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争夺人口,为什么结果却天差地别?

最近看了几本书,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古代中国,特别在乱世或割据年代,人口争夺非常激烈。

这也很容易理解,古代没有科技加持,远东小农社会又缺乏商业活力,生产力只能来自两个源头:人口和土地。乱世人口更少,就更需要加紧争夺。

争夺的参与者有以下几方:地方政权、割据军阀、地方豪强、隋唐北方还有庞大的佛教寺庙势力等。要么是军阀之间互相征伐抢夺人口土地,要么是政权和豪强用各种办法争夺人口。

具体说说第二个。在乱世中,一个颇成气候的割据势力,会很容易发现,自己占领的土地虽然不小,但人口都不知道去哪了。人口去哪了呢?当然是被当地的各种豪强大族“隐匿”了。怎么争夺人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许是继续用暴力去抢出来。

但实际上,那是根本行不通的。这就需要用政策手段,将那些隐匿的户口“引诱”出来。

一般这个政权越强大,就有越多的空间去操作。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用均田地开荒的口号,以给每人每家分地为诱饵,让一些人自动离开地主,从地主的佃农,变为某政权的佃农。

一开始开出的条件,往往看起来都非常好。

但种国家土地的,就必须要承担各种义务。除了常规的税收,还包括平时的各种徭役、杂役,府兵制就是每户拿到国家土地后,要在战时按比例或规定提供服役的士兵。也有一些更好的政策规定,如果这家人有人肯当兵,就可“不入户籍”,也就是免除其家杂役徭役。

还有个隐性条件,这些分配到土地的人,就要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去,不能自由迁徙和流动,也不能说不种地就不种地跑去城里做个手艺人。

在各方争夺之下,上述也许就是古代中国平民所能获得的“最好”待遇。

而这种“待遇”,也很快会随着某个争夺者的彻底胜出而终结。比如本来可以去佛寺躲避沉重的徭役,但佛寺被皇帝的灭佛运动搞的元气大伤,那么去佛寺当和尚尼姑这条后路就被断了,就只能乖乖的回来该干啥干啥了。

反观欧洲中古时代,教会、封建诸侯、皇帝、国王等势力互相制衡,不同势力也都要争取平民,其结果是平民的待遇不断提高,如果对上述势力都不满意,还能自己形成组织,从手工业行会到聚落到商业城镇,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公民势力。最终战胜了所有其他势力,顺利“挺进”并一手缔造了现代社会。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同样有好几个不同势力可以投奔,老百姓的待遇却丝毫没有长进,甚至还更惨了?

笔者暂时想到了以下几个原因:

1、零和博弈赢家通吃的情况下,不存在真正的制度制衡,一派势力很容易被另一派势力彻底消灭。

2、即便民众的自发组织强大了,也只会向军阀、割据政权靠拢,成为另一股压制其他平民的力量,而从不会思考如何寻求一种可靠有保障的社会群体地位。

3、无论哪方以何种手段争取人口,大多数人口的属性和定义没变。他们的属性和定义就是韭菜和农奴。即便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待遇会好一点,但也改不了农奴这个底色(自耕农可以算作国家的农奴)。

4、原则上不允许流动。我好不容易抢来的人口,如果允许随意流动,不是又流失了?

5、缺乏议价能力。其一是没有报团能力,其二是即便抱团了也不过是一个梁山好汉或新的军阀组织。其三内卷,能免费得到一块土地,也许是很多农民一辈子的心愿,他们除此之外别无所求了。当然,他们也根本没有用契约或其他形式组织起来为己方争取权利的意识。

6、法律。他们缺乏真正的理性法律建构合理的社会基层组织,权力压倒一切。完全没有西方各方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救济渠道。

7、各军阀争夺人口的目的,是为了往死里压榨。正如我们上一篇文章提到的那样,乱世之中,必然是更会压榨的那一方会赢得胜利,因为它们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在零和博弈中非常关键。这种压榨和强盗劫掠的最大区别,其实就在于能不能将争夺来的人口固定在自己的领土上。比如曹操的屯田制,就是用严刑峻法和血腥惩罚,将人口及其产出牢牢绑定的制度。

换言之,就是把抢劫从一票子买卖,变成“长期饭票”。这也是古书中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中的“德”的真正含义:让老百姓牢牢的跟着自己,表面看是“德行感召”,实际上是用狡猾且狠辣的手段,将掠夺制度化,长期化。

在这种目的和动机的驱使下,自然也不会让被争夺的人口的待遇得到真正的改善。

笔者见识有限,多所不明,大家有其他想法的,欢迎在评论区赐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徭役   人口   天差地别   农奴   豪强   军阀   乱世   政权   势力   待遇   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