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来孔子墓前,见碑文迟迟不跪,这是为何?

翻开泱泱中华历史,从古至今,有无数关键人物,对中国、对世界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一位智者,他的思想学说影响了中国古代千年的思想文化,即使到了今天,他的思想还源远流长,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汉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朝历代的君王为了巩固统治,都推崇孔夫子的思想学说。为了彰显对孔子的尊敬,君王们还会为孔子加封各种尊号,甚至他们会亲自到孔子的墓前祭拜,即使是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帝也不外。但在康熙帝前往祭拜孔子的时候,他却迟迟不跪。

都说伴君如伴虎,君王的心思最是难测,众人见康熙帝不跪,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直到一个大臣灵机一动,上前遮住了孔子墓前碑文上的一个字,康熙这才继续祭拜,那么碑文上的字究竟是什么?

少年天子,千古一帝

在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君王屈指可数。比较受到人们的认可的有四位,首先,第一位使用皇帝称号的秦始皇,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建长城、修灵渠,千古一帝本就是为了形容他而存在的词语。

第二位则是汉武帝,远通西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攘夷狄,内修法度。第三位则是李世民,贞观之治始于他,对内文治天下,对外开疆扩土。最后一位,则是康熙,他的一生颇为传奇,6岁登基,定三藩、擒鳌拜、挫败沙俄、三征噶尔丹。

比起儿子康熙的作为,顺治这位君主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更接近现在社会说的“恋爱脑”。顺治专宠董鄂妃,对玄烨这个佟佳氏所出的儿子,他并不关注。玄烨出生后不久,便染上了天花。在古代,出天花是一件极为凶险的事情,幸好玄烨所生的天花并不严重,而且由于天花这病染上一次后就不会再得,玄烨因祸得福拥有了对这种可怕疾病的免疫力。也正因为如此,在顺治选立继承人时,玄烨获得了特殊的青睐。

玄烨5岁启蒙,天资聪颖,很快就赢得了皇太后孝庄的喜爱。孝庄不仅让玄烨跟随师傅练习骑射,还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教导玄烨读书写字。

苏麻喇姑表面上只是孝庄的侍女,实际上她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在她的悉心教导下,玄烨对于各族文化都有很深的接触,这也为他登基后治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17年,体弱多病的董鄂妃因为皇四子早夭而不幸去世。顺治18年,顺治因为失去一生所爱也病逝。顺治临终前接受西洋传教士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将其立为继承人。顺治去世后,年仅6岁的康熙登基,成了一位少年天子。

登基后的康熙并没实权,真正的权力掌握在索尼为首的四位辅政大臣的手中。年少的康熙不急不躁,对亲政这件事徐徐图之。他先是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进而取得了索尼的支持,逐步培养亲信,拔除鳌拜等制肘势力。终于在14岁时,康熙夺回了朝廷大权。

亲政之后的康熙帝,勤于政务、重视教育、选贤举能,所以朝廷清廉,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裕。但无论康熙帝做得有多好,他的统治总是受到各种势力的反抗。众所周知,清朝是由北方的游牧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百姓们始终不相信,多年来与中原有着纷争的他们能够善待自己。

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杀,多尔衮带领军队杀入山海关,顺治定都北京,标志着清朝正式开始了在中国的统治。但,就算是清军入关了,南方有明朝遗臣继续拥立朱氏皇族,各地还有军阀。汉人的数量又是满人的几百倍,满清想要一下子完成统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此,从顺治帝开始,满清的贵族们就已经开始学习汉文以及汉人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的融入汉人文化,从而让汉人接受清廷的统治。

康熙从小便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染,而且学得还不错。如何表达自己尊儒的态度就是另一回事了,正当康熙苦恼的时候,就有臣子为其谏言:由孔子的后人出面,举行一场盛大的孔子祭奠。届时,康熙亲自前往孔子墓前拜祭,以彰朝廷惜才之心。

一想到自己的父亲顺治帝也曾举行祭孔大典,康熙帝便欣然采纳了这个建议。那么什么是祭孔?为什么做一场祭奠就能为康熙帝赢得汉人的支持?


