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贵母死制度:汉武帝开先河的残忍做法,为何会在北魏制度化?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朝代,虽然大部分人对它知之甚少,却曾是当时中原大地最大的一个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大陆一百多年,缔造出南北对峙的割据 ,这个朝代就是北魏。


在北魏,有这么一项非常残忍的制度,名为“子贵母死”

这个制度不是针对普通人的,也不是针对北魏贵族, 而是只针对一个人,那就是太子之母。

凡是生下太子者,皆“依旧制薨”,史书上一条条类似“孝文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后依旧制薨”的记录,无不让人触目惊心。

汉武帝开先河

汉武帝共有6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几位成年的儿子都被他排除在继承人选之外,因此面临着无继承人可选的困境。

没有办法,汉武帝最终选择了年仅7的幼子刘弗陵为太子。


可是这样一来,也有个极大的弊端,主少母强,从太后干政时代走过来的汉武帝为了防止吕后再现,干脆心一狠,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处死。

对汉武帝来说,他赐死钩弋夫人是有其特殊时代背景的,主要原因有三:

1.汉朝开国皇后吕后干政,使得国家动荡,造成的影响太过恶劣,后人不得不防。

2.汉武帝继位初期,他的祖母窦太皇太后,以及母亲王太后都在朝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刘彻凡事都必须“奏事东宫”,只给少年时期的汉武帝留下了极其严重的心理阴影。

3.刘弗陵之母钩弋夫人,从她处心积虑接近汉武帝就可以看出,本就是一个心思深沉之人,再加上她年纪轻轻,绝不是一个甘于平凡之辈,干涉朝政的可能性极大。

也正是因为汉武帝时期情况特殊,所以才能行此权宜之计,整个汉朝也仅此特例。

可汉武帝怎么也没想到的是,时隔数百年之后,有一个王朝竟然将他的突发奇想当成了国家制度来执行,要是他泉下有知,不知道是该自豪还是引以为耻?


南北朝与北魏

说北魏,也许有些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可是说起南北朝,想必大家都会有所耳闻。

南北朝,其实就是将古代中国一分为二,南北对峙的一段特殊时期。

自西晋五胡乱华之后,其实中国就已经一分为二,北方大贵族们逃到南方,号称“衣冠南渡”,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小朝廷,而北方彻底沦为胡人的牧场

只不过,当时的北伐胡人部落太多,一时兴起便自立为君,建立一个政权,“五胡十六国”便因此而生,说是五胡,其实并不只有五个少数民族;说是十六国,当然也不只有十六个建国的,只是这五胡、这十六国比较大而已


直到北魏太祖拓跋珪一统北方,这才结束了北方混乱的局面;加上被史学家认为“正统”的东晋小朝廷,也被刘裕的刘宋所取代,所以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南北朝”。

准确的说,南北朝是以东晋的灭亡为开始,作为“正统”王朝,哪怕只是偏居一隅,哪怕再被后人看不起,只要东晋没灭,它所代表的时代就没有结束。

北魏便是北朝的第一朝,之后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并在此基础上改朝换代成北齐、北周,这就是北朝的五个朝代。

南朝则分别是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子贵母死制的兴起

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与开国太祖拓跋珪是息息相关的。

拓跋氏来自于“五胡”之一的鲜卑族,作为北魏皇族,无论东西魏,还是北齐、北周,都与这个民族脱不了关系。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拓跋氏建立了代国,拓跋珪的祖父便是代国国君,只是在拓跋珪6岁那年,前秦便灭了代国,拓跋珪因为年幼才幸免于难。

年幼的拓跋珪在母亲贺氏的帮助下,投靠母族贺兰部落,在贺兰部落的帮助下,这才走上了建国、并称霸北方的道路

拓跋珪的成就离不开母亲贺氏的支持,同样也离不开贺兰氏的大力支持,也正因为此,他日益感受到来自母族的威胁,于是气死了母亲贺氏。

他又担心类似的事在自己子孙身上重演,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死了太子拓跋嗣的母亲。

然而,令拓跋珪没想到的是,他的儿子拓跋嗣并不理解父亲的苦衷,整日哭哭啼啼,无论拓跋珪怎么解释都没用,拓跋珪因此对这个儿子也心生厌恶,诏令其入宫。

太子生性害怕拓跋珪,担心遭到毒手,干脆连夜逃跑了。

拓跋珪无奈之下,只能立次子拓跋绍为太子,为了消除后患,他也想将拓跋绍的母亲处死。


而这个女人却不一般,原本是拓跋珪的亲姨母,被拓跋珪看上之后便娶回宫中,非常宠爱,一时也舍不得杀,又担心次子拓跋绍也不能理解自己的苦衷,便将贺氏囚禁起来,给双方一个考虑的时间。

