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汉武帝打仗为什么越打越穷,唐太宗却越打越有钱?

分析这个问题之前,要从双方各自当时的背景去分析。

首先是汉武帝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汉武帝作为“富三代”之一,在文景之治时期得到了一大笔遗产,但事实上,文景之治也给汉武帝留下了许多经济问题。

汉文帝刘恒是一个和事佬,而他的母亲薄姬则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整天抱着《道德经》念念有词。这种影响使得汉文帝决定“无为而治”。

由于汉文帝的放任,吴国、楚国等诸侯国的小动作不断,特别是吴国,不仅收留了大量亡命之徒,而且还私自铸造假钱。

这种情况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朝廷铸造的钱币都有足够的重量,而吴国铸造的钱币重量严重不足。这些劣币进入市场后,就可以用大量朝廷铸造的良币来兑换。

例如,一枚良币的含铜量可以铸造两枚劣币。吴国王刘濞甚至将这些良币融化再铸造更多劣币,以此破坏市场并增加个人收入。

汉文帝本已知道货币问题,但他依然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方式。他认为这个问题留给后代解决就好了,自己只要好好念《道德经》即可。这个问题一直拖到汉景帝时期。景帝无法容忍,立即打算削藩。结果,吴国和楚国也养肥了自己,干脆反抗了朝廷。七国之乱使汉景帝非常痛苦。虽然最终问题被解决了,但汉景帝的朝代也遭受了巨大损失。恢复经济变得十分困难。

因此,汉武帝上台后,汉朝的经济状况其实并不好。特别是在钱币问题上,老百姓根本不相信朝廷铸造的钱币,他们宁可恢复以物易物的方式,也不愿再使用朝廷的钱币。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总有一天朝廷也将采取物物交换的方式,这将是一场大灾难!因此,汉武帝的经济任务非常重,千万别以为他是什么富三代!

为了解决信任危机,汉武帝召来了一大批经济学家,想要永久地解决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留下的货币问题。因此,在汉武帝时期,至少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

第一次改革

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铸造三铢钱,即钱的重量和价值相等。这个思路很对,但过去泛滥的假币中,四钱种的半两钱和三铢钱等价使用,导致私人作坊铸钱之风再起。

第二次改革

建元五年,汉武帝废除了三铢钱,改用半两钱。这种钱实际上是秦半两的翻版,相当于这段时间又重新走回头路了。

第三次改革

汉武帝元狩四年,重新开始铸造三铢钱。这一次不同的是,汉武帝颁布法令,私下铸钱者将被拉出去砍头。这相当于保护了三铢钱,而被拉出去砍头的人超过了一万人。

第四次改革

汉武帝元狩五年,他将去年新铸造的三铢钱再次改为五铢钱,原因是当时郡国也有权铸造三铢钱,为了取缔私铸和郡国铸币的混乱局面,汉武帝收回了郡国的铸币权,并将各地私铸的钱币运来销毁,从此朝廷拥有了独家铸币权。

五铢钱自此成为汉武帝时期的主流货币,取代了私人和郡国铸造的各种钱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铢钱重量恰好是五铢,非常容易验证真假,因此私铸假币的人从此无利可图,也就失去了钻法律漏洞的动力。

五铢钱的问世,完美地解决了一系列货币问题,成为中国古代主流货币之一,流通于西汉到隋朝的漫长历史时期。

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时候,中国经济也处于一个稳定期。这个时期的年号是“元狩”,这个名字的含义很简单,就是反攻匈奴。汉武帝将匈奴视为他的猎物。

然而,这个时期也是汉武帝的五铢钱刚问世不久的时候。在此之前,中国经济问题一直很严重,汉武帝的财政负担很重,几乎无法承受。

虽然五铢钱是很管用的,但是需要一个过程。

①汉武帝要收回之前流通的半两钱、三铢钱和私铸钱。这需要很长时间。

②汉武帝需要让五铢钱在市场上逐渐流通起来,这也需要很长时间。

③最关键的一步是让这些五铢钱产生实质性的经济效益,这需要漫长的时间。

因此,汉武帝每天在攻打匈奴时花费巨额的钞票,但朝廷的进账只缓慢增加,他很着急。

最终,为什么汉武帝要止戈为武呢?因为他意识到入不敷出的问题。汉武帝后期进行了货币改革,效果直线上升。但遗憾的是,前期的战争把经济打入了谷底,恢复需要很长时间。

其次是唐太宗

有些人将汉武帝和唐太宗进行比较,认为唐太宗打败了周围的敌人并且发展了经济,看起来综合能力要比汉武帝强。

尽管这可能是真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唐太宗时期的货币政策已经非常清晰明了。在这个时期,汉朝的五铢钱已经使用了超过700年,可谓是经久不衰。

在隋朝的时候,五铢钱仍在使用,这是因为这种钱币非常实用。然而,由于南北朝的动乱持续多年,隋朝不久后便崩溃了,货币制度也相对混乱。

唐高祖李渊登基后,继续沿用隋朝的五铢钱。但在武德四年七月,废除了五铢钱,改用规格严谨的开元通宝,这种钱币直径为八分,重量为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因此,唐朝建国后,李渊以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为基础,铸造了规格严谨的开元通宝。因此,在唐太宗时期,货币政策不存在问题,李渊已经为他积攒了不少经济基础。

唐太宗只需要在税收制度上进行一定的改革,比如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等,就能够顺利地使国家富强起来。

至于战争的消耗,只要控制在经济收入的范围内,至少做到收支平衡,那么唐太宗就没有像汉武帝那样的焦虑。所谓“止戈为武”,只是因为没有钱来应对战争的支出!

都说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这句话看起来像是一句废话,但实际上却是至理名言。只有当一个王朝的经济基础稳固时,才能够有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基础非常糟糕。国库里充满了发霉的、劣质的钱币,这样的财政基础根本无法支持他实现消灭匈奴的雄心壮志。他所面临的是一场赤字斗争,情况十分艰难。

相比之下,在唐太宗时期,经济基础就要好得多了。前人的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因此他只需要专心于在经济水平范围内打败周围的邻国就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汉武帝   元狩   吴国   隋朝   匈奴   经济基础   钱币   朝廷   货币   深度   有钱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