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字路口的悲剧

自从1648年《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实行后,欧洲各国逐渐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国际关系也逐渐被全世界承认,但是民族国家的核心思想现代民族思潮向全世界蔓延的时候引发了海量的世界性悲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种说法,20世纪是种族屠杀的世纪。

30年代南京大屠杀30万人,40年代犹太种族灭绝600万人,47年印巴分治死伤至少50万人,90年代卢旺达大屠杀100万人、布隆迪20万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美尼亚人也遭到了大屠杀,保守估计100万人遇难。

一个位于高加索的基督教国家被一堆临海伊斯兰教国家包围,没有任何出海口,想想都没啥好日子过。

互联网上很多人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亚美尼亚的地理位置,主要是亚美尼亚太小了。对亚美尼亚人的了解也仅限于2020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发生的纳卡冲突。

如果要一个字来形容亚美尼亚近代史的话估计只有一个“惨”。

今天咱们就来讲讲这个面积2.9平方公里,大约是北京1.7倍的西亚小国亚美尼亚和100多年前那场至今不被世界很多国家承认的亚美尼亚大屠杀。


很多人可能了解现代亚美尼亚诞生于苏联解体,不过不知道的是在并入苏联的几百年时间里,亚美尼亚一直是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

互联网流传一种说法,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后中西方文化相互隔绝,由此逐渐引发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所以认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国家,其实这套说辞仔细想就能发现漏洞。

奥斯曼土耳其横跨欧亚非存在了至少600年之久,单纯靠封闭和高压政策肯定无法统治这么久,解体是不适应从欧洲过来的那套民族主义思潮,而不是简单归咎于宗教。

另外说一下,当时也没民族这种说法,只有信仰不同宗教的人群,这为了简单姑且也用民族这种称呼。

准确说,奥斯曼土耳其是一个伊斯兰教为国教允许多种宗教并存的伊斯兰国家,粗分的话,奥斯曼土耳其存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具体有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格列高利教(东正教的一支),犹太教等。

民族成分这么复杂如果采用简单粗暴的高压民族政策,就会像当年的波斯一样一世而亡。

所以,统治者苏丹为对奥斯曼境内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有效统治,采用中央智囊团“波尔特”推行的一种叫米勒特的制度。

这个米勒特制度有点类似于咱们现在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只不过是阉割版,基本内涵是在奥斯曼境内民族政治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允许非伊斯兰教人保留一定自治权

在奥斯曼的穆斯林地位比不上军官、官僚但比非穆斯林还是要高一等,基督教体系的人也要缴更多的人头税,不能携带武器等,总之,对非穆斯林来说,想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得皈依伊斯兰教。

但这种限制相对欧洲各国当时实行的严酷的宗教制度已经相当宽松了,像熟知的采科·达斯科里、布鲁诺就因为相信地球是圆的、日心说被认为违反了圣经教义就被烧死。

所以,奥斯曼的米勒特制对欧洲不同信仰的人来说简直是漫漫长夜里的一束光。

那为啥奥斯曼土耳其的民族政策这么包容?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奥斯曼土耳其大,另一个是地理位置,咱们分开说。

咱们都知道民族成分越复杂政策就要越包容,因为搞不好就会闹出各种起义。

奥斯曼地盘大而且周边一堆基督国家,要维持非穆斯林向心力和伊斯兰教的长久统治就得采取更宽松的民族安抚政策,保持对周边基督徒的吸引力,在这个因素下奥斯曼不断吸收周边非穆斯林群体越来越大,直到横跨欧亚非达到前现代国家能统治的地理极限。

另一个是欧洲这些基督教国家一直有和亚欧大陆东边的印度、中国做生意的需求,做生意最怕的是是风险,不好的情况是亏本,比亏本还糟糕的是丢了命。

从下面地图上也能看出来,奥斯曼的核心区域位于东西方交流的要道,经常有来自西边的基督徒来这逗留,奥斯曼必须表现出对基督徒的包容才能增强他们对贸易的信心和安全感,反过来这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历史上奥斯曼政府是承认梵蒂冈的天主教权威的,如果基督教徒遭受不公平待遇,是可以通过教会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诉。

历史就是这么魔幻,当时封闭保守的是欧洲基督教会和现在正好反过来了。

到这咱们可以阶段性的总结一下。

开始奥斯曼帝国境内各民族虽然政治地位不平等,也说不上团结但起码能相安无事,至少比隔壁欧洲的基督徒日子好太多,所以周边基督徒都愿意往奥斯曼这里来,尤其是会做生意的亚美尼亚人过得更顺风顺水,那亚美尼亚人为啥会遭到奥斯曼种族清洗呢?

