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武帝卷41-小人物翻身后,容易作大死!

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们接着说主父偃。


(主父偃)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史记

偃哥说长安是我最后的希望啊,在长安再漂不出来,就没地儿去了,毕竟这会儿欧洲北美还没开化呢!于是狠狠心咬咬牙,再博一把,将这些年的想法心得感触都写了下来,上书阙下,直接给皇帝上书,书中谈了九件事,八件为律令,应该就是各种制度,另一件是劝皇帝不要浪费民力讨伐匈奴,谏,阻止的意思。

偃哥大约也没抱太大指望,结果,上午帖子发出去,临晚就成了爆款——朝奏,暮召入见,当天临晚皇帝就召见了他!

幸福来得,啊,猝不及防!


书奏天子(武帝),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史记

当时给皇帝上书的有很多人,大家都是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做京漂,都想博一把,混场富贵。但武帝不傻,一代雄主,他的富贵不好混,得有点真才实学。这一波,脱颖而出的有仨,主父偃、徐乐、严安,皆拜为郎中,就是搁皇帝身边。

武帝很高兴,你们都在呢,都还好吧——这个“公等皆安在”,是说都在长安呢,还是说你们都在世、都还活着的意思?何相见之晚也,皇帝非常欣赏你们,相见恨晚!

自古但凡大有为之人,基本素质,就是识人,一堆石头中,能够一眼挑出玉胚,然后才是打磨、抛光,放在合适的地方发光发热,谓之用人!所以,武帝能有这么大成就,识人用人是根本……识人用人是最顶级的能力,这一点前面讲刘邦的时候我反复强调过。


(主父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主父)偃。——史记

偃哥的人生本已渐行渐远,现在突然加速,伴随低沉厚重的轰鸣声,喷出幽蓝的尾焰,锐角转弯、咸鱼翻身、鲤鱼跳龙门……围观群众也有识货的,忍不住尖叫,卧槽,“水滴”!

激动之余,偃哥抖擞精神,短时间内多次主动觐见,洋洋洒洒吧啦吧啦恨不得多生两张嘴,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思想、智慧立刻马上就是现在毫无保留地展示给皇帝。

武帝对偃哥非常满意,一见拜郎中,二见拜谒者,三见迁中大夫,一岁之中四次给偃哥升官……,升官的意思,所以,太史公叫司马迁,这个名字,饱含老爹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大臣畏其(主父偃)口,赂遗wèi累千金。或谓偃曰:“太横矣!”偃曰:“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资治通鉴

偃哥在皇帝面前口若悬河,啥都说、啥都敢说,肯定包括针砭时弊,涉及到很多国家治理的阴暗面。大臣们害怕偃哥揭自己的短,影响自己的仕途,遂纷纷贿赂偃哥。偃哥,收不收?收,必须收,来者不拒,当官为啥,为啥当官,不就为这个嘛——短时间内,偃哥不仅扭转了窘迫境况,还发了不小的财,累千金

有人对偃哥说,老哥你要缓一缓啊,稳当一点啊,要谦虚谨慎、要和光同尘,要搞好上下左右关系,一骑绝尘固然爽歪歪,但步子太大容易咔嚓一声扯到蛋,太横矣,你这样咄咄逼人,容易翻车!

偃哥摆摆手,我知你是好心,但你不懂,你没穷过,我这穷逼屌丝被压在下面太久了,底层那个生存环境,你没经历过,蛆虫满地,蚊蝇涨天,每一分钟都是折磨,生不如死,不堪回首……哥们儿我被憋坏了,上面空气竟然如此新鲜,有点醉氧,头晕晕,微醺,这感觉太他妈爽了,让我好好享受享受——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小人物翻身的豪言壮语,结合偃哥后来作为、人生轨迹,我以为底层孩子只要努力再有点运气,未必不能翻身,但成功后要想守住,则是非常难……如何才能守住?为何又守不住?大家可以看看偃哥发迹之后的人生作为参考!


