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1924年的治水争斗

民国初年,村庄的头等大事,仍然是治水。


乡镇首长已改称为“乡约”,管辖范围恰巧正是村庄周遭。治水成立了“董事会”,主管水利的乡级官员被称为“修防主任”。“水董”成员和修防主任,由地方乡绅轮流担任,负责派工派款。


应该说,整个民国时期,村庄周遭没有值得一提的治水人士。因为水患依旧,“十年淹九水”的古训依旧。敲起三棒鼓,拍响渔鼓筒,流浪他乡,讨米叫化,依然是贫困人士需要严肃面对的生存手段。这地界,自民国二年,村人陈二,聚众堵水被杀之后,再没有诞生一个半个豪勇之士,为治水而振臂一呼的了。国民政府也没有深谋远虑的官员,对古河进行跨区域的全盘治理。古河之水一旦漫出河床,各个庄子只能各自为战,守护自家门前的防水堤圩......


修防主任是负责派工派款的,腐败也便随之诞生。


腐败,主要是以治水之名巧立名目,捞钱!


收了百姓的堤防款,却不好好用于堤防建设,敷衍了事。


曾经有一位修防主任,叫赵四的,为应付堤防验收检查,找来亲朋,一夜之间便耸起一道堤圩来。其实,土堤里面充塞着满当当的稻草和棉梗。这样的堤圩,怎堪洪水冲击?收敛的水利款,自然是中饱了官僚们的私囊。


治水无功,怨愤的声音犹如暗流,在乡野滚流。


村野是从来不乏讥讽时政的胆识与见识的。


有一时期,田地多的人,水利款缴得多,抗洪抢险时可以不出力,或者少出力。撑一把伞巡巡堤,或者拖一把锹沿堤转转即可。田少的农户,或者出不起水利款的,则必须冲锋陷阵出死力,挑起一筐一筐的泥土,冲向堤防。


村里的私塾先生杨翰林作顺口溜一首,随即广为流传,道是:


“十亩田一把伞

五亩田一把锹

两亩三亩

直挑直挑......”


洪水面前,贫富有别呀!

终于激起一场争斗。



民谣说:

“尖咸宁,狡孝感,既尖又狡沔古佬”

意思是说,咸宁人尖刻,孝感人狡猾,沔阳人既尖刻又狡猾。

(咸宁、孝感、沔阳,湖北省的三个地名,分布于武汉市周边)


这首广为人知的民谣,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关于我们这地界民性狡诈的写照。古语曰: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中部的沔阳人,那是鸟中之鸟。


但据现在考证,这首民谣真正说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意思。它说的是斗笠:


咸宁的斗笠是尖的,

孝感的斗笠是绞了边的,

沔阳人的斗笠既是尖的,

又是绞了边的...


现在来说1923年。


1923年夏天的雨,并没有特别的不同之处。


1923年的雨当然也是大雨滂沱。古河洪水滔滔,各处堤圩,险象环生。


许多既尖又绞的斗笠,奋战在风雨中。


头戴斗笠,身穿蓑衣,赤脚,裤脚卷至膝盖。——裤脚为何卷至膝盖?因为蓑衣只能遮住膝盖以上的部位。


1923年抗洪抢险的村人,应该多是蓑笠造型。


没有蓑衣的农人,会随便拉扯个东西披在身上,草垫、苇席之类,抵抗风雨,堵水保堤。


一群衣衫不整的抢险队伍。


险情一忽儿这里,一忽儿那里。

吼声和斗笠在风雨中飘移。


“洪水上来了!”

“洪水漫过了堤岸!”

“主任在哪里?主任哪儿去了?”


1923年的洪水漫过堤岸冲破堤防的紧要关头,人们发现,本应指挥抢险的修防主任赵四,早已弃堤而去。


滚滚白水冲向村野......


