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更名改姓的青天子,元昊称帝建大夏

更名改姓的青天子

公元1031年,德明卒,太子元昊嗣立,元昊生于公元1003年,小名嵬理,乃珍惜富贵之意。他的婴幼年在战乱中度过。其祖父继迁负伤而亡时,元昊不满一周岁。

少年元昊生就一副圆圆的面孔,目光炯炯,鼻梁挺直,刚毅果敢,英气逼人。他身材高大,魁梧健硕,平素喜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色毯帽,身佩弓矢,骑马出行。他不仅气力过人,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而且幼读兵书,手不释卷,对《野战歌》、《太乙金鉴诀》等专心研读,精于其蕴。他还颇具文才,精通汉文、藏文,知晓佛学,并且倾心于治国安邦的法律著述。长大成人后,元昊对父王德明向辽宋称臣之策大为不满,公开扬言“英雄之生,当王霸耳”。

元昊主政后,辽宋两朝立即作出反应,辽国圣主册封元昊为夏国王,并赏赐良马和精甲。大宋皇帝不仅“綴朝三日”,以隆重的仪礼为德明致哀,还晋爵元昊为西平王。

然而,元昊并不满足于“夏国王”,“西平王”这些封号,而是积极着手筹划称帝立国。他要建立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具有充分独立性的封建割据政权。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公开宣布既不接受唐朝皇帝赐予的李姓,也不接受宋朝皇帝赐予的赵姓,同时由于拓跋家族人丁兴旺,故决定改姓鬼名,更名囊霄,自称青天子兀卒,又译为吾祖。乃西夏语“皇帝”之意。

为了显示其与宋朝分庭抗礼,故改年号、改官制、改礼乐。宋朝本为“明道元年”,元昊则改为“显道元年”。过去的官职名称均由宋朝封授,元昊则新订官制,分为文武两班,有汉名官号和蕃名官号。

在礼仪上,他一改过去繁琐仪礼的作法,宣布将九拜改为三拜,将五音革为一音。与此同时,他在兴庆府内广修殿宇,扩建宫城,并责成党项著名学者野利仁荣编创文字。

公元1032年3月,元昊又下达了“秀发令”,限期三天,更服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敢有不从者杀无赦。


所谓秃发,是将满头长发的头顶中间部分的长发拔掉,耳垂重环,恢复党项祖先的传统发式。所谓更服是在服饰上更除掉宋朝的衣冠服饰,然后按照君臣文武官职等级的不同,穿戴党项民族的传统服装。

元昊强调民族意识、民族特点,但是并不歧视和排斥其他民族,特别是在用人上,他 “不分蕃汉,惟才是举”。为了建立强大的国家,为了与宋、辽两朝抗衡,他十分重视人才,广揽人才。

元昊效法祖父继迁“曲延儒士”任人惟贤,许多重要官职,“皆分命蕃汉人为之”。为了从党项贵族子弟中选拔培训人才,他设立“蕃学”。野利仁荣是党项著名学者,他不仅委派他创编文字,还册封他为谟宁令。当野利仁荣病逝时,元昊三次前往祭奠扶灵痛哭:“何夺我股肱之速也!”追封他为富平侯,并用臣子最髙的礼仪隆重安葬。

元昊重用党项文人也重用汉族文人,对由宋朝投奔来的汉族失意文人,一视同仁,惟才录用,最突出的例子是张元、吴昊。

张、吴二公子在走投无路、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张吴二人决定离家出走,投靠元昊。到达兴庆府之后,二人又出妙计,在酒楼上整日狂饮,并在酒楼墙壁上题诗,大书特书“张元、吴昊,来饮此楼”,这一招果然见效,很快便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并得到元昊的亲自接见。