这事起因和沙俄有很大关系,说到底还是地理位置。


大海航时代后,世界各国都开始注重发展远海贸易,当时沙俄就苦于没有出海口,历代沙皇的四处扩张的原动力就是寻找优良港口。

一个是向北和瑞典苦战21年拿下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一个是向东逼着大清拿下海参崴,不过这两港口都太靠北了,气候冷的只有半年能做生意,要想拿到优良港口把生意做大做强只能向南。

沙皇拿着地图环顾四周,南边的苏丹“大帝”的奥斯曼看起来最弱鸡适合下手。

最开始黑海是奥斯曼的内海,不过后来和沙俄掐了N次架等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时候吞并克里米亚拿到黑海出海口,这个时候奥斯曼还扼守地中海和黑海通道的两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两海峡就是下面的红线,目前还属于土耳其。

对俄罗斯来说绝对很重要,2016年美国策动土耳其军人政变,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俄罗斯出手救了埃尔多安也是为了这一点。

眼看封建专制奥斯曼衰落,对这交通要道眼红的也不只沙俄一家,英法德都参与了进来逐渐形成了“东方问题”。

这个东方问题的本质是,英法德俄四国各怀鬼胎都希望从衰落的奥斯曼身上撕一块肉。

有学者说:

“东方问题”对于欧洲列强意味着“谁能征服奥斯曼帝国谁就将控制通往东方的极为重要的通道,谁就将成为地中海、黑海和红海的主人,谁能将东方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己,谁就将大大增强势力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地位。

这里面每个国家的操作手法都不太一样。

英法主要派多支传教士作为先遣队在亚美尼亚人的聚居地广泛传教,宣传西方盛行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民族概念,暗中支持亚美尼亚人科技发展,并要求奥斯曼政府给予他们越来越多的经济、政治平等权利。

当然以上都是英法干预奥斯曼的借口,目的是唤醒亚美尼亚人的民族独立意识,谋求和维持经济利益最大化。

沙俄在亚美尼亚人地区推行泛斯拉夫主义,认为斯拉夫人应当由最强大的东斯拉夫人也就是沙俄带领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作为斯拉夫人一支的亚美尼亚人饱受穆斯林的欺负,只有靠沙俄才能从异族统治中解放出来,这套说辞被苏联继承,只不过苏联叫大国沙文主义。

德国有点特殊作为资本主义后起之秀处于弱势,天然性的和英法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弱势”的奥斯曼逐渐向德国倾斜,后来奥斯曼军政很大程度已经被德国掌控,对待奥斯曼境内倾向英法和沙俄的亚美尼亚人,基本就默许甚至支持后来的大屠杀行为。

其实到这把咱们这几家互相捋一捋就能发现,英法俄德奥斯曼这五个国家,再加和德国同文同种的奥匈帝国,正好组成了一战的同盟国和协约国。

咱们都知道一战是帝国之前分赃不均导致的,奥斯曼就是被分的肉,被打散后分出来近20多个国家,后来南斯拉夫又分出来8个一共30个,仅保留土耳其,领土直接缩水85%,确实比大清还惨,这就是中古时代多名族国家步入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学费”。

我简单列举一下曾经是奥斯曼领土现在还是世界热点的地方:利比亚、也门、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塞尔维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尤其是巴尔干半岛从一战到现在一直是火药桶,前些日子黑山想从塞尔维亚独立,事情还闹得挺大。


到这外部因素咱们就捋清楚了,奥斯曼地理位置太重要引来了各国干涉,那内部的奥斯曼政府和亚美尼亚人都在干啥呢?


一句话来说就是都在改革。

只不过自上而下的叫改革,自下而上的叫革命,亚美尼亚人显然是后者。

到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发展逐渐强盛,以苏丹为首的奥斯曼统治集团认为如果不满足境内各民族平等的要求,会给欧洲列强以保护基督徒为借口干涉内政,苏丹认为即使没有外部干涉,在新兴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帝国也会崩溃。

所以从19世纪起奥斯曼以苏丹为首的统治集团就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比较有名的塞勒姆三世,穆罕穆德二世,坦齐马特时代等。

改革主要涉及军事、经济和教育,尤其是坦齐马特时代在1839年颁布的《花厅御诏》宣扬大奥斯曼主义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当时欧洲的一些法理精神。