几日后,洪峰过境,河水下跌。


被洪水冲刷、浸泡过的村庄一派泥泞。

不少房子已然倒塌,茅屋已被洪水破。

田野里垄陌模糊了界线。


洪水既退,重建工作便即开始。


木匠们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工作。

锯子、斧子忙碌地发出兴奋的声音。

被洪水冲走的栋与梁,重新捡拾回来了。

木头结构的草房子,被洪水冲垮之后易于重建。


家常便饭之事了。师傅们认真而又老道,轻车熟路。


妇女、老人、娃娃,在田里家里做着补救的工作。妇女总是唠叨,老人沉默,娃娃们永远快乐!

汉子们显出了担当与份量。

长者智慧而冷静。


村庄义无反顾坚强地前行。


在这重建家园的过程中,缎场街一家开糟坊的老板叫唐五的,带头闹出了大的动静。


“听说赵四去了省城武汉!”


贪没公款之后暂时逃离村庄,是村庄周遭小官僚们惯用的技巧。赵四自知手中的水利款交待不清,三十六计,走为上了。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唐五和一班青壮,在缎场街头高声喧哗。


赵四在洪水迅涨的关口,弃堤而去,激起广泛民愤。村庄周遭随处可见议论此事的人堆。损失大的激愤也大;水利款缴得越多,怨愤越烈。


“听说赵四的房子完好无损?”

“他家在瓦字坡,高坡地带,当然完好无损。”

“携款而逃,不受一点损失,也太美他了!”

“上他家,讨回水利款!”

“不然,拆了他的房子!”

这句关键性的话语由唐五率先喊出。


说到唐五,就要说到他的父亲唐彩昌。


或者说,因为要写唐彩昌,便提及到唐五。


这一年唐彩昌五十九岁。唐五是他的次子,二十七、八岁的样子。


唐家除了在村子里拥有田产,春种秋收之外,与众不同的是,在缎场街面上还经营着两处不小的作坊。一处放酒的糟坊,一处榨油的榨房。写着“唐记糟坊”和“唐记榨坊”的两块木质招牌,分别悬挂在街面上两座砖瓦房的大门前。那酒坊的墙上,还写着“正宗荞麦高粱酒”等字样。每日可见一些热气腾腾的荞麦渣、高粱渣摊晒在门前地上。从门里望进去,屋子正中有一座大灶,铁锅上坐着一口大木甑,那些热气腾腾的渣,便是从那甑中挖出。大大小小的酒缸酒坛酒罐,摆满一屋子......榨坊里则高悬着一根压榨用的粗木杠杆......


能够正儿八经地生产出酒和油,让唐氏一家在赚够了铜子的同时也赚够了做人的尊严。唐彩昌的两个儿子,一人管理一处营生。唐彩昌主要在家里经营那几亩地。


唐五等人,决定惩戒赵四。


他们高喊“狗子吃浆米,告坏乡里”这句俚语。意思是说,不惩戒赵四,他将会起到极坏的带头作用。


一群人终于赶到赵四所在的村庄瓦字坡,寻赵四不着,不顾赵四妇孺哀告,捣毁了赵四的房子。


房子被捣之后不久,赵四坦然回到村庄。自动请辞修防主任之职。


水懂召开会议,讨论下一任修防主任人选。


被拆了房丢尽了面子的赵四,极力策划提议由唐彩昌担任修防主任,企图回敬唐氏。唐五对他爹说:


“干!干给他看看!”


唐彩昌干起了修防主任之职。


1924年,汛期到来得毫不含糊。


七月,连绵不绝的阴雨。——阴雨让人们龟缩在屋子里。


荒湖里沟渠里田地里,到处是满满荡荡的水。


古河水位迅涨,堤防告急。


随即忙坏了两拔人:一是防汛总指挥、修防主任唐彩昌,亲率两个儿子及一班亲信,逐村逐户督促人们走出屋子,上堤防汛;二是蓄谋已久的前修防主任赵四,忙着邀约赵氏族人,声言将组建防汛督战队,严密监控唐氏父子;声称如若堤防溃口,唐氏父子将受到严惩。


大雨滂沱,河水暴涨,古河洪峰将至。大提处处突显险情。


关键的时刻终于到来。


只见大雨中,河堤上,唐氏父子三人扔掉斗笠给了旁人,自己光着头,赤着脚,裤腿绾至膝盖;腰系草绳,不修边幅,奔走于险恶堤段,指挥人们挑土筑堤。


而一班赵氏青壮,十来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持刀叉,尾随唐氏父子。扬言说,一旦大堤溃口,唐氏父子将被扔进滚滚浊流之中......


