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百年14

13讲 立斩国师

永乐帝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病死榆木川,因六师在外,秘不发丧。每日三餐,照常进膳。龙轝(yú)日夜兼行,路上二十二天,八月初十日,永乐帝遗体运到北京,安放在皇宫仁智殿,入殓盖棺。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年四十七岁,政年号为洪熙,这就是洪熙帝。洪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炽在位不到十个月,就病死在皇宫钦安殿。这时,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急忙赶回北京,继承皇位,年二十八岁,年号宣德,这就是宣德皇帝。宣德帝登基不久,就要立斩御史李时勉。

这是为什么呢?话要从洪熙帝遗言和宣德帝继位说起。

钦安殿

①洪熙遗言

宣德帝刚继承皇位,就在朝廷会议上,要立斩御史李时勉这是为什么呢?李时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李时勉(1374~1450年),江西省安福县人。家境非常贫寒童年读书时,天气阴湿寒冷,他在身上裹着被子,两脚放在热水桶里取暖,坚持读书,吟诵不已。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年三十岁,选庶吉士,后官翰林侍读、御史。

李时勉身任御史,为人正直,敢说真话,因言获罪,遭到四大磨难。

李时勉

永乐第一难。永乐十九年(1421),北京皇宫的奉天殿(今太和殿)、华盖殿(今中和殿 )、谨身殿(今保和殿)发生大火三殿全毁,永乐帝下诏,征求直言。知道永乐帝心情不好,非常郁闷,诸位大臣都很谨慎,不敢吭声,但李时勉上疏,列出十五件事,指陈弊端,谏议纠正。其中一条是说,不该营建北京宫殿;另一条说,远方来进贡的人不应成群结伙居住在京师。这两条,触犯了永乐帝的神经,他脸色阴沉,很不高兴,就把这份奏章扔在地上。过一会儿,永乐帝冷静了些,说再看看其他几条说了些什么,让太监从地上捡起奏章给他接着看,觉得有些说得对,也有道理,采纳许多。不久,李时勉因被诬告,打入监狱。关了一年多,才获释出狱,官复御史原职。李时勉一难刚完,另一难又起。

洪熙第二难。永乐帝死后,儿子朱高炽继位,改年号为洪熙。洪熙元年(1425),李时勉再次上疏。洪熙帝看了之后暴怒,满脸红涨。把李时勉招到便殿,批评他,指责他,但李时勉不屈,并进行辩论。洪熙帝命武士们,将李时勉扑倒在地,用“金瓜”--金色瓜形击打兵器,痛打李时勉,打断了三根肋骨,拽出殿外几乎死掉。第二天,命李时勉为交趾道御史,并惩罚他:每一天必须审理一名囚犯,每天必须奏一件重要事情。到第三天,李时勉上第三封奏章时,又被下锦衣卫监狱。这时,同僚们都认为李时勉是死定了,出不了监狱。但是,李时勉曾对锦衣干户某人有恩,这位干户恰好到监狱得知此事,就秘密召来医生,精心治疗使他得以不死。是为李时勉第二难。

但是,洪熙帝临终前,留下一句话,成为要立斩李时勉的原因。洪熙帝临终前说了什么,怎么会引起宣德帝发那么大的火,要立斩时勉呢?

②立斩时勉

宣德帝继位后,李时勉遭遇人生第二次大难。洪熙帝病危,跟户部尚书夏原吉说:“时勉廷辱我。”李时勉在朝廷上羞辱我。说完,大怒,当晚驾崩。这句“遗言”,造成了李时勉的第三难。

宣德第三难。宣德帝听说李时勉得罪先帝皇父的事,大为震怒立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鞠,必杀之。”意思是把李时勉抓着捆绑带来,我要亲自审讯,一定要杀了他!命令下达后,宣德帝气不仅未消,反而更加暴躁--又令锦衣卫王指挥,立即去捆绑李时勉,押到西市(刑场) 斩首,不必来见。

