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的眼中,真有一千个郑成功|文史宴

启风/文


我们现在提起郑成功,大多只知道他是收复台湾的英雄,忘记了他的复杂面貌。


郑成功的自我定位:“隆武忠臣”


郑成功原名郑森,生于1624年,其父郑芝龙出身海盗,后来成为雄霸东南沿海的海商集团领袖;其母田川氏是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今长崎县平户市)人。郑成功7岁时,才被郑芝龙从日本接回福建。郑成功曾考中秀才,并拜于名士钱谦益门下。


郑成功一生事业,主要是抗清和复台。


抗清方面。1645年,郑芝龙在福建拥立隆武帝,独掌大权。隆武帝饱受郑芝龙欺凌,但对郑成功颇为赏识,赐其国姓“朱”,封忠孝伯、招讨大将军。郑成功感恩,自此投笔从戎,率军抗清。


郑芝龙降清后,多次招降,都被郑成功拒绝。他回信说自己“既不能匡君于难,致宗社堕地,何忍背恩求生,反颜他事乎?”并责备父亲“不顾大义,不念宗嗣,投身虎口”。1662年,郑成功去世前,犹自叹息:“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也。”很显然,郑成功希望自己给后世留下一个隆武忠臣的形象。


图:郑成功画像


不过呢,隆武帝殉国后,郑成功的很多举措,也有较少考虑抗清全局,多从自身实际利益出发的嫌疑。比如,他同清廷议和,未必完全是为了拖延时间,最后没能达成协议,很重要的原因是郑成功和清廷无法实现互信。郑成功自己也坦露过心迹:“清朝待天下投诚之人,猜忌多端,有始无终,谁不共晓?”“清朝若能信儿言,则为清人;果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


复台方面。郑成功继承了郑芝龙留下的海商集团后,将海上贸易的收益作为抗清军费,一度在东南打开局面。1660年北伐失败后,郑成功始决定“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恢复中兴”。需要说明的是,最早开发台湾的不是荷兰人,而是郑芝龙。因此郑成功攻取台湾,驱逐荷兰人,兼有恢复父业,并完全垄断东南海上贸易的意味。


明遗民眼中的郑成功:堪比岳飞、诸葛亮


明朝遗民对郑成功的定位,同郑成功个人的自我期许最为一致,即“大明忠臣”。如抗清殉国的名臣张煌言曾说: “招讨始终为唐,真纯臣也。”还有人赞扬,“台湾赐姓公之贤,以为诸葛忠武、郭汾阳、岳武穆后之一人也”,将郑成功和诸葛亮、郭子仪、岳飞并列。


黄宗羲也说,“自缅甸蒙尘以后,中原之统绝矣,而郑氏以一旅存故国之衣冠于海岛,称其正朔。”当然,明遗民对于郑成功一方面尊奉永历正朔,一方面又自行其是擅自议和的做法,也是不满的。


清廷眼中的郑成功:时而是海贼、逆臣,时而是“海外孤忠”


清廷对郑成功的评价则经过了多次变化。在郑成功抗清时期,清廷视其为叛逆,称“逆贼郑成功”“海贼郑成功”。需要说明的是,郑成功在被隆武帝赐姓改名后,一直自称“国姓成功”或朱成功,清廷为消解其抗清的合法性,才改称其为“郑成功”,沿用至今。


1683年,康熙平定台湾后,一度对郑成功表示赞许,称“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并为其撰写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事,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康熙见明朝在台湾还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遂将郑成功再度贬为“海贼”。


图:位于福建南安的郑成功墓


及至1874年发生“牡丹社事件”,日本表露出侵占台湾的野心,当时负责处理台湾事务的沈葆桢遂上书光绪,请求为“明故藩郑成功准予追谥、建祠”,以激励台湾民众“知忠义之大可为”。朝廷当即准许,为郑成功赐谥“忠节”,在台南新建“明延平郡王祠”,每年由台湾官员前往祭祀。台湾民众中的郑成功信仰也由此合法化。


