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老克勒”文化

解放前的上海,人们都会想到那个千奇百怪的大世界,灯红酒绿的百乐门,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以及热闹欢腾的跑马场,可曾记得否,上海滩的“老克勒们?

上海在中国是一直被称呼为海派文化的故乡,其中最能体现出海派文化精髓的就是了“老克勒”文化。那上海闲话的“老克勒”到底是啥意思呢?相信大家都是比较模棱两可的,是不是很有时代风情?

说到老克勒就要说起上海话里面的外来词汇,众所周知上海从1840年开埠后,被西方国家的侵略者占领,无论是在军事、政治、文化、生活风俗、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开始走向殖民地文化。各类洋泾浜的发音和外来词汇充斥着大街小巷,久而久之上海人民开始习惯了西方式的小资生活。

解放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受到非常大冲击,外来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对上海影响非常巨大,几乎覆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各种外来词汇和具有各个地方特色的方言随之流行起来了。大家会发现上海话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语言里有很多外语词汇夹杂着吴语方言,这里面主要是来自英语、法语、拉丁语和少部分的粤语等组成的上海话。

那为啥叫“克勒”呢?是外来词汇谐音的读音造成的称呼。通常大多数读为“克拉斯”,是口语常用个词汇,其来源是英文词汇中“collar”职员的意思音译过来解释的。此外还有称呼“Class”或“Carat”的叫法,因为谐音洋泾浜的叫法,按照中国人早期学英语的方法便于记忆,逐渐称呼为“克勒”,或者叫“克拉斯”,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洋土结合的产物。

1. 我们先来说说"collar"的中文解释意思就是:“白领”“文职”“脑力劳动”,是指在政府、银行、律师行、会计行工作的职员,专门用来比喻那些从外国归来、见过世面、兼有现代意识和绅士风范的老白领。在旧上海,专指在洋行工作的白领。而称呼为老克勒,是指中年、在洋行工作、高薪、职业安全、有见识、有教养的职业人士。

2. “Class”的中文翻译解释是,等级、阶级,可以理解为经典、精致、上品、上档次等等。举个例子:“你这件衣服‘克拉斯’足来”,这里的“克拉斯”可以理解为上档次、有品位。“这家人家蛮‘克勒’的”,这就可以理解为这家人家老洋气、老时髦的,这里的洋气就是指外来文化的先进和优秀,而时髦就是非常流行时尚的意思。

3. “Carat”“叫法的中文翻译解释是,钻石的重量单位,一个克拉等于200毫克。在老上海,3克拉以上的钻石是非常罕见和昂贵的。所以每当珠宝店里能见到这样“好货色”,店里的老师傅就会一翘大拇指,说:'这个老克勒'。

4. “color”是(色彩)的谐音,可以理解成生活的多姿多彩的意思。

所以“老克勒”的由来还是很有海派文化特点的,四个英文单词用中国话总结而成的大智慧。

在解放前“克勒”一词用得比较少,而“克拉斯”用得比较多。好像也没“老克勒”或者“老克拉斯”这个说法的。之所以现在称之为“老克勒”,是因为代表过去时代的产物,如果现在还有人叫自己是“老克勒”,那是说明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小资生活。上海人认为“精通”旧上海的门道,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津津乐道,但是毕竟是“廉颇老矣”,超过了追随时尚的年纪,誓要和现在小青年比个高下。尽管他已经古稀了,依旧嘴里叼着古巴雪茄烟,手里带着金戒指,脖子上一圈圈的99.9金的金项链,每天深色条纹西装配上金色相变有颜色变化的领带,白色衬衫一身,天冷时候精纺纯毛考花的毛呢大衣,而春秋季选用卡其风雨衣。脚上穿着黑色高档意大利进口皮业,头上还带着英国斯迪克帽子,一副法兰西金丝边眼镜显得自己很有文化和素养,虽然左手一杯路易十六右手拄着红木拐杖,但是走起路来腰背笔直看上一副精气神的贵族气质的老年人。

中国解放了以后,“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大资本家和洋鬼子跑光了以后,社会上这种小资生活作风的人基本上全部看不到了,虽然他们心中不甘只能把这种小资生活收场起来了,根本不敢抛头露面换上了统一素色的“解放装”,手里拿着红本本,脚上穿着棉鞋,变成新时尚。“克勒”在那个年代是贬义词,大家避之犹恐不及,没人还敢以“克勒”自居。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上海人生活条件非常困难,生活物资匮乏。有人对于旧社会念念不忘,旧社会沉渣思想又开始泛起了,有些人吹嘘自家或者自家个家庭在旧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小资生活如何光彩,悄悄传授小资文化思想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这种粉丝当然不敢公开小资生活,但是“克勒”思想一直没忘记。

60年代中期风波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全国都在破“四旧”,一切走资派都是被打倒的对象,资本家就像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没人敢讲自家是“老克勒”,也不好随便叫人家是“老克勒”。后来又有人叫“老迪克”“老约克”但是随便叫叫的,到最后全部消失了。

现在拨乱反正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越来越好,手里有点钱了,于是老上海的“克勒”思想又成为了时尚、时髦、经典、有腔调的“时髦名称”,那些解放后的名门之后和还没去世的当年“老克勒”又开始活跃在“克勒”文化中,追求海派生活成为许多人新的生活向往了,于是“克勒”文化又开始兴盛了起来,尤其是公园里洋气的老年人还很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克勒”,一遍吹着萨克斯,一遍挽着舞伴跳起了交谊舞,美滋滋的乐在其中。

过去通常没人叫自己为“克勒”,通常都是别人对自己的称呼,尤其是哪些至今活跃在在咖啡馆、舞厅、高尔夫球场、赛马场的上海老爷叔们遇见他们特意夸奖他们为“老克勒”的话,他们会很开心的,说明你和他们是一路人,愿意接受他们的小资生活,也是对他极大的赞美:为人豪爽、品味不凡、思想新潮、绅士有礼。或许他们没那么有钱,也会保持一种绅士的风度和生活状态,在想象的空间里,消费海派的西方文化。在他们心底里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们心里还是很年轻的,就像他们年轻时候在“”百乐门”“仙乐斯”“跑马场”一样风光无限。

解放前老克勒的生活是悠闲的,雅致的。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贵族的气息,解放后而这些没落贵族的后裔们,也绝大多数都已经趋向平民化了。如今上海已经是焕然一新,蓬勃发展的国际化都市,但依然还有不少老克勒的存在,然而作为旧上海殖民文化的最后一代。老克勒们犹如最后的贵族,逐渐淡出在现代化上海的舞台。

解放以前的“老克勒”们将被如今兴起的白领,新时代的小资们所取代。他们有着丰富的物质享受,有着不菲的收入。每天出入高级写字楼工作,和他们前辈一样的风光,晚上他们沉醉在灯红酒绿的酒吧和咖啡屋里,在昏暗灯光的照耀下,听着怀旧的歌曲,喝着小杯的洋酒,叹息怀念以往的时光,过着“罗曼蒂克”的生活。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靠近当时的“克勒”,但也仅仅是围绕在老克勒的周围。而远没有掌握住老克勒的那份神韵和信念。他们,仅仅是 一种小资情调。看来最求“克勒”的生活是每个上海小资们永远的信念和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跑马场   上海   文化   洋气   海派   解放前   生活方式   小资   词汇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