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亡于讲道德

大明朝是个道德至上的乌托邦,这个体系包括:一名道德典范的皇帝、一个无私的文官体系、一群自律的臣民。

在大明朝,道德是最大的政治正确,政治正确压倒一切,

梦幻地就像阳光下的肥皂泡。

最终也破灭的像个肥皂泡。


一、孤独赴死的皇帝

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个孤独的人。

特别是1644年3月19日,他上吊那一天,参与者就俩人

①当事人朱由检,职业:皇帝

②见证人王承恩,职业:太监

满朝文武呢?纷纷投奔新主,觐见闯王李自成去了。


这人缘算什么水平呢?

这么说吧,中国朝代顺序是唐宋元明清,就是说宋被元灭了,元又被明灭了。

被元朝殴打致死矬宋,立国三百余年,便是穷途末路,也有十万军民,崖山一战齐赴死。

把元朝活活捏死大明,立国三百余年,到崇祯这里,赴死时刻就俩人


崇祯既死,诸臣见了皇帝遗体,“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按这个说法,我们村吴老二发丧,都比皇帝有排场。

一点也不乌托邦


二、明朝“潜水艇面包”式的乌托邦社会

明史专家黄仁宇讲,明朝社会结构就像一个潜水艇面包:

上面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是文官集团。

下面一块长面包,成千上万无组织的农民。


本来,在明朝建立者的规划中,这两个阶层都要做高尚的人

对文官,朝廷三令五申,力崇俭朴,要求文官成为人民的公仆。

对农民,每个乡村都要宣扬善行,用道德善恶来解决邻里纠纷。

至于皇帝自己,“当为尧舜”。


看上去美好,而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因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简单点说,就是道德绑架。


三、皇帝:“一个艰难的决定”

崇祯皇帝朱由检,其实挺努力的,《明史》说他“忧勤惕厉,殚心治理”。虽然在性格上有点小缺陷,但绝不算昏君。

但是他运气确实差了亿点点,有时候,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崇祯在位十七年,先是天灾连绵不断,跟组团来捣乱似的。

再是战乱不绝,东北的建州女真,是爷爷万历皇帝留下的烂摊子,打的大明越来越痛。

为了在东北打仗,就顾不上国内受灾的农民,结果农民起义四处造反,比如李自成的大顺军。

崇祯喜提两线作战

作为帝国的掌舵者,朱由检需要做出一个关键决策要不要议和?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朝廷没钱,不能两线作战。理智的做法是先议和忍辱负重,待局势平稳再剿女真。

但皇帝作为道德典范,不能提“议和”。

只好暗中给心腹杨嗣昌一个眼神,“议和这事儿,你去搞下试试”。

杨嗣昌就悄悄去谈,还谈成了,女真那边皇太极说:“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

但议和这件事儿,太不道德了

果然,这个项目一到正式讨论,满朝文武就开始表演,纷纷论证杨嗣昌和猪狗的亲密关系

而皇帝作为道德典范,自然不能说“这其实是我的主意”,只好和一点稀泥,把事情压下去,不搞了。

结果愤怒的女真又来把大明暴打一顿,朱由检只能后悔:“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


被道德绑架,就不能要理智决策


现在,问题变成了:从哪里搞钱打仗?


四、文官:“再苦一苦百姓”

明朝一直在努力营造无私的文官体系,要求文官成为人民的公仆。

但实际上,文官都盘算着自己的小心思。

比如,明朝曾经是征商税的,不多,每年也就合白银300万两

这钱什么概念呢?崇祯十年扩军打仗,做的预算是280万两

但是,作为道德楷模,文官们见不得商人们把辛苦赚到的钱拿来交税,太残忍了,太不道德了

于是理直气壮地提出,“朝廷焉能与民争利”,把大明朝的盐税、布匹税等商税统统取消。


没有商税,怎么搞钱呢?

先让农民兄弟们辛苦一下吧。

过几年...再让农民兄弟们辛苦一下吧。

又过几年...还是让农民兄弟们辛苦一下吧。

几十年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先生,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曾经欣慰地说:“前朝弊政,莫如加派,辽饷外又有剿饷、练饷,数倍正供。远着二十年,近着十余载,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翻译过来就是:“明朝税得太狠了,不死才怪,哈哈哈哈哈!”


历史还记载了另外两件小事。

崇祯八年,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又扩建了亿点点,占地达七十八亩。园主是一名普通干部王侍郎,修园子的钱,主要来自盐商孝敬

而崇祯皇帝朱由检本人,连自己的陵墓都没钱修建,死后被葬在一名贵妃墓中。


被道德绑架,就不能要体恤农民。


现在,问题变成了:农民自己怎么办?


五、百姓:“毁灭吧,赶紧的”

明朝的农民是没有话语权的,沉默地就像历史中的一堵墙。

他们的遭遇,我们只能从文官集团的公文中得窥一二:“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人相食,草木俱尽”。

很明显,在天灾人祸的挤压下,很多人死了。

死去的人也就死了,活着的人还要活下去。

不但活下去,还要替死去的人讨个公道。

于是各地农民军烽烟四起,纷纷杀向皇帝家族,“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搞道德绑架,就别想着独善其身


六、后续

1642年,松锦大战葬送了明军主力,崇祯又想议和,这次换了个叫陈新甲的人来试水,果然,又又又因为政治不正确,被骂惨了,不同的是这次崇祯没有保他,替领导背锅的陈新甲丢了脑袋。

1643年,闯王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想要迁都南京,结果“群臣无一人相从”,这一定是文官道德高尚、视死如归,与陈新甲的教训一点关系也没有。

1644年,闯王打进北京城,崇祯孤独赴死,身边只有一个叫王承恩的太监陪同。

道德乌托邦的大明朝,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明朝   闯王   女真   崇祯   乌托邦   大明   文官   皇帝   道德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