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不修长城?种树才是“正道”

长城的修筑是农耕民族为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建造的大型历史建筑。中国历史上清朝、汉朝、唐朝、明朝在修筑长城上都十分的积极

甚至是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权的金元政权,对长城的修筑都很重视。无它,只因“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功用。

但是宋朝在对待长城的态度上,与其他的朝代都有所不同。自秦至清千余年间,朝廷对森林的开发上都是利用为主

唯独宋代一反常态,在开发森林的同时,以官方的力量保护森林,大力在朝野内外提倡种树,甚至有时官员的晋升与降级还与种树这一事业挂钩。

在边境问题上,更是把重心转向种树而不是大规模修筑长城。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何独独宋代如此呢?

宋朝的种树与防御

1、宋代的疆域与长城

宋朝不选择大规模修筑长城,实际与北宋的疆域有很大联系。北宋的疆域在历史上并不算广大,因为外部辽、金、西夏长期与宋朝对峙。疆域上各自占领一隅,所以整个宋朝的版图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从未大规模的拓宽

宋代的疆域基本和唐末五代割据政权所拥有的疆土范围重合。以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为分界线,与辽人形成对峙而望的局面

宋代在西北对付西夏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功,与金人之间时有战争,但在靖康之役此前,也不曾过分损失城池。只是曾经略有陕西绥德、甘肃陇西等地界,在西南只到今天的湖南西部、四川南部。

等到南宋时,疆土领域不到北宋疆域的五分之三。主要以秦岭、淮河以南的地界,岷山以东的地区。北宋保持与辽金西夏保持和平相处,在军事上战略上主要在北方。但疆域的内的长城段并不足以对付边境压力,所以北宋选择修筑长城,并不是军事防御的首选

北宋若是修筑长城,面对的军事压力十分巨大。南宋南渡之后,主要的战线集中在秦岭淮河一线。

南宋建都临安之后,即在今浙江省西北 部、杭州湾西部,大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端,浙 江、福建丘陵的北端,处于两种地形的交界地带。“外连江淮,内控湖海,负山带海,为东南要会之地。”、“金陵天险,前据大江,可以固守。东南久安, 财力富盛 ,足以待敌。”

另外杭州附近拥有众多低山丘陵,其中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白际山、 昱岭、千里岗和龙门山等,海拔多在1500米之上,地势相较于周边较高,地形有利于防守。

南宋的整个防御体系以长江、淮河、汉江等水系作为天然屏障,更注重的是水系防御,北方实在是因为鞭长莫及,自然不会费工夫去修筑长城

2、种树的防御考量

北宋时期在边境种树,而不是修筑长城,这是有现实原因的,“期冀其长,以制敌骑”。

宋代重视种树是希望能够限制北方的骑兵进攻,北宋的边境主要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此处地势平广开阔,不似南宋有丘陵与河流的天然屏障。

骑兵若是南下,十分顺畅,无长城可修。因此北宋的策略是想采取种树的方式,限制敌人马匹的活动,以此来阻挡军事进攻

在朝廷的命令之下,诸如山西等省份都有组织官兵种树的事例。到神宗年间,发展为“山林险阻”之事。到后来甚至地方官员奏请开发边境树木,因为多有盗贼逃兵隐匿期间。可见北宋把种树作为一种防御策略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

“齐、棣间数百里,榆柳桑枣树,四望绵恒,人马实难驰骤。”可以见得,也确实起到了限制辽军马匹的作用。

除了北方地区,当时朝廷在西南方四川地区也采取种树的方式,防范所谓边夷人

种树作为一种边防策略在军事防御中,并不是宋代人所独创,但是宋代如此大力的提倡在边防地区种树,主要是还是因为边界线地区特征所影响。

宋代不像明朝疆域广阔,据有整个北方地区,为了实现控制明朝就可定得采取修筑长城的这样的方式。而宋代疆域局限,边界地势决定其不能也不需要大规模修筑长城。

宋朝的种树与经济开发等问题

1、 宋朝森林的利用

宋朝时期,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之前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文明的中心之地,经济开发的强度大,林地多被垦殖变为农田,而森林本身的采伐规模也不断增大,到唐宋时期很难再见到黄河流域有原始森立的迹象,这种情况加速了黄河流域的进一步衰落。

