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一封信-因替人不平,遭腐刑受巨辱,却写成了励志佳作

【引子:司马迁因为替人鸣不平,身受腐刑,遭受奇耻大辱。本是一封朋友间的平凡书信,但却写成了一篇慷慨悲壮、荡气回肠的千古佳作。一封信,道出了无尽的辛酸,又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即便是相隔2100多年后,那种隐忍悲愤和坚强不屈之气,依然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公元前93年,汉武帝太始四年,司马迁的朋友因为任安因为获罪被判死刑,之前他曾经给司马迁写过一封信,劝诫他在皇帝身边工作要多荐贤才。但是司马迁因为自己遭逢巨变和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回信。此时,寒冬将至,犯了死罪的任安刑期将至,所以司马迁才提笔回信。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就是给行将就死的任安回信。但据史料记载,任安这次并没有死,而是在日后的政治斗争中,成为牺牲品。

那么在这之前,司马迁遭遇了什么呢?

其实他自己也是死里逃生,刚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在提笔给好友写信的时候,还惊魂未定、心有余悸。

李陵是司马迁同朝为官的同僚,他与汉武帝的大舅哥李广利一起讨伐匈奴,因为遭遇绝境,被困粮绝,又没有救兵,所以投降了匈奴。司马迁认为李陵为人孝顺,平时不爱财,与士兵同甘共苦,不是轻易变节的人。仅仅带领不足5000步兵,深入敌人的巢穴,令敌人胆战心惊。因士兵死伤惨重,援军始终不到,走投无路,投降是无奈之举,是权宜之计。不能因为人家打胜仗了就满朝欢喜,点赞如潮。而一旦战败,就墙倒众人推,就全盘否定,抹杀一切。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替李陵说话,就是变相指责自己的大舅哥李广利救援不力,没有及时策应。所以让司马迁遭受了宫刑。

这对司马迁这种博古通今的大文豪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他觉得自己既对不起祖宗,也无法在世人面前立足。这件事也让他看清了官场的冷漠残酷、虚伪势力。几次想一死了之,但是一想自己的巨著还没有完成。所以他忍辱负重,几乎完全在官场噤声,一门心思撰写校对《史记》。

面对腐刑,以及受刑后身体状况的日渐衰弱,他没有沉沦,没有萎靡。满怀悲愤,但却逆势而起。

他的正直得不到认可,自己的志向无人理解。此时司马迁阅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自己身陷囹圄的时候,既没有钱为自己赎罪,那些平时看似走的很近的朋友,危难之际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人生很多事都是如此,你的志向,你理想,你的苦楚,只能跟通达睿智、理解你的朋友讲。如果跟平庸短视的人表露心迹,可能遭受耻笑,还可能成为中伤你的把柄。满腔壮志,一肚子的委屈,却无处倾述。

如果因为自己遭受腐刑,就改变自己的正直的性格。像他人些人一样四处去散布李陵的流言,那么不仅自己违背了良知,也无法面对李陵的上天之灵。

所以他要趁任安还没有死前,把自己的心里话跟知己倾诉出来。如果任安死了,这件事就永远无人诉说了。如同“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一样,如果任安死了,司马迁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了。

司马迁的信条是“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他认为仁人志士甘心为知己所用,甚至是为之而死,就像女性愿意为欣赏自己的人去精心装扮自己一样。这些都是人生的幸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司马迁告诉人们,生而为人,谁都难逃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其所,有的人死的不值。为何有人受辱后自杀,或明志,或逃避?有的人虽然苟活,却如行尸走肉,随波逐流?有的人忍辱偷生,坚韧奋进,完成逆袭?因为每个人对死亡的价值理解不同而已。

罗曼·罗兰说,“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

勇士死于沙场,文人为著述呕心沥血,是一种本分,一种幸运。

正如张溥所言,假如保全性命,“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经典巨作,多是圣贤发奋所为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列举了一系列名人,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以及《诗经》里那些不知姓名的作者。这些人都是饱经磨难,历尽劫波,或郁郁不得志,或遭逢巨变,在巨大的劫难面前迸发出惊人的创作力,才写出经典巨作。其实司马迁在列举这些名人时候,落下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他足以跻身其间,而且还超越了他们中的一些人。

司马迁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文艺创作理论,没有生活,未经磨难,没有人生起伏,没有深刻的生命体验,人们不可能写出好作品的。没有这些,即便能写出来,即便文字华丽,修辞严谨,也绝不会有生命力。

在失望中坚守,在绝望中奋进

“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便,成一家之言。”

即便是自己的价值当前得不到认可,只要一息尚存,无论遭受什么样的屈辱和挫折,都不可以放弃自己的志向。壮志未酬,绝不轻生逃避,绝不轻言放弃。

一定要通过自己作品给世界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

司马迁用自身的行为告诉后人,无论多苦多难,只要自己不放弃,就没有人能阻挡你奔赴梦想。

身受奇耻大辱,依然牢记自己的使命和志向。《史记》不仅是司马迁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它不仅史料真实,而且文采斐然,可以与《离骚》相媲美。

司马迁不偏信,不迷信,历时7年成就《史记》,司马迁独立思考,洞见卓然,经常是寥寥数笔,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入木三分地点评。或反思、或质疑,让沉睡历史在他笔下复活,成为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具备鲜活得生命力。

磨难是平庸懦弱者的深渊,却是有志者奋进的阶梯

司马迁化悲愤为力量,一挥而就,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表达了无尽的辛酸和愤懑。其文百转千回,沉郁大气,感人至深。

他的本意是告诉任安自己深受宫刑,已经沦为宦官,人微言轻。即便是不发言也会遭人轻视排挤,怎么还能去向皇帝推荐人才呢?人家怎么会采纳自己的建议呢?

这不是一封简单的书信,是《史记》自序的另一版本。透过这封信,人们揭开了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心理面纱。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其志。这封信是司马迁的精神自画像。

是司马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阐述书,也是对当时现状的龌龊黑暗的控诉状。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旁征博引,各种人文掌故顺手拈来,应用自如。更令人折服的是,他的文字立意深远,本是残酷哀怨之事,却写的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儿。

本是仗义执言,却差点丢了性命。即便是遭受奇耻大辱,他依然不愿意抹黑朋友、背叛良知。

文如其人。司马迁的人品格局,为后人在面对屈辱和危难时,如何不负良知、秉持正义,树立了一个标杆。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屈原   史记   宫刑   奇耻大辱   离骚   替人   汉武帝   志向   悲愤   良知   佳作   回信   不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