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看宋朝的交通方式,骑驴如同骑共享单车

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约2500字

阅读时长约4min

现在我们每天最常用的出行方式:打车,坐公交地铁,骑电动车。那么1000年前的宋人怎么出行呢?答案是:租驴。在宋朝,只要是稍微出趟远门,人们都会选择租驴,因为租驴很方便,性价比也比较高,路边随时都有租驴的铺子,方便借还。

宋朝人的交通工具

据统计,我国历史著名的现实主义绘画珍品--《清明上河图》,全画大约有50多头驴,画家张择端用多处笔墨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人出行骑驴的场景。


下图清明时节,在汴京大街上,一位老叟悠然的骑着一头驴,大街上走过。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个挑着包袱的人和一头小驴,不禁让人猜想小驴和大驴的关系。

骑驴老叟

在《清明上河图中》远离闹市的郊外,有两名骑驴女子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她们两个的共同特点就是头上披着头巾,这是当时宋代女子外出的经典装扮,毕竟寻常人家的女子不被允许抛头露面。两位女子身后都跟着负重的仆人,大概是清明节,到郊外祭拜去。仔细看,前面女子还有“代驾”,雇了牵驴带路的人。

两位骑驴妙龄女子

宋代人普通老百姓出行租驴,那么达官贵人呢?有身份的夫人小姐呢?他们出行都需要用到怎么的交通工具?


宋代缺马,马作为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其他朝代其实是很普遍的。但是在宋朝确实稀缺货,与宋朝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有很大关系,适合养马的基底丢失;再加上驯养马的成本很高,一般人养不起马;所以,在宋朝马匹一般供给军队,少量供给有身份的人。


可见,《清明上河图》中这位在大街上骑马的应该非富即贵,你看,他的前面有2个牵马的马夫,身后跟着3位挑着担子的挑夫,一行六人不紧不慢的向城门行去。

骑马的官老爷

轿子

北宋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很少坐轿子,一般都是马车或者牛车,年龄大的的官员可以乘坐4人抬轿子。后来民间开始流行商人出行坐轿子,但是只能乘坐像下图这样的2人抬的轿子,轿子的前后是轿夫,左右站两个随从,图一的轿子里一位夫人,从她的头饰能够看出身份的尊贵。

两人抬的小轿子

《清明上河图》有趣的人物很多,这位女子就很有意思,她在轿子旁边愁容满面,犹豫不决,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从她周围没有轿夫,身后是男性消费的场所判断,她不是在此处下轿,那大约是准备乘轿。看她面露难色,怕是囊中羞涩?

轿子旁犹豫不决的女子

牛车和骆驼

除了驴,马车,轿子以外,宋朝人用到的交通工具还有,牛车,骆驼。如下图所示,这些牛拉的车称为“太平车”,由于马在宋朝比较珍贵,所以这种牛车在市井中非常吃香,拉车的牛与耕地的牛不同,他们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上坡,下坡,拐弯都有相对应的口令。

牛拉“太平车”

宋时的汴京是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有许多西域商人前来经商,所以有人推论图中的骆驼来自西域商人的驮运商队。事实上,开封当地也饲养了大量的骆驼用来运货,据统计当时开封养的骆驼有一千头之多。

运货的驼队

行船

除了陆运,宋朝开封的水运交通也很发达。5米多上的《清明上河园》,汴河风光就占了五分之二的分量。汴河是联系中原和江南的水动脉,北宋时期,据说天下一半的财赋和天下一半的百货都是通过汴河运输到开封的。汴河是北宋国家重要的漕运枢纽。


下图一艘吃水很深的船,正准备经过桥洞,船头船尾各有6人正在拼命摇着桨,船屋顶和桥上的人都在齐心协力帮助大船,安全通过,还有不少围观的群众,在呐喊助威,场景很是生动。