关系到身家性命关系到做人的尊严关系到古河北岸的百姓家园,唐彩昌决意拼死一搏。


他站立堤头,高声发表简短演说。语声、雨声与轰隆隆的雷声、闪电交相辉映。人们凝神伫立,听他演说。


他说道:


“这一次,我唐某人,即便倾尽家产,也要保住大堤!不为别的,为争一口做人的志气!”


接着他大喊一声:


“抬上来!”


几个亲信随从抬过来三五只遮盖严实的篾筐,放在他身旁。


这是几筐早就准备好了的钱币,铜子和麻钱。他掀开筐盖,抓起一把铜钱,面对泥泞中黑压一片的人群,高声道:


“这是今年收到的,以及往年剩下的堤防款,以及我唐某人私人的一部分钱款。今天,将全部散发给抗洪抢险的你们。办法很简单,从堤脚挑土一担上来,便可得到三枚铜钱!”


唐彩昌立于堤岸之上,手边是满满几筐铜钱,随从护驾在旁。谁挑土一担上来,他便拿几枚钱塞给那挑土之人。


民心大振。风雨中呐喊之声四起,大担大担的泥土潮水般从堤脚涌上堤岸。


河水与大堤同时上涨。


危急关头,唐彩昌干脆大把大把抓铜币塞给大家。


眼看筐中铜钱即将发完,唐彩昌大喊:“五儿!”唐五闻声过来。


唐彩昌道:“快快备马,前往同福兴张老板处借钱!”


又道:“我同张老板已有言在先。你见到张老板,须立下字据,写明以唐氏槽坊、榨坊作抵押,言明秋后偿清借款......”


身边众人,见此场面,无不动容。


唐彩昌又压低声音对儿子说:


“若能借到钱,快马加鞭赶回,等着钱鼓劲哩!如若借不到,不必回了,在外躲避几日再回——赵氏一族正等着找你报仇哩!快去!”


随从已牵来两匹快马,唐五与随从,翻身上马。


赵氏几人想拦住他的去路,唐五大喝一声:


“闪开!”


没有了钱,民众干劲不减。唐彩昌大为感动。一面大声喊叫呼吁大家坚持住,一面许诺钱马上就到。


小半日功夫,只见八匹高头大马,从远处飞奔而来。


乃唐五一干人也!


唐五及随从七人翻身下马,从八匹马背上卸下满满八袋铜钿,交给彩昌。


彩昌大喜,连说“干得好!干得好!”


正值紧要关头,唐彩昌再一次大把大把挥洒铜币。民心再一次大振。


疲惫的人们再一次干劲冲天。


坚守三天三夜,洪峰终于过境。水位开始下跌。


疲惫不堪的人们伫立古河岸边,目送滚滚洪流安全东去,欢声雀跃,流下热泪......


地方志上说,我们这个地界,从1909年大灾之年,到1932年,二十四年的时段里,只有这1924年守住了堤防,没淹水。1933年之后,则是连续的干旱。


1924年村庄周遭大丰收。


丰收了的人们没有忘记唐彩昌。自发地出钱出粮酬谢他。


据说有老人不惮路远背着粮食来到唐家的。


众乡亲加倍补偿了他。


唐彩昌激情澎湃,决定举办六十岁生日宴。


流水席在家门前铺排得老远。不论远近亲疏,所有人等,坐上席即可吃喝。


他又请来戏班,在家门前搭起戏台,连唱了十天的社戏,以谢乡亲。


大戏正酣之时,一个早上,县长的两名侍从骑马来到,上戏台宣读了县长拟就的嘉奖辞,热烈表彰唐彩昌的抗洪义举。并赠送唐彩昌“万民伞”一把。


——“万民伞”何许模样?听说过,没见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7

标签:孝感   蓑衣   斗笠   堤防   堤岸   随从   争斗   洪水   村庄   故乡   水利   主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