事情也巧。王指挥出的是端门的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绑缚李时勉从端门东旁门入,两个人一个从西门出,一个从东门进,一进一出,没有碰见。这时,前使者押着李时勉走来。宣德帝迫不及待,高声骂道:“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你小子,胆敢触犯先帝,都说了些什么,快说给我听。李时勉叩头说:“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宣德帝听后,气消了些,让他全说了。李时勉回答道:“臣惶惧不能悉记。又问:“草安在?”(草稿在哪里?)李时勉曰:“焚之矣。”(我给烧了!)宣德帝叹息,称赞李时勉忠心,立命赦免,官复侍读原职。等王指挥回来,见李时勉已冠带整齐地站在殿前。是为李时勉第三难。

插个故事。李时勉参与修纂《明成祖实录》告成,迁侍读学士。宣德帝到史馆,撒金钱赏赐诸学士。诸学士都俯身拾取,唯独李时勉正立不屈。宣德帝便取出余下的钱赐给他。后他参与修《明宣宗实录》成,升内阁学士,兼经筵讲官。

宣德帝死了之后,儿子朱祁镇继位,改年号为正统,这就是正统帝。李时勉在正统朝遇到第四次灾难。

正统第四难。正统六年(1441)李时勉为国子监祭酒,就是国家唯一一所大学的校长。这个职务,级别不算高(局级),品级也不高(五品),但社会地位、学术地位、政治影响都非同一般。正统帝九岁登基,他奶奶一一老太皇太后健在,管教严,他也算听话。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崩驾后,几位辅政大臣年老退休,这时大太监王振掌握大权,任意摆布十六岁的小皇帝。这时李时勉又倒霉了。

李时勉为官正直、清廉,从不向王振奉承、行贿。王振记恨在心,借机找茬,进行打击。一件小事被王振利用:国子监彝伦堂前,古松柏树旁枝下垂,妨碍师生走路,祭酒李时勉下令修剪。一天,王振到国子监知道此事,借题发挥,上纲上线,诬奏:李时勉擅伐官树入家。王振假借圣旨派锦衣卫到国子监,当时时勉正在阅生员考卷,立即被押到院里,在师生前,戴枷示众。时值酷暑,天气炎热,戴枷三日,苦不堪言。千余生员跪在皇官前请愿一一“诸生圆集朝门,呼声震彻殿庭。”助教李继感于李时勉旧恩,请于太后的父亲孙忠--正好孙忠过生日,太后派人到娘家贺寿。孙忠将这件事附奏太后,太后跟皇帝说了。原来皇帝根本不知此事,命立刻释放李时勉。是为李时勉第四难。

③善有善报

俗话说:“善有善报。”正统九年(1444),正统帝到国子监视学。李时勉进讲《尚书》,辞旨清朗,气宇轩昂,皇帝大悦李时勉在国子监受到敬重--英国公张辅及诸侯、伯奏请,到国子监听祭酒李时勉讲课。李时勉升师席,诸生以次立,讲“五经”各一章。讲毕,设宴,诸侯、伯谢让道:“受教之地,当就诸生列坐。”他以学生身份入座。诸生歌《鹿鸣》之诗,宾主雍雍,尽暮散去。

李时勉过了年龄,请求退休,连疏三年,方才允准。朝臣及国子监师生三千人,在都城门外为之祭酒钱行。还有的远送登舟船启航后,师影渐远,方才离去。

景泰元年(1450),李时勉病故,年七十七。李时勉一生,蒙四难,历五朝,为祭酒六年,训励严格,学风醇正,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他教育学生:重诚正,崇廉耻,抑奔竞(跑关系,别贤否,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贫穷生员,不能婚葬,他节省餐钱给予补助。

李时勉的一生,屡屡渡过难关,每每逢凶化吉,为什么?《明史》史官评价李时勉说:“方廉清鲠,表范卓然。”又说:“以直节重望为士类所依归者,莫如时勉。” (《明史·李时勉传》)以正直和气节获得很高威望,成为士人的楷模,没有比得上李时勉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国子监   立命   先帝   故宫   生员   宣德   祭酒   年号   御史   正统   永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