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消亡史(中篇)

政治混乱、吏治腐败

明太祖统一了全国,废丞相,置六部,集中权力于一身,个人总揽国家政务,朝臣成了奉旨办差的工具人,历史上记着他在八天内所处理批阅的诸司奏折高达1660件,计3391件事,平均下来,每天处理文件200多份,事情400多件,可谓“最猛打工皇帝”。传了一两代后,后世娇生惯养的年轻皇帝受不了这份苦,政权便慢慢转移到皇帝的私人秘书(阁臣)手上。


到英宗以后,皇帝多幼年即位,政权又慢慢地从外廷秘书的阁臣,转移到内廷秘书的司礼监手上。阁臣和司礼监——外廷和内廷的势力互为消长,也间或有同流合污的时候,皇族除了拿禄米,生孩子,在自己的封地作威作福,起不到一点作用。

中央政权被宦官把持,地方政权被仕宦阶级把持。正德朝的刘瑾,和嘉靖朝的严嵩,再到后来的天启朝的魏忠贤,这些人把持朝政,一味媚上,光植党羽,卖官鬻爵,四处捞钱,扰民侵利,几乎没有一个时代不是乌烟瘴气,弘治皇帝勤恳十年换来的中兴局面,不出几年,在正德皇帝的“豹房”里,便烟消云散。

朝堂是这样,官僚队伍只会更差,明代庶民进入仕宦阶级的途径,主要有两条路:一是科举,二是学校,参加科举和进学校的敲门砖只有一块——八股文,明制参加科举的必须是州府县学的生员和国子监的监生,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因此这两条路其实是一条路。明制入内阁办事者必为翰林,而入翰林者又必为进士,科举和当官合二为一,一旦及第,便登仕途,由此全国读书人都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之外无出路,科举之外无人才,平时一心研究八股,不知其他学问为何物,除八股外,于历史、政治、经济各方面一无所知,哲学、科学更是一窍不通。

且明代官员的俸禄在历代中也是最低的,一个最高等级一品大员月俸八十七石,年俸1044石,折算成人民币大概四万多点,一个七品县令月俸7石,折合现在大约三千多元,看起来养家糊口勉强可以,但是府内的办事人员,师爷,文员,衙役,个人家庭生活都得自己负责,这点钱,想想都不可能。

大明朝发工资是发禄米,配合着大明宝钞一块发放,有的时候,还要折换成胡椒、苏木、绢布、棉布等物品发放,这种米折物官方的叫法为“折色”,明代货币贬值非常严重,明初时候,大明宝钞还值点钱,到了明中后期,大明宝钞形同废纸,工资越发越少,在这制度之下所造就的新官僚,实事做不了几件,一心捞钱,指望他们治国理政,简直南辕北辙。

他们潜意识里读书受苦是为获得功名,获得功名是为做官发财,由读书到发财成为他们的人生哲学,由此可知,吏治贪污,寡廉鲜耻,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明朝末年,大敌当前,崇祯号召大家捐款募集军费,朝臣各个捂紧口袋,哭惨卖穷,个个都说没钱,这就是大明朝两百多年下来科举制度培养出的士大夫官僚,毫无家国情怀,节操十分低下,大厦将倾,都紧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到新公司一开张,班照上,酒照喝,舞照跳,一点都不违背当官发财的初衷!整个官僚队伍已经严重腐化退步,丧失了作为官僚士大夫应有的道德素质水准。

未完待续,下期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大明   正德   仕宦   明朝   王朝   吏治   科举   官僚   明代   政权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