祭孔大典上的突变

祭孔是民间对于先贤的追思纪念活动。根据《礼记》的记载,就有祭祀先师的习惯。

后来,孔子创立儒学,并游历各国宣讲自己的学说。在孔子的思想中,教育占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也提出了大量非常实用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影响深远,于是这场祭祀的对象逐渐变成了孔子。

民间的祭孔仪式轰轰烈烈,君王也逐渐加入了祭孔的队伍。为了表示对儒学的重视,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国,也就是孔子的老家山东的时候,以太牢祭祀孔子,这便开启了天子祭孔的先河。

后来汉元帝册封孔子的子孙关内侯,孔子的子孙便有了封地,便以封地的税收祭祀孔子。历朝历代,无论时局如何变换,孔子的子孙都因为孔子获得了礼重。

自汉代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而且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明清时期,祭孔的规模达到了顶峰。

康熙帝采纳了臣子的谏言后,孔家的后人和当地官员们就忙活了起来,一场祭祀大典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为了扩大此次祭孔大典的影响力,康熙一行人在来的路上就对这件事大加宣传,引来了不少围观的百姓、学子。

按照祭祀的流程,康熙等人先要在孔庙内祭祀,接着便要去孔子的墓前跪拜。一行人从孔庙中出来,正要来到孔子墓前的跪拜时,发生了变故。

来到孔子墓前的康熙应该下跪以示对孔子的虔诚。然而康熙帝的目光对上碑文的时候,他却迟迟没有动作。康熙帝的迟迟不跪会让围观的百姓和学子认为他不是真心祭拜,但康熙身为君王,没有人敢提醒他下跪。

正当众人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一个人突然站了出来,以天气不合适为理由暂停了祭拜。

是谁这么大胆竟然敢叫停祭孔大典?康熙帝为什么又欣然接受了一切的发生?康熙又究竟是发现了什么才不继续祭孔的流程呢?

盖一字巧解康熙尴尬

这个站出来的叫停祭孔大典的人就是孔尚任,也是此次祭孔大典的主要负责人,他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自幼学习礼、乐、兵、农等学问,孔尚任曾参与科举,想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却未达目的。

孔尚任顺着康熙帝的目光看去,原来孔子的碑文上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几个大字,这是明朝正统时期为孔子追封的称号。

汉朝时期,孔子被封为“褒成宣尼公”,后来又被提升为了“褒尊侯”。随着科举制逐步推广,孔子的地位获得不断提升,他也被后世的君主加封为王。

单从孔子名号的变化,就不难看出历朝历代都在向天下士大夫、儒家、天下学子表达尊重,从而收拢人心,达到时局稳定的目的。

但,正是王这字,才让康熙帝不肯下跪。康熙帝跪孔圣以表尊重并不算什么大事,但天下之大哪有君主跪王爷的道理,这岂不是以尊跪卑?

机敏的孔尚任一下子就明白了康熙帝的心思,立刻以天气为理由,暂停了祭拜礼。随后孔尚任找来一块布,将碑文上的“王”字盖住,待一切准备妥当后,便吩咐继续祭孔大典。

康熙帝再出来时看到这一幕,暗自赞赏孔尚任的随机应变。祭孔大典继续,这一次康熙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跪在孔子墓前,完成了此次祭孔大典。

康熙这一跪,让围观的百姓和学子顿感安心。见康熙对孔子如此尊敬,不仅百姓安心,汉臣们也像吃了颗定心丸。从此君臣上下和谐,一起随着康熙治天下,朝廷内外一派欣欣向荣。这也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得不说,孔尚任此人,真是机敏。跟着康熙前去祭拜的人不乏康熙身边的近臣、亲信,他们都无法领悟康熙的心思。而当时的孔尚任只是一个小小秀才,因着孔子后人的身份才能得见天颜,他却一下子就能领悟到康熙心中所想,并且他还能随机应变,很快就为康熙化解了尴尬。

这一遭也给康熙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康熙回京之后,就嘉奖孔尚任为国子监博士。孔尚任也从一个秀才摇身一变,成了国子监博士,这大概就是职场内猜对上司的心思带来的收益。与此同时,康熙还追封了孔子,加尊号为“大成至圣先师”,一方面巧妙地避免了君主拜王爷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王”字难免有辱圣贤,先师更符合孔子这样大学问家的身份。

一招收拢人心

祭孔是历朝历代的大事,但是清朝时期,祭孔的规格达到了当时社会的顶峰。这并不是清朝时期的君主比前面的君主更加重视文化与立交,也不是因为清朝君王更喜爱儒学。

他们在祭孔上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传达特殊的语言。祭孔这一举动虽小,却是康熙向天下士大夫以及天下的儒学生发出的橄榄枝,一方面表达清廷尊重学者、爱才惜才之心,另一方面是给天下人一个表示。

在古代中国,王朝统治者不仅仅要在军事等方面获得实际的统治权,还要获得道义上的正统性。如果只有实际的统治权,却没有道义上的正统,那么这个政权即使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它内部的统治始终都是脆弱的,军事上稍微有些力不从心,政权立刻就会崩坍。比如曾经的元朝。

有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道统还是天下人心的归向。只是一跪对朝廷、对国家都百利而无一害,所以康熙等清朝的统治者在祭孔这件事情上从不马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孔子   碑文   康熙   顺治   汉人   君王   君主   祭祀   大典   清朝   墓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