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主要原因: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为何还能苦撑150年之久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自李唐开世,华夏大地复又呈现出一副好颜色。九天宫殿现万国衣冠,琥珀玉碗盛兰陵美酒。文人墨客出口又成章,市井百姓眉目也开颜

唐朝的强盛不仅体现在唐太宗“天可汗”的美誉闻名西东,更体现在数千年之后的21世纪,大唐一度成为中国的代名词。“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被誉为“小李杜”之一的杜牧,在巍巍大唐的一片繁荣景象前也不禁落下如此感叹。

图1:盛唐景象

可想来,那时的杜牧或许并未料到,不久后的他会再次发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只不过这一次,他的眼前不再是琼楼玉宇,而是四起烽烟。眼看它起高楼,又看它高楼覆。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为挽救没落政权,实行以藩制藩的政策,使得中原地区藩镇林立,最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而这一局面的出现,到底是导致唐朝灭亡的主要导火线?还是维持虚弱大唐沉沉浮浮150余年的最后一根稻草?如若时光会忘记,历史会记得。

图2: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

一、五花马,千金裘,乱花渐迷帝王眼

唐朝的藩镇割据开始于755年的安史之乱。玄宗晚年,自诩日用丰盈,国泰民安,便将“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自去安享晚年,不理政事。

朝中重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皆互为勾结,陷害忠良,铲除异己,使得政治日趋混乱。这时,备受唐玄宗信任的安禄山以河北三镇(指幽州、魏博、成德节度使)为据,勾结史思明发动了这场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图3:河北三镇分布图

一直到763年,唐中央在藩镇军和回纥军的协助下平定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再议起,这八年徒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萧瑟与荒芜。

此后,安史降将受封藩镇长官,地方割据的局面逐渐发展成熟,最终不受中央规制,成为独立于唐王朝之外的国中之国。

图4:安禄山像

纵观唐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唐朝的藩镇割据直接体现在中央力量的削弱和地方力量的增强,具体来说则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此消彼长。

唐朝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与赋税制度“租庸调”共同构成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

在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到唐玄宗统治年间均田制彻底崩溃,形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状况。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出逃,以人丁为依据进行赋税征收的租庸调制也渐渐失去了最初的作用。

图5:均田制下农民劳动场景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的破坏最终驱使府兵制开始瓦解。府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创立于西魏,经北周、隋、唐初期渐趋完善,唐太宗时达到顶峰。

唐时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唐政府将农民按贫富分为九等,被评为六等及以上的农民,每三丁中选择一丁充任府兵。

而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土地兼并剧烈,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地主千方百计的逃避兵役,而贫民尚无余力负担兵役。

再加上卫士“借姻戚之家为僮仆执役”,府兵侍卫地位下降,沦落与家养僮仆无异,人们便不愿再充任府兵。在此情况下,府兵制已经不再能承担维护中央集权的责任了。

图6:唐代府兵像

至此,唐中央已经无法有效控制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走向,曾在世界历史上熠熠生辉的盛世大唐在一刹那失去了耀眼的光芒,只能如浮萍般等待最后一场暴风雨的到来。

与此同时,地方势力却如雨后竹笋般疯狂滋长,直至迎势而起。

从中宗、睿宗起,北方民族势力逐渐发展起来,东突厥、契丹、渤海国以及后来代替东突厥而统一漠北的回纥,都对唐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在西方和西南方边境,还有吐蕃及南韶正在快速发展起来,他们也在不时抄掠边境。在这种情况下,唐王朝不得不增加边兵的数额。

于是,“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中国无武备矣”,边境兵重的形势已然形成。

图7:唐边疆各族分布图

此后,出于统领边军的需要,节度使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统治区域也相应扩大。又因为玄宗时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节度使又获得独立征兵的权力。

而在大批军队屯驻边地后,为了保证供给,在边地实行屯田,边将也就兼管屯田一事,节度使也兼任了营田、度支等使,其在统辖地区内“户版不籍于天府,赋税不入于朝廷”,这样节度使就掌握了地方军事大权和经济大权。

在强悍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加持下,地方节度使开始不服从中央政令,自行选任官员,与中央发生矛盾,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至此,中央政府再无力控制地方,藩镇割据最终形成。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只一村

唐末的藩镇割据一直从五代延续到北宋方才结束。藩镇割据主要指节度使的任命不经过唐中央,而是父子兄弟传承,或由军士拥立,唐中央只能遵循该节度使的任命;

藩镇地区的赋税、户口由该镇掌握,不纳入中央体系;节度使甚至拥兵自重,发动动乱,对抗中央。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带来的必然结果。

图8:司马光像

但是,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从安史之乱成功平定到黄巢起义前夕,共发生过一百七十余起藩镇动乱,其中与中央发生冲突的仅仅有二十余起,且大多发生在方镇内部。

因此,我们是否能重新定义,藩镇割据的目的并不在于反唐,换句话说,藩镇割据的发展并不是唐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

图9:黄巢起义

藩镇之所以能够对抗中央,雄踞一方,主要依靠的便是镇内的士兵。在募兵制下,这些士兵由节度使自行招募,他们大多是破产农民、无业流民或者游民无产者。

为了养活父母妻子,不得已才以当兵为职业。而节度使或者父子相继,或者军士拥立,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藩镇的发展过程中,士兵是主要的支配者。

