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乌苏之役清军战败原因分析

康熙五十五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派大将策凌敦多布率准噶尔军突袭拉萨,杀死和硕特汗王拉藏汗,占领西藏,并对青海、云南、四川等地造成直接军事威胁。

康熙五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18年,清军与准噶尔军在西藏北部的那曲喀喇乌苏河开战,结果清军大败,前去的六千清兵全部战死,5位将领殉难。

虽然此次兵败有着很多复杂的缘由,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朝廷未能深刻了解西藏的政教大局,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经此一役,康熙认识到此前在西部边疆地区奉行的相对保守放任的方针政策存在严重的弊端,随之迅速作出调整,接连将西藏、青海等地纳入中央政府更为直接、有效的管辖与治理之下,进一步推动了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以及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康熙皇帝的这一举措对中国西部治理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喀喇乌苏之战是怎么惨败的呢?清朝朝廷又是如何做出改变的呢?一起来了解下。

18世纪初,清朝对西藏一直疏于监督和管理,致使西北的蒙古部落准噶尔部妄图侵占西藏。

康熙五十五年,蒙古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以护教的名义,率军攻打西藏,随后占领西藏,杀死西藏首领拉藏汗,对清朝的边疆造成直接威胁。

康熙知道此事后,极为震怒,迅速做出了部署。康熙从四川提督康泰那里调兵三千,驻扎在西藏的阿尔布尔,密切观察准噶尔部的动静。

随后又从荆州调两千名满洲兵进驻成都,对抗泰部进行协防。

为了确保西北的安全,又从太原调一千精兵,增强前线的兵力。

但由于缺乏对战局的准确信息,随后出现了很多令他也想不到的漏洞,而最大的一个漏洞就是轻敌。

其实,拉藏汗死之前,康熙帝就警告过拉藏汗,让他不要轻敌,不要相信蒙古军的假动作,但拉藏汗始终没有听进去康熙的话。

而失败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康熙过高估计了拉藏汗的能力,认为他可以担负起守卫西藏的任务。

康熙的用人不专,也是导致喀喇乌苏之战清军战败的一个因素。

喀喇乌苏之役初期,拉藏汗认为西藏易守难攻,策妄阿拉布坦不可能轻易攻下。

而康熙帝也认为准噶尔军从远处到达西藏,人困马乏、物资匮乏,又有高原反应,不可能快速攻占西藏。

由于对战争一开始就出现判断上的错误,后来又没有及时派兵增援,这导致西藏很快落入蒙军之手。

喀喇乌苏之役,清军战败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青海的蒙古部落本来与清朝结盟,但后来他们与拉藏汗发生矛盾,当康熙要求他们出兵增援时,青海的蒙古军并没有遵守指令派兵救援,致使西藏陷入到内外交困的地步。

据史书记载,当拉藏汗的使者报告西藏的情况,并恳求清朝增援时,拉藏汗已经遇害。

由于路途的耽误,军机已经错失。

康熙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迅速做出了部署,但为时已晚。

此时,蒙古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大军已驻扎在拉萨的城下,他派出的两路大军,取消了攻打新疆伊犁的计划,全部往西藏的方向挺进。

战场的态势瞬息万变,为铲除后患,康熙帝派离西藏最近的青海守军色楞率三千兵士征讨西藏,但令康熙意想不到的是,西安将军和色楞发生了矛盾,这种将帅不和的局面,使得清军的作战力大幅降低。

额伦特是何人呢?喀喇乌苏之役时,他被封为西安将军,镇守西北要道。之前,额伦特因征讨噶尔丹有功,后升迁至副都统、提督,康熙五十二年(1713),授湖广总督。

康熙帝曾称赞他勇猛过人,作战冷静,是一名有谋略的将领。

面对来犯之敌,额伦特认为应该诱敌深入,把准噶尔军骗到青海来打,而色楞并没有考虑用计谋,而是把军队直接开到了西藏,要与准噶尔军正面决战。

随后,虽然色楞收到了额伦特的诱敌深入的密函,但他并没有采纳,而是继续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方法攻打。

色楞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军队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而准噶尔兵分散驻扎,纪律涣散,根本没有战斗力,这种盲目的乐观让他轻视了敌人的作战能力。

