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宋定都开封的失策性:由冗兵到拖垮国家财政,可谓得不偿失

对古代封建王朝而言,都城的选址至关重要,作为一个王朝政权的中心,统治者进行都城选址不仅要从国家的政治布局出发,还应兼顾是否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新建立的王朝,其政权尚未稳固,国防也应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都城作为国防的中心,是国防最高指挥部的所在地,其战略意义毋庸置疑。

北宋开国者宋太祖将都城选址于开封,历来为史学家诟病,当北宋灭亡后,定都开封的失策性呼声更甚,但帝王都城的选址必然有其用意。

本文将回溯北宋初年的历史,分析北宋定都开封的历史因素,还原其历史背景及政治条件,浅析其存在的失策之处。

一、北宋定都开封原因

1、历代王朝选址分析

宋朝前的王朝,从秦、汉到后来的隋、唐,进行都城的选址都是很注重国防的,分析看来,均做到了两方面兼顾:

一方面,充分利用阴山、燕山的险峻地形构成的天然屏障,依天然屏障修建长城,并在长城沿线派重兵把守,自然而然构成一道坚固的天险和人防相结合的防线,以此作为屏障来阻止南下游牧势力的侵袭;

另一方面,将都城地址设置于离御北前线不远之处,而又“形胜足恃”的地带,同时又避免了“鞭长莫及”的尴尬。

如长安所在地,关中号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可谓地理防御的天赐之地,同时王朝的政权中心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足量的兵力投入前线,也大大增加了御北国防的实力。

中唐安史之乱后,全国的国防格局、经济形势、社会状态都发生了剧变。

前文所提的都城选址国防体系,也处于分崩离析状态。

随着契丹族势力的兴起,唐朝外防的重心逐渐由西向东转移,河北藩镇林立局面出现后,长安的地理位置显得有些“偏西”,距离国防中心距离也变得遥远。

随着时局的变动,洛阳逐渐取代了长安都城的地位,但长安和洛阳的位置相对动荡的北部外侵势力而言,依然显得偏西,有“山高皇帝远”之无力感。

正如北宋宰相王旦所言:“长安、洛阳虽云故都,然地险而隘,去东夏辽远,故汉之吴楚七国、唐之山东河北往往强悖,良迹远而难制也。加其转槽非便,仰给四方,常苦牵费。由此观之,都城进一步东移势在必行。

2、选址开封的历史背景

唐末五代时期,开封成为了新的政治中心。

然而,都城东移时间不长,国家北部的防御形势急剧恶化,导致新都城的国防十分吃力。

由于幽云地区被献给契丹,这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原地区失去了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长城防线,此时的都城开封几乎没有了坚固的防线,华北平原也完全暴露于契丹的铁骑之下。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在军事上呈现出易攻难守的特点,而中原的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和凶悍的契丹骑兵相比,十分不利。“若夫沙平草浅,千里在目,土不成丘,水不成谷,马肥人轻,来往电骇,双带两艳,左右驰射,此非南军之所长也。”

而开封以北尚存的黄河天险,是都城唯一的薄弱防线,这也常常因为冬季的冰冻使得防御指数大幅下降。

由此可见,中原国度长期赖以生存的地理国防优势,在北宋建国前期早已丧失殆尽,而这给北宋王朝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政权未定,内忧外患、焦头烂额。

3、开封定都或乃时期最优选

诚然,宋初在都城的选择上是有极度的纠结矛盾状态的。

当时的统治者赵匡胤,未尝不知选址开封将面临巨大的国防风险,然而当我们仔细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不难理解宋初统治者选址开封的苦心孤诣。

宋初的国防环境为“北不得幽蓟,则两河不可都”,幽蓟之地归于契丹之手,则河南河北两地皆不可作为都城所在地,同时山东等其他地区也过于偏远,北宋若沿袭将国都东移的趋势,则只能定都开封,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国防难度直线上升,难以在需要稳定的宋初期营造安定合谐的发展环境。

可若将都城退回关中地区,城防的安全指数或许是上升了,但丧失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而这种退缩可能进一步导致中原腹地的丧失。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唐初已大不相同,权衡之下,战功卓著的宋太祖赵匡胤显然选择定都开封,虽然冒着极大的国防风险,但对于当时的宋统治集团而言,这或许是当时的最优选。