于是,转而开发南方是历史发展的选择。这种历史趋势使得对南方的开发呈现出前所未为的事态,因此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森林也开始被大量利用。

在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移的背景下,长江下游地区森林面积开始大面积缩小。这是因为随着人口增长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在南方发生,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保证王朝的统治基础,宋王朝也对其中的森林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利用

同时,由于种植技术、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开发,江南地区的一些丘陵山地开始出现许多梯田,伐木为田的垦殖对森林的破坏力度加大

同时随着南方经济增长,人口数量也开始增加,薪材器用的规模不断变大。

特别其中的工商业发展,《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宋时期市民经济的繁荣发展。长江下游地带,江西地区对瓷器烧制需要大量的木材,以及民间文化水平有所提升之后,对纸张的制作需求也不断增加,这样也需要砍伐森林

初此之外,宋代的海上贸易也很发达,对于海船制造,这些地区也十分需要林木以及竹木等的木材。同时军事战争上,海战也需要制作相应的船只

这些各种因素的加总,使得森林的数量跟不上需求的消耗。因此宋朝除了在边境种植树木之外,在内地也十分重视种树。这主要是因为,王朝不得不解决森林大量减少的事实

2、 环境压力与保护措施

宋代在开发森林的同时,也面临着也有社会现实的压力所致。除了上面举得例子之外。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已经开始导致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延州就曾经出现“炒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中两座城”。

利用的数量日渐增加,森林、土地等过度开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为了维护南方经济的稳定和长久,宋代也需要处理这里这个问题。

当时的北方已有“沙尘暴”,“暴风起西北有声,折木吹沙,黄尘蔽天”,北方经济发展不如南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气候问题

突出的气候地理优势,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宋朝人大量开发南方,必然对南方的气候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发展。所以在当时已经存在环保压力,于是宋朝选择了一边开发一边保护。

其中包括,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在地方州县设置 “农师”等职位保护森林。宋朝还在《宋刑统》、《庆元条法类》等法律文件中规定了森林的保护措施,政府严禁盗伐林木,“违者置罪”,不管官私不能随意开采树木、放火烧林。

而且宋代的多位皇帝都对种树之事十分重视。开国皇帝太宗继位之后,就立刻诏令要地方官员黄河、汴河两岸种植“榆柳及土地所宜之木”以此来巩固河岸、堤坝,方志黄河的水土流失。

宋真宗祥符年间,也在在京师的河段位置,叫人“植树数千万,以固堤岸”。后来还有朝官建议:“马递铺卒夹官道植榆柳,或随地土所宜种杂木,五七年可致茂盛,供费之外,炎暑之月,亦足荫及路人”。也就是在官道周围种植树木,建议随即被采取。

最有意思的是,宋朝还把鼓励官员种树与官员的升迁惩罚联系起来,这在整个中国历史可谓是一个特殊现象。宋王朝曾经规定:“诸县丞任满,任内种植林木滋茂,依格推赏”,若是在种树这件事情上功绩显著的官员,还能被有关部门上报,得到恩赏赐

相应的如果在自己任职期间导致绿化面积减少,则要受惩罚,“任内种植林木亏三分,降半年名次,五分降一年,八分降一资”,可谓是严格

所以宋朝一代,出于更长久的统治考虑才选择重视种树,既是为了保护,更是为了长久的统治。

结语

北宋与南宋在面对外部的少数民族政权时,压力并不少于历史上的王朝。但是不在长城的修筑上下功夫,实际上是王朝统治范围有限。在策略上选择以林木阻挡骑兵的军马,也确实有所效用。

再加上,历史大环境下南方经济发展的地位重要性,宋王朝多方考虑,重视种树这一活动,实在是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宋会要》

《宋史》

《宋刑统》

《庆元条法类》

《中国历史地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长城   宋朝   黄河流域   王朝   不修   疆域   长江   南宋   北宋   正道   宋代   森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