晚清人眼中的郑成功:黄种人战胜白种人的代表


及至清末,内忧外患。因郑成功既曾对抗满清,又战胜过西方殖民者,故而格外被汉族知识分子推崇。各种革命刊物都有介绍郑成功的文章,如《中国白话报》上的《中国排外大英雄郑成功传》、《浙江潮》上的《中国爱国者郑成功传》等等。


其中,柳亚子的《郑成功传》颇为典型,视郑成功为华盛顿、俾斯麦、哥伦布等一流的英雄,他“留万丈光焰于世界,拒满洲,排荷兰,辟台湾新地,永为黄族好男儿模范”,是黄种人战胜白种人的代表。柳亚子甚至假设,郑成功“使天假之年,内驱异族,还我河山之后,余力犹多,或尽取南洋诸岛,争霸权于海上,辟属地于环球,以步英伦之后尘乎,未可知也。”


国民政府眼中的郑成功:轰轰烈烈流芳百世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加大了对郑成功的宣传。将其列入“十个民族英雄”、“十大忠烈”,称之为“民族正气人物”。


在当时的语境中,郑成功常被拿来同父亲郑芝龙对比,如“汉奸实在是不值得做的: 芝龙委曲求全,但敌人不会原谅,满洲兵到来,还是大杀乱奸,连他的老婆都给满兵迫得吊死了……父亲当汉奸,儿子是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一个给人砍头,遗臭万年; 一个轰轰烈烈流芳百世。郑成功父子的故事,给了后人许多的教训。同胞们,俗话说: ‘一失足成千古恨’,大家慎重,努力保卫祖国!”同时,以南明与明郑为主题的《明末遗恨》《海国英雄》等剧目,也大受欢迎。


光复台湾前,中国国内即有关于重塑郑成功在台影响的讨论。至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即将郑成功的“民族英雄”和“开台圣王”的形象合二为一,肯定他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及发展台湾的功绩。为表尊崇,台籍将领李友邦率“台湾义勇队”赴郑家故里致祭;国民政府在赤嵌楼举办“郑成功史料展览”;“228事件”后,白崇禧赴台宣慰,也去拜祭了延平郡王祠,以上举动都意在借郑成功,重申台湾属于中国的历史。


台湾人眼中的郑成功:南辕北辙,极度分裂


台湾民间至今留有较为普遍的郑成功信仰。1999年时一项统计显示,全台湾共有祭祀郑成功的庙宇114座。但不同政治势力,对郑成功的解读完全不同。


1949年后,国民党在基本延续大陆时期对郑成功的定位外,另为其加上了“反攻复国”的意义。当年《中央日报》发表文章说,“……政府迁台,以台省作为反攻复国的基地。大家缅怀当年成功公建台抗清的往迹,对他所遗留给吾人的精神力量,深入我们海内外每一个人的脑际,于是掀起了共同效法学步的热潮”。


图:位于台南的延平郡王祠

民进党在纪念郑成功时,多强调其作为“开台圣王”的一面,着重刻画郑成功及其子孙以“延平王”名义独立统治台湾的历史。


在国、民两党外的原住民看来,郑成功是比荷兰人更残暴的统治者。郑成功在台湾将平埔族的土地任意分给文武官员,并向平埔族征收重税。面对平埔族的反抗,郑氏的“手段十分残酷,镇压‘番变’毫不留情”,甚至屠杀原住民。如1670年,刘国轩同大肚社冲突,“沙辘番原有数百人,为最盛;后为刘国轩杀戮殆尽,只余六人,潜匿海口”。因此,至今有原住民要求拆除台南的郑成功铜像。


日本人眼中的郑成功:本国英雄


因为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日本国内对郑成功一直表示尊奉。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幕府时期,在国内宣扬郑成功的“日式忠勇”,编排了《明清斗记》《国性爷合战》(标题以“性”代“姓”表明其虚构)等作品。