当元昊质问他们为何用“元”、“昊”二字的名讳时,他们答道:“姓尚不理会,乃理会名耶?”元昊 闻之,立刻以礼相待,“尊宠用事”,授以官职。

在此后的几年中,元昊一直重用张、吴二人,“以为谋主,凡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导之”。建国后,元昊曾册封张元为中书令,公元1041年4月,更将张元封为国相。不仅如此,史载,元昊还派遣专人,乔装打扮,潜入大宋,冒险将己被关入牢狱之中的张、吴两家家属解救出来,并将他们安全迎接到兴庆府,使其阖家团圆。

当二人的家属到达时,元昊还派出骏马轻车和官家乐队迎接,此举不仅令张、吴二人感动万分,解除了后顾之忧,更让普天下有才学的人,都知道元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加愿意“士为知己者死”。

元昊深知,要与宋辽抗衡,要称帝立国,必须统一西部各族,必须控制河西廊。为此,从公元1032年起即发动了对哺厮啰的战争。逋厮啰政权是一支颇有实力的以藏族为主体的地方割据政权,它的势力范围在洮湟流域即今青海省西宁一带。该政权一向亲宋抗夏,一面向宋朝称臣纳贡,一面与党项夏州政权为敌,双方战争不断。

从公元1032--1036年,经过四五年的连续作战,元昊终于达到了目的,虽然未能彻底消灭通厮啰,但已切断了膪厮啰与宋朝之间的亲密往来。

元昊称帝建大夏

公元103810月11日,嵬名元昊向天下宣告正式建国,国号大夏”,西夏语称“邦泥定国”。元昊自称“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定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将东踞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抵大漠,包括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 甘、凉、瓜、沙、肃、洪、定、威、龙等18州2万余里的大片土地,尽都纳入了大夏国的版图,国都定于兴庆府。

在开国大典上,元昊追谥祖父继迁为太祖神武皇帝,追谥祖母为顺成懿孝皇后;追谥父亲德明为太宗光圣皇帝,追谥生母为惠慈敦爱皇后。同时册封野利氏为皇后,立其子为皇太子。与此同时,元昊大封群臣,南郊祭天,并上表宋朝,宣称“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 要求宋朝正式承认大夏国。

西夏建国后,元昊在朝廷中设立文武两班朝官,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官职有中书令、枢密使、御史大夫、侍中、太尉等,大小官员量才任用,党项人和汉人均可担任。

元昊以军事立国,地广兵众,为便于调兵遣将,采用地方军区性质的“监军司”设置,把军事指挥机构与地域性的防卫措施结合起来。各军司设都统军一员,由党项贵族担任,据统计,总兵员约50余万。

元昊称帝,西夏立国的消息传到大宋,大宋朝廷极为震惊。公元1039年6月,宋仁宗赵祯下诏削去元昊的官爵,撤销所赐的赵姓,停止贸易往来,指派夏竦、范雍二人负责陕西方面的军务,征讨西夏。

宋辽夏三足鼎立

从公元1040年起,元昊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刚刚建立的大夏国连战连捷。但由于连年征战,加之灾荒不断,致使西夏国库空虚,粮食匮乏,百姓缺衣少食,流离失所。

作为大夏国的皇帝,当然更为清醒地知道,在建国之前,每年可以从宋朝得到“岁赐”的白银万两、絹万匹、钱二万贯。在沿边榷场,西夏人还以境内所产的青白盐、畜产品换取宋朝的粮食、茶叶和其他手工业产品。这些都是西夏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西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如今,宋朝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停止“岁賜”,关闭榷场,不准青白盐入境,禁止双边贸易,从而给西夏的经济以致命的一击。

元昊深知,一个贫穷落后的王朝,可以取得一场或几场战争的胜利,但若想长期统治一个地广人众相对富庶先进的大国,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这位连战连捷的将军,在经过深思熟虑、审时度势之后,决定主动向大宋皇帝请和,愿意向宋称臣,止戈罢兵。