开封作为都城虽在国防上优势不明显,但其他条件却是同时期和其他地区相比较为优越的。

一方面,它位于天下重心之处所谓“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另一方面,它的交通实为便利,位于黄河和汴河的分水之处,避开了黄河漕运之险,能便利地与东南地区相连,充分地吸收江淮地区物资,从而能给都城的物资提供充分保障。

诸多优势令宋初统治者能做到迎难而上,但这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宋朝不得不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应对都城的选址。

二、冗兵冗费局面的产生

1、冗兵导致冗费

前文谈到,北宋定都开封,自此内忧外患的局面就伴随着大宋王朝。

由于开封的战略劣势明显,四周敌国环绕,开封也无天险可踞守,只得在人防上煞费苦心,北宋将大部分军力团团围守在都城周围,以形成坚固的人防战线。

宋初,禁军总人数二十余万,而驻扎在都城周围的禁军人数就有十余万,北宋的募兵的来源主要有四种:“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

也就是说,北宋民众入伍的渠道很多,门槛不高,这就导致北宋军队招募兵力出现鱼龙混杂现象,大量民众通过入伍来解决生存问题。

北宋兵服役政策,也是造成其冗兵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史大纲》中提到:“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廪之终身,实际即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

也即北宋军队的兵力是终身制度,而一位士兵入伍后,身强力壮能为国家效力的时间也就二十余年,剩余的年岁都靠国家财政供养。

大量的老弱兵充斥着北宋军队,导致北宋军队人数虽多,却战斗力不强,军队的士气不足,而北宋军队实行的政策导致军队易招募而不易裁退,如此军队的人数得逐年递增。

2、阶级矛盾升级

冗兵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冗费的局面,而冗费就导致不得不增加赋税,加大对东南民众搜刮的力度,从而激发阶级矛盾且不断恶化。

为了解决阶级矛盾,宋太祖曾下令:“可以利百代者,为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

一个地方发生饥荒,农民若聚众造反,政府在灾荒之地招募灾民为兵,如此,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但却也造成冗兵冗费局面的加重。

庞大的军队数量必然加重国家的财政压力,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到:“皇佑所入三千九百万,而费才三之一;治平四千四百万,而费五之一;熙宁五千六十万,而费尽之。”

由此观之,虽然北宋财政收入是逐年增加的,但冗兵导致冗费的现象却愈发严重,大有入不敷出之感。长此以往,国力衰微也就不足为奇。

北宋时期的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导致国家财政被拖垮,而这是当时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造成的,冗兵冗费现象和阶级局限性密切相关。

北宋统治者希望通过增加兵力来增强国防,但实际实施方案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国家财政崩塌,最终动摇北宋政权的统治,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逐渐形成。

总结

综上可看出,北宋长期存在的“内忧外患”局面和选址开封的失策性有一定关联,但选址开封也是当期执政者综合考量政治经济环境因素后选择的结果。

宋太祖赵匡胤有魄力将都城选址定在开封,则一定程度上说明他有信心对抗北方入侵势力,并能够通过国家的战略布局来弥补开封天险上存在的缺陷。

事实证明,宋太祖赵匡胤时期,采取的御北政策是积极对抗的,通过积极对抗斗争弥补了开封难守的弱势。

但北伐战争失败后,宋统治集团的领导者制定的国防政策逐渐从主动对抗转向了被动防守,从而导致开封的难守的弱点暴露无遗。

诚然,北宋选址开封确实产生了国防困难,不易防守等弊端,但将北宋积贫积弱乃至北宋亡国的恶果一股脑归结于都城选址不当,未免有失偏颇。

后周时期也曾定都开封,但由于周室采取了以攻为主的积极防御政策,抓住了对辽战争的主动权,开封不仅没有成为国家的累赘,反而利用其地理优势,筹集军队、调度物资,在战争上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力量。

国家治理的科学性以及国防的有效与否与制定的国家政策有关,北宋军队不当的招募渠道以及拖垮国家财政的服兵役政策,导致北宋军队一摊死水,毫无活力,是北宋统治者应当积极解决的问题。

若将定都开封和积极的国防政策相结合,或许北宋的历史进程会更持久

参考文献

1、《国史大纲》

2、《宋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北宋   契丹   都城   王朝   国家   长安   失策   得不偿失   统治者   国防   军队   财政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