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街,老哈尔滨人心中抹不去的回忆

这是一组上世纪中央大街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记录了昔日这里的样子。通过这些昔日老照片带大家去重温老哈尔滨的旧时光,找回曾经记忆中的哈尔滨。这样的中央大街有多少人还记得?


在道里区,中国人,俄国人,和其他外国人在这里,各自修建了不同风格和功能的建筑,最终形成了兴盛一时的商业街~中央大街,被称为远东第一街。



位于中央大街上的哈尔滨原外文书店,现在为一家西餐厅,原来是1918年日本商人开设的松浦洋行。这也是日本人最早在哈开办的商店之一。至今依然矗立在中央大街上,作为中央大街标志性建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多少年来,人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探索这栋建筑的历史,但因资料缺乏始终难成定论。

当时中央大街药店亮晃晃的金字招牌。

80年代中央大街转角处的道里的第三副食品商店。旁边是华梅西餐厅,还记得那里的油炸包吗?

中央大街有两个早点最出名,一个是华梅的油炸包,一个是十三道街的炸大果子。那时候谁没去排队买过?

往前,是当年的东风商场,现在的中央商城。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名气大,不是高楼是平房。

那时候,从道里秋林到纪念塔广场这一带,街上没有多少行人,也不过三三两两,称得上繁华中的幽静。

中央大街与中医街的转角,路左那个小平房就是一家药店,旁边还有一家小冷饮店,走累了,可以坐下来吃两坨冰糕。

对面有一家小铺,窗户上写着啤酒两个大字,店里卖的水点心一毛钱一块,小面包也是一毛钱,圆圆的,中间有一块果酱。



街对面是“四道街合作社”。合作社就是小百货商店,一个小小的商店,分几个部门,油盐酱醋袜子棉布帽子手套灯泡手电洗脸盆……副食品还有猪肉啥都有。

去打过酒和酱油醋吗?一个朋友说,那时候每天都去给爸爸打酒,再买回两角钱猪头肉。



那时候一个合作社解决附近一片居民的生活需求。夏天室外卖菜,一来一车,不知谁在院里吆喝一声,四道街合作社来洋柿子了!各家闻声就赶快派人去排队,忙忙乎乎而又热热闹闹,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生活。



提起合作社,老哈尔滨都有满满的记忆,但对年轻人来说,却都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了,啥叫合作社?啥又叫“小铺”啊?

还记得道里秋林吗?




最初的道里秋林,是从西四道街到友谊路段,四百余米的老街上唯一幸存的历史建筑。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仿冒者中,这栋建筑以其浓郁的文艺复兴风格,尤为引人注目。



1949年4月,哈尔滨市教育局在这栋建筑里创办了江沿小学,中央大街旁边的孩子,差不多都在这里念书。


多年后,江沿小学的一楼和地下室租给了肯德基花圃餐厅。一层的其他部分都被分区出租为售卖旅游工艺品的商铺了。



那时候商店的门楣上,没有通栏的大字招牌,甚至是灯箱。

大门旁边也只是挂着一块两尺见方的铜牌子,镌刻着秋林商店名称,很有西方的风味。

秋林的女服务员,身穿白裙服,头戴白色三角巾。

商店里没有广告,街上也没有。

道里秋林的门口,有一个站台,二线汽车站。那时候中央大街上可以跑公共汽车。还有出租车,汽油紧张的日子里,改烧木材,木块都锯成火柴盒大小,后备箱安着一个锅炉,带一个小烟囱,跑起来一溜黑烟……

80年代哈尔滨市公安局

中央大街中部向南远眺,这一带是中央大街最繁华的地带。中央商场、马迭尔、妇儿商店、大安商厦……

中央大街上的“大安商厦”,是很多哈尔滨人关于“吃”的难忘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大安商店”时,一进门就是酱醋、水果、糕点的混合香气。



那时候,南岗的“奋斗副食”,道里的“大白楼”、“一副食”、“三副食”,听名就能勾出孩子们的哈喇子,但他们跟“大安商店”更亲,因为是食杂店,“大安商店”里还有装在玻璃罐子里的糖豆、堆在柜台里的动物饼干、成箱成垛的南坎汽水、冬天才摆出来的冻梨冻柿子……

中央大街上的中国人民银行,那时候叫中央大街储蓄所。

以前的储蓄所,现在都叫银行了,所长改叫行长,听起来款式多了!那时候好像只有一个银行,在石头道街,行长是局级干部,住市长大院。




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的哈尔滨已经大变样了,昔日中央大街上很多地方如今只能从老照片中找回点滴回忆。这些老照片,唤醒着老哈尔滨昔日的城市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哈尔滨   哈尔滨市   大街   中央   人心   大安   副食   合作社   昔日   商店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