图:《国性爷合战》海报

至甲午战争前,日本开始借助郑成功抗清的历史,动员“日清之战”,依田学海在《国性爷讨清记》的前言中即说,“此书登载国姓爷以日本人之气象与满清战斗之大略,要攻取台湾,攻取台湾慰藉国姓在天之灵”,要“杀尽清人,恢复唐虞殷周以来历代衣冠之旧俗,在此之后令其归我日本所有,则不亦快乎”。


二是在台湾,日本总督府鼓励民间原有的郑成功信仰,但格外强调其日本血统,将他视为日本人开拓台湾的先锋,希望借此拉近台湾人和日本人的关系,消解台湾人的反日心理,使日本统治台湾“合理化”。1895年,被任命为台湾副总督的高岛鞆之助即亲自前往延平郡王祠拜谒,称赞田川氏、郑成功“母子忠烈义勇,无一不出日本国风之余”。此外,日本人还将台湾的“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山神社”,为郑成功信仰增加了一些神道成分。


西方人眼中的郑成功:残忍嗜杀的海盗


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因经营海商集团,有着长期和西方殖民者打交道的历史。郑成功独霸中国沿海后,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在同中国进行贸易时,都要受制于郑氏集团,因此他们对郑成功的评价都很恶劣,视其为“海盗”,称明郑政权为“海盗王朝”。


郑成功对待俘虏的残暴,也给荷兰人留下深刻印象,在1662年《荷兰信使》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汉人海贼攻打福尔摩沙岛……荷兰守军举措失当,让牧师离开妻子等人,子女被羞辱,被迫光着身子走、被杀害……”荷兰在台湾的末任长官揆一,说郑成功是“一位崇拜偶像,奉祀魔鬼的异教徒”。郑成功被描绘成一个“暴君”。


直至19世纪末,西方对郑成功的印象都没有改变,英国人必麒麟在《历险福尔摩沙》一书中说,“最后一位反抗鞑靼的汉人是国姓爷,是当时一个声名狼藉的海盗,不时攻击中国南部沿海”。这种看法显然完全不同于中国、日本的既有观点。


结语


显然,以上中国、日本、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对郑成功的主流评价,都只抓住了郑成功身上某些特点,然后人为塑造出一个自己需要的郑成功形象。


比如,现在我们肯定郑成功是“开台圣王”,但郑成功攻台之初并没有建设台湾的意思,不过是想将台湾作为一个落脚点。又如郑成功被称为“日本英雄”,而他本人其实从来没有自居为日本人。


对于这样一个复杂多元、任人打扮的郑成功,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参考资料

1、陈碧笙:《论郑成功“尊君”而不“忠君”》,《郑成功历史研究》,九州出版社2000年,第217—224页。

2、邓孔昭:《试论郑成功对郑芝龙的批判与继承》,《台湾研究集刊》1987年第4期。

3、刘廷献:《广阳杂记选》,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第19页。

4、潘健:《从反清“乱臣”到海外“孤忠”——清代郑成功形象的政治形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5、《柳亚子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6、陈忠纯:《近代国人对郑成功形象的塑造与精神的传承——以报刊文献中的郑成功传记为中心》,《台湾研究集刊》2013年第5期。

7、杨碧玉、郑仰峻:《从新闻传播看郑成功的形象》,《复兴岗学报》2009年,总第94期。

8、《平埔族群的历史图像》,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数位典藏。

9、高致华:《神明信仰的政治性——台湾的郑成功信仰》,《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10、郭阳:《日本人为何宣扬郑成功的“抗清”事迹?》,澎湃新闻2016年7月29日。

11、蔡佩臻:《谈西方人眼中的郑成功形象》,《人文社会学报》2015年7月。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海商   延平郡王祠   眼中   清廷   荷兰   荷兰人   台湾   日本人   日本   文史   中国   郑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