被囚禁起来的贺氏,也不甘心坐以待毙,就传出消息让儿子来救自己。

于是,一天夜里,16岁的拓跋绍趁着夜色,带人翻入宫墙,杀死了自己的还在睡梦中的拓跋珪,救出了自己的母亲。

可是,拓跋绍也没能坐稳皇位,拓跋嗣卷土重来,入宫杀死了拓跋绍,并赐死了拓跋绍的母亲贺氏。

从此之后,子贵母死的制度,彻底在北魏定型,但凡生下皇长子的后妃,都会被皇帝处死。

子贵母死制度的废除

虽然“子贵母死”这种制度很残忍,豪无人性,不可否认的是,它能存在,是因为在初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对北魏国家稳定还是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的。


无论是十六国中的代国,还是建国之初的北魏,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受制于部落文化,其中各个部落的实力都不可小觑。

在部落时期,一个大部落的继承人,往往并无嫡庶之别,而是看谁的母族势力强大,所以母族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干扰继承人选的选择。

在建国之后,外戚的影响就更大了,诸如两汉的几大外戚家族,很多在成为外戚之前,还并没有太大的权力、地位,却随着身份的改变,很快掌控了朝政,甚至改朝换代。

“子贵母死”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绝太后、以及外戚干政的事情发生, 在北魏时期,皇位传承上也是争斗最少的一个朝代。

但是,到了王朝中后期,这种残忍的制度就似乎没有太大的存在必要了。

直到北魏第八位皇帝元恪时期,已经年近30的元恪依旧没有继承人,而后宫众嫔妃却纷纷祈祷不要生下皇长子,只有新入宫的胡氏截然相反,经常祈祷生下皇子。


后来,胡氏果然生下了皇子,元恪为了投桃报李,便没有杀她,至此,在北魏沿袭了数代的“子贵母死”制度彻底被废除。

然而,元恪没有想到的是,在元恪死后,胡氏不仅以太后身份干政,甚至亲手毒杀了做皇帝的儿子,最终导致北魏彻底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不合理废除的必然性

不得不说,子贵母死制度,在北魏建国之初,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个制度本身就是沾满血腥的,并不适合长期作为一个政权的固定制度来施行。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向来将孝道放在道德之首,有的朝代还“以孝治天下”,原因很简单,连对自己恩情最大的父母都不能尽孝的人,又如何会对他人感恩呢?

所以,孝道往往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品德的一个标准。

而北魏的这项制度,却从根本上杜绝了北魏皇帝的孝心,毕竟生母都要因为生育自己而死,何谈孝道?

这是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背道而驰的,必然不能固定为制度,一代一代传承。

况且,杀了太子之母,就真的能杜绝后宫、外戚干政吗?


事实上未必如此,亲生母亲死了,孩子要长大,必然要有养母,养母是不是太后?是否能干政?

北魏的历史已经给出了解答,北魏也曾出现很多政治女强人,比如窦太后、常太后、冯太后等人,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朝政。

最发人深省的是,为何作为废除这个制度的第一个受害人,胡灵皇后会毒杀自己的儿子呢?

历史上,皇帝与太后争权的大有人在,但是因为权力之争,而亲毒杀皇帝的却极少,尤其是这个皇帝还是自己的儿子。

更重要的是,这个皇帝还没有继承人,一旦杀了他,可能自己的太后之位也不保,这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

可是,这个胡灵太后为何就要这么做呢?


原因只有一个,作为从“子贵母死”制度下活下来的唯一一个北魏太后,她的内心中对这个血腥的制度恐惧到了极点。

哪怕制度已经废除,她的丈夫也已经死了,但是时隔多年依旧心有余悸。

正逢此时,皇帝元诩又与自己争权,她深深地担忧,元诩会效仿他的祖先北魏太祖——拓跋珪,害死自己的母亲,重启“子贵母死制度”。

若不是这个理由,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任何理由能让她不顾一切地杀死自己的亲儿子!

总的来说,胡灵太后毒杀元诩,其实也是这个制度的反噬,是牺牲在这个制度下的女人们的一种反抗!

任何违背伦理的制度,终将会自取灭亡,你们觉得有道理否?


#历史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北魏   汉武帝   生下   制度   外戚   太后   朝代   太子   残忍   皇帝   做法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