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的经济与国防因素分析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其国力、经济、军事皆不可小觑,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力大减,盛极一时的大唐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的爆发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经济和国防因素才是引发这场叛乱的导火索。并且唐朝衰败的原因,也并非是因为一场叛乱那么简单。

今天我们就从经济和国防两个方面去着重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那么,一场安史之乱真的能够让强盛的大唐彻底走向衰败么?唐朝衰败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安史之乱背后隐藏的秘密。

均田制瓦解的一系列后果

实际上,安史之乱并非是突然爆发的,它的爆发其实早有预兆。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认为,如今的唐朝外强中干,遂举兵叛乱。

这场战争持续了近八年之久,对唐朝的经济和民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国力再也不复从前,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所谓盛极必衰。唐朝的衰败并不单单是因为一场战乱,而是唐朝的制度出现了问题,最终才出现了不安定因素。

唐朝为了国家安定设立了诸多藩镇和节度使,税制和兵制遭到破坏后,形成了各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局面,而安禄山便是其中之一。

唐朝建国以来,一直延续着前朝的均田制。并且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相应的税制和兵制,而这些制度便是唐朝强盛的一大关键。

倘若均田制遭到破坏,那么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基于此制度建立的税制和兵制也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在国内产生巨大的动荡。

那么,均田制到底是一种什么制度呢?

顾名思义,唐朝统治者为了让百姓人人都有田可以耕种,会按照每家每户的人口来分配土地,这便是所谓的均田制。

如此便可以保证“耕者有其田”,同时也避免了地主对农民进行剥削和压迫。

但是均田制施行的关键是政府需掌握大量土地,而这一条件使得均田制在盛唐时期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由于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唐朝人口也在稳步增长,这也就意味着政府需要分配给百姓的土地也会越来越多。

可是政府掌握的土地终归有限,在人口剧增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满足所有百姓的需求,这造成了国家无田可分的尴尬局面。

租庸调制

唐朝基于均田制所建立的赋税制度叫做租庸调制。这两个制度相辅相依,互相影响着彼此,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会受到影响,两者便产生了恶性循环。

因为,百姓需要田地耕种才能够缴纳赋税,而均田制为每家每户都分配了田地,两者相辅相成才使得国民富足、国家安定。

然而当百姓无法领到足够的田地,便无法缴纳相应的赋税,这直接导致了大量百姓为了躲避赋税开始出逃。

对于这一情况,政府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对策,而是采用了饮鸩止渴的方法,那便是由出逃者的邻居代缴,毫无疑问,这个方法使得更多的百姓开始外逃。

并且由于官员懈怠,对于田地贩卖或是转让等情况并未编入户籍当中,使得唐朝的户籍开始变得混乱。

而这又产生了另外一种情况,即便人口已经出现了大规模流失,可是户籍上却并没有记录,呈现出一片百姓安居乐业的假象。

此外,由于唐朝采用的是府兵制,人口流失让兵制也受到了影响。

那么府兵制指的又是什么呢?

府兵制

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曾在各地建立折冲府,主要负责征兵和训练新兵等事宜。

政府会根据每家每户的财产,将户口分为上、中、下三级,每级又分为三等,共计九等。折冲府每年会从上、中六等的户籍之中征兵,并免去他们的赋税。

这些被折冲府征召的士兵称之为府兵。他们平时与农民无异,除了日常的训练便是进行农耕,但在战时他们需要随大军出征。

其实被征召为府兵对于百姓来说负担非常大。根据《木兰辞》所述,府兵的衣服、粮食、武器、铠甲都需要自己准备,并且每十个人为一火,一火则需要准备六匹马。

因此,折冲府征召府兵都会从家境比较富足的家庭中挑选。

此外唐朝有功必赏,府兵都是农民出身,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战争当中异常活跃,总能爆发出非凡的战斗力。

再加上府兵平时由折冲府管辖,对于皇帝的忠诚极高,可以直接避免将领私自调动军队,或是举兵造反等情况发生。

均田制遭到破坏,直接影响了府兵制的根基。当时大量百姓因为赋税出逃,人口流失严重,导致折冲府无法征召到相应数量的府兵,并且府兵的质量也根本无法保证。

由于府兵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戍边的府兵没有人更替,只能强制留在边疆,许多府兵无法忍受如此繁重的兵役便开始纷纷逃亡。

随着 这一情况愈演愈烈,折冲府开始无兵可交,最后宰相李林甫上奏唐玄宗,停止了折冲府的征兵职能。

国防形势的变化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推手

中国历朝历代所要面临的最大威胁,便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向往肥沃的土地以及中原地区优越的生活条件,频频袭扰中原王朝,而唐朝也不例外。

这些游牧民族天生彪悍,主要以骑兵组成,具有超高的机动性,令人防不胜防。

唐太宗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敢进犯,而他本着和平相处的理念,将唐朝的国防策略转攻为守。

而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所面临的局势发生了转变,突厥、契丹、吐蕃等游牧民族对唐朝虎视眈眈。

倘若唐朝在这个时候仍然要施行防守的策略,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拥有“重镇”。所谓重镇,便是在边关常驻数万兵马,这样既可以御敌又可以在必要时刻主动出击。

二、拥有“集权”。唐朝所设立的重镇就是藩镇,而掌管藩镇之人正是节度使。

若是想让节度使有效的抵御外虏入侵,那么就必须赋予他极大的权利,保证节度使不会受到任何掣肘。

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久而久之,节度使的权力开始越来越大,最终便出现了拥兵自重的情况。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安史之乱的主谋——安禄山。

唐太宗李世民当初共计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所统率的兵马已经多达49万,而安禄山同时兼任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他统率的兵马更是达到了18万之多,而此时唐朝内部的兵力还不足8万人。

府兵制既然已经消亡,那么为了保证国内的兵员输送,便只能采用传统的募兵制。

可是,募兵制所招募的士兵大多是无家可归、游手好闲之人,再加上盛唐时期已经许久未曾发生战乱,唐军本就久疏战阵导致战斗力低下。

而节度使麾下的军队因长期抵御外虏,其战斗力非常强悍,并且士兵们对节度使的忠诚度极高。

所以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安禄山和史思明才能率领大队,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长安,而唐军却毫无还手之力。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唐玄宗将节度使这一官职作为了一种赏赐,凡是有功者都会获封节度使。

这一举措令唐朝后期藩镇林立,形成了数个国中之国,以至于最后被朱温所灭,而这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之一。

总结

综上所述,唐朝的均田制被破坏,导致租庸调制和府兵制被瓦解,最终不得不采用募兵制招募兵丁,而这些被招募的士兵最终都成为了节度使的私兵。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土地制度遭到了破坏,这就说明土地制度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兴衰。

无论是租庸调制还是府兵制,皆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当一栋高楼的根基被破坏,其结果可想而知。

并且,统治者给予节度使的权力和财富也成为了关键因素。

随着节度使的势力愈发壮大,再加上山高皇帝远,皇权对他们的制约已经十分有限,这时国家的命运将会被交由他人的手中。

因此,我们只能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大转折,并不能说它是导致唐朝衰败的主要原因。

从安史之乱我们能够得知,只有集中兵权、强化皇权才能够保证国家安定,历朝历代兵权分散和皇权弱化成为了叛乱发生的主要原因。

并且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每一项制度都需要遵循国内当下的实际情况,如何去进行改革才是我们应该去着重思考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安史之乱   府兵制   均田制   兵制   藩镇   节度使   赋税   唐朝   国防   因素   百姓   制度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