对宋朝来说,一败再败,损兵折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本来就厌战的大宋皇帝赵祯,深深地知道,为了防御西夏。朝廷不得不扩充兵马,增加军费,而沉重的军费开支,已导致国家的财政经济濒临破产。为了“息兵减费”,结束战争,宋朝皇帝接过了元昊的橄榄枝,派出官员,与夏议和。

公元1044年10月,宋夏双方达成协议:元昊向宋称臣,宋册封其为夏国王。宋岁赐西夏绢15.3万匹、银7.2万两,茶3万斤;重开榷场,恢复双边贸易。据史料记载,西夏对宋输出的货物,除牲畜、毡毯、毛褐外,多为药材。主要有麝麋香、麋羱羚角、甘草、柴胡、 红花、大黄、枸杞等。宋朝皇帝的钦差前往西夏兴庆府,向元昊册封时,还带去了丰厚的礼 物,计有:银2万两、絹2万匹、茶3万斤,另有御衣、金带、漆书竹简以及刻有“夏国主印”的金印一方。此后,宋夏双方和平相处。元昊在西夏境内,称帝如故。

当然,元昊之所以与宋议和止戈罢兵,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外在因素,那就是辽夏关系已经曰趋紧张。辽国为契丹族所建,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史称辽国。

辽国的建立,使中国北部得到了统一,有利于中国北部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辽 国统治者根据其境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即“以国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顺利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

长期以来,辽国采取“以夏制宋”的策略,利用西夏,牵制北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 面。但是,辽夏联盟并不牢固,当元昊称帝,西夏立国,羽翼丰满,连战连捷,再也不像其乃祖乃父般恭顺,甚至于自称“西朝”,把宋、辽称作“南朝”“北朝”,要与宋、辽平起平坐时,辽夏联盟终归破裂。

公元1044年10月,辽兴宗耶律宗真统兵10万进攻西夏。大辽皇帝御驾亲征,意欲一举消灭西夏。面对大辽的10万精兵,元昊先施缓兵之计,遣使求和,并亲自谢罪,但均遭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卫疆土,保卫社稷,保护黎民,元昊以坚壁清野之策,与来势汹汹的侵略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辽军跨过黄河,长驱直入夏境达200公里。然而,辽军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西夏的兵民早己撤的干干净净,莫说见不到人丁牛羊、粮食草料,就连地上的野草也一烧而光。元昊的坚壁清野使辽军困苦不堪,锐气大减。由于不能及时补充给养,人缺食,马缺料,又是在异国他乡作战,致使辽军上下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而相反,保国卫土的西夏军,在元昊的统率下,以逸待劳,伺机反攻。终于,在一个朔风劲吹、飞沙弥漫之日,元昊下达了命令,夏军全线反击。史载:“忽大风起,飞沙眯目,契丹阵乱,(元昊)纵兵急攻,(契丹)军败,揉践死者不可胜计。”大辽皇帝“单骑突出,几不得脱。”

这场辽夏之战,由于辽军大营驻扎在河曲,元昊又曾亲自去河曲“伏罪请和”,故史称“河曲大战”。河曲大战最终以辽败、夏军全胜而宣告结束。夏军不仅击 退了辽国的10万精兵,还俘虏了契丹驸马都尉等大将数十人,缴获车骑、器服无数。元昊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能败中取胜,充分显示其髙超的军事才能。不仅如此,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当元昊获得大胜之后,并未因胜利而冲昏头脑,而是采取了与辽讲和,归还俘虏等外 交手段,主动让步。

辽国以重兵西征反遭败绩,知道己无力消灭西夏,只得接受与西夏议和的现实,辽夏冲突宣告结束。

西夏元昊,在连战连捷之后主动与宋朝签订了和约。如今,在河曲大战获得全胜之际,又主动与辽国议和,这充分说明元昊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政治正因为西夏与宋、辽两朝先后议和,才使中华大地上形成一段宋、辽、夏三足鼎立,和平共处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西夏   西平   契丹   更名改姓   连战连捷   河曲   宋朝   官职   青天   政权   公元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