不过这种自上而下变革没有得到数量庞大奥斯曼穆斯林的认同,他们认为这违反了奥斯曼帝国的几百年来的伊斯兰属性(顽固派),对改革普遍消极和反对,边远地区的基督“异教徒”在新兴民族主义思潮的加持下认为自身的利益也没有得到保护(反对派),普遍也不认可。

总体来说,奥斯曼苏丹的改革有点像东边大清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混合体,采用的是“西学为体,土学为用”但效果不大。

本来是想通过改革将帝国各阶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在外部势力的干涉下,奥斯曼在各洲的领地与中央政府联系越来越松散。像一战前埃及已经事实独立,法国取得在叙利亚的利益,巴尔干地区完全自治并受列强“保护”……

咱们再从亚美尼亚人角度看。

直到19世纪前亚美尼亚人都没有受到任何制度性迫害,甚至过得还不错,虽然是奥斯曼境内的二等公民,但在前面咱们讲的米勒特制度下亚美尼亚聚居区基督教堂到处可见,同时有各种教育、慈善和社会机构和周边穆斯林的关系也处于“温和互利”局面。

不过从19世纪下半期欧洲列强的介入,奥斯曼损失了越来越多非穆斯林区域的时候,亚美尼亚人好日子也到头了。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亚美尼亚人民族和反抗意识在西方思想影响下开始加强,建立秘密团体政党需求独立建国或者高度自治。

比如1887年成立的哈查克党(Hunchaks)是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就谋求亚美尼亚的完全独立,1890年成立的达什纳克党(Dashnaks)谋求在亚美尼亚人奥斯曼境内的高度自治。

在国内这种局面下,奥斯曼穆斯林认为亚美尼亚人在勾结西方势力企图分裂国家,政府对亚美尼亚人越来越不信任。

尤其是当时亚美尼亚人主要的分布地区是奥斯曼的核心区域安纳托利亚,这让一直奉行泛土耳其主义革命派的青年土耳其党大为恼火,最终把对西方殖民者的憎恨转移到人口仅175万人的亚美尼亚人头上。

总结就是在19世纪后期,亚美尼亚人和支持泛伊斯兰主义的青年土耳其党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严重,一股血腥弥漫开来。


在奥斯曼最后一任苏丹哈米德二世时,亚美尼亚人在全国各地的独立运动十分活跃,引起了奥斯曼政府的强力镇压,在1894-1896年爆发了多次亚美尼亚人和奥斯曼穆斯林的激烈冲突。

地点包括首都伊斯坦布尔和亚美尼亚人聚居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很多次都是从亚美尼亚人的抗议游行转变为骚乱,在每一次骚乱中都有几百到几千的亚美尼亚人被杀掉,参与者包括军警,库尔德武装哈米德军团和平民。

据统计大约有10-20万亚美尼亚人被杀,史称哈米德大屠杀

亚美尼亚人之后进行了有更激烈的暴力活动,比如暗杀苏丹哈米德二世,试图争取西方更多支持……

这种挑衅活动让当时掌握政权的青年土耳其党对亚美尼亚人的态度变得更强硬、血腥。

青年土耳其革命党的目的是要建立单一的伊斯兰政权,经过和叛乱势力反复斗争最终在1909年废黜哈米德二世。

本来这是一场政变和亚美尼亚人关系不大,但在政变中亚美尼亚人站错队支持叛军,遭到青年土耳其党的血腥报复,保守估计约有3万人被杀,由于这次屠杀发生地主要发生在阿达纳,所以被叫做“阿达纳屠杀”

令亚美尼亚人没想到的是这两次屠杀仅仅是日后更血腥事件的预演。

随着国际国内局势越来越紧张,尤其是面对国内愈演愈烈的民族分裂浪潮,青年土耳其党认为只有将奥斯曼社会转变为单一的土耳其人社会才能凝聚力量阻止帝国解体同时和西方大国抗衡。

一个绝佳的机会很快来了,那就是一战,混乱的局势让奥斯曼政府认为,这是解决亚美尼亚人问题的绝好时机。

青年土耳其党高层在1914年12月至1915年1月间草拟了著名的“十项措施”,一份对亚美尼亚人实行种族灭绝的绝密计划,在亚美尼亚人聚居掀起了血雨腥风。

十项措施主要是目的是杀光亚美尼亚50岁以下男子,将妇女、儿童伊斯兰化,将所有亚美尼亚人驱逐出更偏远的省份等。

从1915年4开始奥斯曼政府开始系统性杀掉亚美尼亚人政治、文化精英认为这样可以让亚美尼亚人群龙无首、束手就擒,5月时奥斯曼议会又通过《驱逐临时法》,开始系统性的驱逐境内各地的亚美尼亚人,这些人大都被迁往叙利亚和伊拉克的荒漠地区。