为了让康熙帝更加确信成功的可能性,色楞还预估了胜利进军的结果,给康熙帝造成了一个此战必胜的误判。

康熙帝看到色楞这个貌似周全的进军计划后,欣然批准,完全没有考虑到后续的情况以及战局的复杂性,盲目乐观的后果就是全军覆没。

公元1718年5月,色楞率军抵达西藏边界,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河,名字叫那曲喀喇乌苏河。

据后来史学家分析,正是这条河葬送了清军胜利的希望,为何如此说呢?因为粮草战车无法渡河,色楞的后路被断。

此外,额伦特的后续增援部队,在快追上色楞时,惨遭准噶尔军袭击。

而敌将托布齐、杜噶尔也看到了这点,于是派四千精兵从喀喇乌苏河西面偷袭色楞的军队,几场鏖战下来,双方各有损伤。

此时,色楞已无暇救援额伦特,额伦特只能孤军奋战。

8月,土司杨如松率领兵500名,押送粮饷抵达木鲁斯乌苏,遭到准噶尔军的伏击。大部分军士战死,粮饷全部被敌军抢走。

后来的几次作战,色楞和额伦特的军队一直惨败,整个战役的利好形势转向准噶尔军。

本来清军可以严防死守,但色楞不听劝阻,进入到准噶尔军的包围圈,待所有清军进入包围圈后,准噶尔军立刻封闭所有出口,切断清军粮道。

被围了一个多月,清军元气大伤。

不久,准噶尔军调来数门大炮,对清军进行猛烈轰炸,清军死伤过半。

雪上加霜的是,此时的清军,粮饷用尽,战马被抢,陷入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寺庙的班禅虽然赶来调解冲突,试图挽救被围困的清军,但准噶尔军拒绝了他的要求。

一个月后,额伦特额头中枪身亡,其他军士不是战死,就是饿死,清军已无力应战。色楞见大势已去,只能与准噶尔军和谈。

为了给自己留余地,策妄阿拉布坦并没有对被俘清军斩尽杀绝,他有意放回了一些清兵俘虏。

康熙帝后来也正是因为这点,未对准噶尔部大开杀戒,而是采用了更为柔和的手段,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和治理。

另一处战场,康海、司九经部与准噶尔军相持激战月余,清军全部阵亡。

经四川打箭炉入藏的四川提督康泰部两千人被黑帽喇嘛诱杀。

喀喇乌苏之役,清军额伦特、司九经、康泰、康海等将领战死,兵士死亡近两千人,而准噶尔军死伤才200余人,以清军大败而告终。

此役清军大败的原因如下:

首先,额伦特和色楞的作战方案不统一,一个想诱敌深入,一个欲正面对决。无法协同作战的后果,就是兵力分散,各自为战,不能集中优势兵力给敌人以痛击。

其次,西藏气候恶劣,晚上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清军抵达后无法适应,很多士兵被冻死,有的死于疾病。

再次,当额伦特被围困时,他派人去搬救兵,可救兵迟迟未到,导致清军腹背受敌,无力应战。

最后是色楞作为将领,盲目突进,对敌军没有做出很好的预判,犯了冒险主义的错误,而落入敌人的陷阱后,又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结果自然是惨败。

结语

喀喇乌苏之役,清军战死6000余人,蒙军只损失200余人,大获全胜。

影视剧康熙形象

除了贸然进攻、不分虚实等因素外,跟康熙帝对待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当时西藏也有自己的军队,但他们并没有出手援助,可见当时西藏与朝廷的关系并不团结,他们的臣服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惧怕,而并非心悦诚服。

喀喇乌苏之役是康熙帝第一次用兵西藏,结果大败而归,令朝廷的颜面尽失,他的“驱准保藏”的计划也宣告失败

清朝建立后,朝廷一直瞧不起准噶尔军,认为自己一家独大,对自己的实力往往过于乐观,由此看不到敌人的势力的崛起。

经过这场战役,康熙帝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他总结教训,励精图治,对西藏加强了管理力度,调整了治理策略。

几年后,康熙帝任命皇十四子、固山贝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再次领兵征讨西藏,这次战役取得了绝对的胜利,西藏由此进入到了长时间的和平稳定期。

喀喇乌苏之役告诉我们,处理好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对于国家长期的繁荣与稳定至关重要。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是中国力量的一部分,只有团结好他们,一起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走向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乌苏   准噶尔   康泰   阿拉   蒙古   作战   青海   西藏   清朝   康熙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