过桥大船

左上角5位纤夫弓着背,用力的拉着后面的大船。第一个人和最后一人,为了使上劲儿,用手抓着绳子,吃力地往后退。船上一扇窗户开着,一个妇女带着孩子悠闲的望着水面,画面中不同的人物特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就是所谓的人生百态。

5位纤夫在拉着船

倒退使劲的纤夫

船舱里悠闲的母子

赶船的商人

宋朝的道路系统

宋之前,开封规模狭小,居民拥挤,交通堵塞。赵匡胤登基后,即命令改建汴京城。工程设计人员按汉唐旧规,把城池设计得方方正正,所有街道平直宽广,井井有条。但赵匡胤对这种设计很不满意,他亲自绘制了一幅不横不竖,曲曲弯弯的线道工程图,这样汴京城街道弯曲,实为不便。到宋微宗时,一改旧制,裁平取直,把街道修治得平坦宽敞了。

横平竖直的汴京街道

开封城新建成之后,城墙外有护城河,河面宽10余尺,岸柳成行。宫城是粉墙红门,但禁止百姓往来。城里每条街道,都遍植榆柳,绿荫满城。中心街道御街,宽200步,路两边是御廊,允许市民在御廊设店铺做买卖,反映出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活跃。


宋朝的交通规则

御道两旁,用砖石砌成两道排水沟,注满清水,栽植荷花,沟沿种上桃李杏树。每隔200步;或交叉路口,立一块大木牌,称为榜,上书《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提倡行路礼让之风。《仪制令》被称为宋朝的“交通规则”。

宋朝的“交通规则”-仪制令

宋朝的“快递驿站”

宋朝的“快递”行业已经很成熟了,有公职人员负责,实行军事化管理,而且工资也不低。自古以来,邮和驿一直是合而为一的,既承担接待任务,又承担邮件递送任务。北宋建国后,对此作了重要改革。


1.首先,宋人把馆驿与邮递明确区分开来了,馆驿主要负责接待各级各类公务人员,而邮递专管政府通讯事宜。


2.其次,邮递工作专职化,并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宋代邮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步递,传送一般常务公文信件。二是马递,传送紧急公文与信件。三是急脚递;传送最紧急的军事情报、政府紧要公文。急脚递中还特有一种金字牌急脚递,专门传送皇帝亲自交办的特急诏书命令。


承担邮递任务的机构为递铺。在交通干线上,大致每隔20里设一个递铺,递铺的工作人员,从地方部队厢军中抽调,专人专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宋代这一改革,是邮政交通史上的一个进步。

驿站

3.允许政府官员递私人信件,这是宋代邮递事业的又一项改革。985年,宋太宗下令允许官员私书附递,从此私信传递纳入了国家邮递的业务范围。


馆驿专门负责政府官吏的接待工作,按其官阶给予相应的招待。馆驿设在京师和各州府所在的城市,而在交通大道上,则每隔六七十里或八九十里设一座馆驿。


馆驿的工作人员,除官吏外,由老百姓中的服役者轮流担任。在京师,专门建造了"迎宾馆",其中的班荆馆,用于接待辽使;来远驿,专门接待西北各族各邦使臣;怀远驿,专门用来接待交州、龟兹、于阗等地的贡使。各路各州县也都有自己的馆驿,用来接待朝廷官员、政府差使。

脚递

对于馆驿,宋代有一套良好的管理办法;馆驿所有一切应用物品,全部造册登记,张榜公布,让过往使客共同监护,严禁官员长期占用馆驿房间,禁止越级谋取待遇。无故在驿逗留杖责一百,超过30天者拘禁一年。馆驿财产必须保管维修好,有大的改建修缮工作,需经上级批准后才能进行。馆驿周围多种植白杨与柳树,成荫很快,深得百姓欢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宋朝   西域   纤夫   轿子   牛车   大船   北宋   宋代   下图   骆驼   交通工具   单车   商人   官员   细节   街道   女子   方式   交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