屠杀地点、驱逐及灭绝中心

在整个迁移过程中,政府没有向亚美尼亚人提供任何补给和物资,饿死、病死和被杀害、强奸人数已经无法精确统计。

甚至有一支全部由罪犯组成的“特别组织”的秘密部队专门处理落在队尾的人,奥斯曼帝国军官韦希布帕夏就称这个“特别组织”是“人类的屠夫“。

根据事后统计,一战前奥斯曼境内亚美尼亚人总数约175万人,战后幸存人数75万人,100万人惨遭屠戮,直接损失57%人口。

那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三年,西方列强真的不知道亚美尼亚人遭受的灾难吗?

实际情况是,英美法俄德非常清楚,但没有干预。

最主要的原因是整个西方都为一战焦头烂额,根本没心思管亚美尼亚人在奥斯曼的遭遇。

像德国是奥斯曼的同盟国不可能为了亚美尼亚人刺激奥斯曼敏感的神经,美国正忙着大发战争财,不会因为亚美尼亚人的遭遇就得罪奥斯曼政府。

总结就是,西方列强的沉默会换来更多的利益,亚美尼亚人就成了列强获益的牺牲品。

一战后国际清算时,通过《色佛尔条约》的规定奥斯曼原政府多位高官、将领被传召受审。

1922年前后,三名大屠杀元凶特拉特、恩威和杰马尔相继被处死,青年土耳其党土崩瓦解,但更严重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并没有清算,后续土耳其人又陆续出现零星针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

最终的结果是,在亚美尼亚人传统聚居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已经几乎不存在亚美尼亚人了。

直到1920年土耳其和苏联爆发冲突,土耳其占领西亚美尼亚成为土耳其共和国的一部分,苏联占领东部宣布建立亚美尼亚共和国,最终成了苏联最后一个加盟国。

这一现状直到苏联分裂,亚美尼亚共和国才重新独立。

现在据统计,全球900万亚美尼亚人中,在亚美尼亚共和国境内不到300万,大众最熟知的亚美尼亚裔美国人应该是金·卡戴珊了。

土耳其人和亚美尼亚人在近代的恩怨最终被一场极端民族主义——惨烈的种族灭绝方式呈现出来,引人深思。


尾声

究其根本,当奥斯曼步入近代以后,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宗教国家而是民族国家的时候,这场悲剧就已经无法避免了。

亚美尼亚人被土耳其人和泛土耳其民族主义者认为是奥斯曼帝国的敌人,尤其是亚美尼亚人主要居住在安纳托利亚地区,这个被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看作是未来上耳其帝国的心脏地带,同时东安纳托利亚地区靠近奥斯曼的传统宿敌沙俄,自然会怀疑这些亚美尼亚人勾结沙俄破坏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完整。

亚美尼亚国的诞生也可以认为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实验和牺牲品。

亚美尼亚大屠杀后,这种肉体消灭的方式像打开了人类潘多拉魔盒一般又出现多次,在现代武器的加持下类似的大屠杀更加迅猛残忍。

总体来看,亚美尼亚人一直都被当做周围各大列强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外援始终是靠不住的,这点就和一战后凡尔赛和约把德国在青岛的权益转手送给日本一样。

大国之间没有所谓真正的朋友,朋友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正所谓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由于年代久远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全世界承认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的国家并不多,土耳其也没承认,只认为这是奥斯曼帝国崩溃期间正常的冲突,土耳其和亚美尼亚两国也长久的处于敌对状态。

有关两国的好消息是,2009年两国外长在苏黎世签署协议,同意结束两国敌视状态,并成立联合委员会共同调查一战时针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问题。

最新的坏消息是,在2020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冲突中,土耳其支持了后者,土亚关系又紧张起来……

总体上,这个世界并不和平。

很幸运,我们出生在中国。

如果觉得写得不错,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吧,多谢阅读。

本文完。

参考资料:

万海,《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法律责任的追究》

朱祥,《试析1915-1917年亚美尼亚大屠杀及其影响》

包丽丽,《亚美尼亚大屠杀问题分析》

任晓刚,《一战期间的亚美尼亚问题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沙俄   奥斯曼   亚美尼亚   穆斯林   亚美尼亚人   土耳其   帝国   欧洲   路口   悲剧   民族   国家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