主父偃说上(武帝)曰:“……”——资治通鉴

当时朝局貌似四平八稳,但相安无事之下暗藏杀机——是滴,虽然经过一番整治,但宗室力量依旧过于强大,武帝屁股底下仿佛有针在扎!偃哥上来就立即进入工作状态,眼看着皇帝不停微微摇动身子变换坐姿,偃哥沉思了,这是咋了,皇帝的痔疮犯了?不能啊,皇帝才多大,这个年纪不应该得痔疮啊。

武帝问,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偃哥说,知不道……皇帝皱眉,非要倒装句么,显示你是山东人?你说说下一步工作重点在哪,干点什么好。偃哥说,是你叫我说的嗷,那我就不客气了,我已经计划很久了——

1、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当时说古代,一般就是指春秋战国,古代的诸侯国基本不大,百里范围,相当于一个大一点的街道,没多大能量,中央可以从容制约;

2、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银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如今的诸侯国动辄几十座城池,首尾千里之遥,人多财多资源多,没事的时候滋生享乐主义,骄奢淫逸,当然,这个都不算事,麻烦的是万一有事,他们会联合起来跟中央作对(七国之乱前车之鉴);

3、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如果按照法律,也就是皇帝的意志削藩,他们肯定不能束手就擒,必定誓死一搏,当时晁错就是因为这事儿掉的脑袋;

4、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有没有空子可钻呢?就是说既能达到削藩的目的,又不用引发叛乱,有滴!老大你看,诸侯的儿子都很多,但按以往惯例,只有嫡嗣才能接班,其他儿子分不到尺寸土地,这个继承法则是有问题的,啥问题?不仁孝啊,我大汉以孝治国,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5、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好,我直接说我的想法蛤,推恩,咱们就跟他们玩阴的,诸侯王死了,他有几个儿子,就将藩国分为几份,每个儿子继承一份,这样,儿子们个个欢喜、人人拥护(这个搞法符合大多数人利益,所以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滴);

6、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皇帝你打着道德旗帜,实际上分裂(削弱)了诸侯国,让一个个分子都分解成原子,今后就算全天下的鸡蛋们联合起来也斗不过石头,不战而屈人之兵啊!


这就是传说中的推恩令,但最早是贾谊提出来的,我在汉文帝那部分里有叙述。当然,偃哥与贾谊没交集,也未必就读过贾叔的文章,我的意思,要是偃哥咬死这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没有借鉴贾叔,好吧,不争论,不妨就将知识产权挂在偃哥名下。


(武帝)从之。春,正月,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资治通鉴

武帝立即坐正身子,屁股底下也不刺痛了,好,很好,非常十分极其得很好!转过身来就下诏书,推恩,既然大家都姓刘,那就必须人人有份——你们,就是诸侯王们,不是我强迫你们蛤,我是说,自愿,你们如果自己有想法要分给儿子们,那就自己做个计划,打算分几份、怎么分,报上来,朕,亲自为这些新生的小诸侯国起名字!

武帝一脚将球传给诸侯王,将矛盾踢给他们,一般情况,嫡子的母亲(门当户对,利益捆绑)都是不得宠的,而得宠的妃子大多时候也是有儿子滴!

所以,推恩令一出,可以想见,诸侯国里肯定鸡飞狗跳乱成一团!


主父偃言:“……”——资治通鉴

这是-127年卫青大败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就是几字弯那一带,这些新得的土地是留是弃,大臣们进行廷辩。

前面说过,公孙弘是主张放弃的,他认为这些破地方,没用,应该放弃,否则只会浪费民力。这里,偃哥坚决认为应该保留,这些土地极有价值——

1、我诛心地说一句,偃哥西入长安,第一站是投了卫青,上文说过,卫青几次向皇帝推荐偃哥,因此,卫青打了这么个打胜仗,好不容易得来这么大块地方,轻易就丢了,偃哥不过意,必须保留;

2、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这个河南,是黄河几字弯顶上那一横的南边,即河套地区;河套地区北边以黄河为天险,当年秦国蒙恬在此筑城,驻扎大批人马,种田啥的,以战养战,以此驱逐匈奴,这样就省了内地对北方一线的后勤,且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版图,灭胡之本,守住河套土地是跟匈奴耗下去、最终消灭匈奴的根本。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资治通鉴   史记   河套   长安   郎中   匈奴   小人物   诸侯   子弟   皇帝   身后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