史载“德宗中岁,每命节制,必令采访本军为其所归者”,即探听好军士拥护谁,就任命他为节度使,免得遭到士兵的抵抗,丧失中央的威信。

如此来看,军士可以算是促使藩镇发展的主动者,那么,军士拥护藩镇到底有何目的?首先,我们清楚的了解到,军士大都是贫苦百姓,他们通过当兵获取丰厚报酬,或者依仗武力强取豪夺,以此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获取这些利益的前提便是不受中央限制,这是他们进行割据的原因之一。

其次,军士大都生养于当地,所拥立的节度使也多为本地人,他们的乡土观念和地方色彩及其浓厚。

他们不愿离开本乡,反对调遣,割据一方,不听唐中央政府的政令,符合他们安土重迁的思想习惯和据地自肥的物质利益,这是他们乐于割据的又一重要原因。

德宗朝时,卢龙节度使朱滔挑动部下叛唐,将士不愿跟随,只作“诚且愿保目前,不敢复有侥翼”。可见,一般军士只是愿意保持目前丰厚安定的生活,并没有多少奢望,更不愿替军阀白白送死。他们虽然支持割据,但并不乐于与唐中央对抗。

图10:唐德宗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在经历过开元盛世这样的鼎盛后,慕然被一场八年浩劫打击的毫无自救之力。他们之所以宁愿付出生命守护这最后一方净土,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交付过全部的唐王朝已经无力自救,更何况救他们。

芸芸众生熙熙攘攘所求不过睁眼日出阖眼日暮,在历经唐王朝的山重又水复,只能选择藩镇割据来安落此身

三、长恨歌里乐难长,但闻妃子笑,不闻苍生哭

回望唐朝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念世事无常瞬息万变,一代王朝也顷刻湮灭,但更多的是对马嵬坡下那香消玉殒的一抹红颜感到惋惜。

得势时,她是令“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倾城贵妃,一朝势去,她只能是祸乱朝纲的罪魁祸首,仿佛唐朝所有的衰败都与她相关。

或许,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那一刻,便已预料到唐王朝的唏嘘结局。

图11:马嵬坡之变

可是,有白居易预料得到唐王朝的结局,却无人预料得到藩镇割据带来的巨大影响。安史之乱后的一百五十年里,唐朝名义上依旧拥有广阔疆土,但内里却早已四分五裂。

此后历代皇帝都致力于结束割据局面,但无一能实现所愿。虽然主导各藩镇的士兵大都致力于追求富足安定的生活,并不希望置身于水深火热的战乱中,但拥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兵士在本土节度使的诱骗和利用下,也出现过大规模征伐的情况。

图12:杨贵妃之墓

如:博节度使田悦通过广施钱财使兵士大多依附于他,以此顺利取得兵权,后又在唐朝廷遣散他的四万军队时收买军心,使魏博军士感激他而怨恨朝廷。

他利用士兵拥戴,和唐朝政府军作战三年,使“士卒死者十六七”,且军士百姓皆怨声载道不满之声盛行。

诸如此类通过奖赏钱财满足士兵利益需求,从而鼓动战争的情况在唐末时有发生。他们不仅与唐中央发生战争,更多的是藩镇间彼此征伐。

虽然对唐中央的统治无致命打击,但在当时民不聊生普遍厌战的大背景下,更加剧了百姓的负担。不同名目的赋税、兵役、徭役更令百姓对生活失去希望。

但同时,在分析晚唐的政治形势尤其是边疆形势时,我们虽然痛恨藩镇割据给中央带来的巨大压力,可不容否定的是,各藩镇对维护边疆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百多方藩镇,虽然一直与中央对抗,但也肩负着护卫边疆,守护一方的责任。正因此,就算历经各民族建立政权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上仍旧迎来了北宋的统一。

结语:

从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末,一百多年里地方割据势力与唐政府对峙着。大部分时间里,藩镇的发展形势都比较稳定,很多文人士子称赞藩镇“藩岳作镇,辅我京室”

昔日闻名中外的大唐帝国元气大伤,但并未偃旗息鼓,此后仍然维持了一个半世纪的统治,这与藩镇割据势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只知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却并未窥见藩镇发展对唐王朝的统治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战争与动乱是一千多年前那个与我们相隔甚远的时代的主题,我们总是习惯了未见全貌就究其原貌,又怎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属于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就算站在历史的终端往前望,也只不过是管中窥豹浅知一二。

大唐不仅有馥郁香烟,锣鼓喧嚣,更有灯火盈门,笙歌乐舞。若能梦回唐朝,希望你去看看高门楼阁彩影飘渺,感受市井小巷烟火乡亲,更要去看看茫茫沙场浴血少年,感受灯影残烛家破国难。

国人心中的大唐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极为辉煌的篇章,即使曾也身陷泥淖无法自拔,也依旧是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一颗璀璨明珠。

图13:今西安夜景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通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藩镇   安史之乱   唐朝   府兵制   均田制   大唐   王朝   节度使   军士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