廷也摆脱了两党相争的混乱局面。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与太子之间夺权上位的殊死较量,你死我活的惨烈结果,成败只在一线之间,李世民手下行事之人但凡有那么一点摇摆和犹豫,都将把他置于死地。

试想如果李世民把单雄信放在身边,以后者摇摆反复的品性,是否会改投到更加位高权重的太子李建成手下,谁也无法预料。

又或者,让单雄信参与此等生死攸关的要事,他会不会轻易地投降屈从,进而搅乱李世民的整盘棋,不得而知。

届时恐怕玄武门之变的结局,李世民的上位之路,乃至大唐的历史,可能都会因为单雄信的存在而改写。

世人都渴望成功,决定成功最重要的三个因素莫过于品行、能力、时运。

单雄信武艺超群,虽然能力上佳,却耽于品行和时运,三者失其二,也难怪他不能被上位者接纳。

反观李世民,当他要斩杀单雄信时,纵然多位得力干将苦求,他仍然不受干扰,坚定自己的主张,这既是他的识人之明,也是立场坚定,皆为成大事的优良品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瓦岗军   悍勇   求贤若渴   时运   虎将   洛阳   上位   品行   部下   首领   太子   精明   年后   单雄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