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反司马昭的叛乱为什么会失败?细品《资治通鉴》之淮南三叛

本文约3600字,阅读需9分钟

#历史开讲#

司马懿高平陵病变后,诛杀曹爽还只是两个辅政大臣之间的争斗,所以很多朝臣还是站在司马懿身后。但司马懿死后将权力移交给司马师,就引发了众多曹魏的老臣的不满,于是才有了毌丘俭和文钦叛乱。而司马师死后,权力移交给了司马昭,司马家替代曹魏已经昭然若是。而对于司马昭而言,替代曹魏,清除支持曹氏宗族的力量成为其必然的选择。于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诸葛诞的叛乱发生了。

作为淮南三叛中最后一叛,诸葛诞的反叛对司马家族的威胁是最大的,因为诸葛诞在东吴前线拥有十万大军,同时诸葛诞这次寻求了东吴的支持,东吴派了数万大军支援诸葛诞,如果淮南被东吴所并,那么对于司马昭而言,就相当危险了,所以司马昭动员了26万大军南下平叛,一场规模将近五十万的战争在淮南的寿春打响了。

但在军事力量上差距并不明显的诸葛诞为什么会在这次叛乱中失败?为什么东吴的支援没有起到效果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惊心动魄的寿春之战。

01

《资治通鉴》原文

译文

原文翻译

收获与反思

淮南三叛之所以发生,根本原因就是司马家在夺权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掌控住局势。

当年司马懿之所以能高平陵政变成功,一方面是司马懿作为两朝托孤和辅政大臣,是得到曹氏宗族,外戚和朝臣的认可的,其多年在外带兵打仗,对于军队的控制权,尤其是西部军事力量及京畿的控制是比较强的。而在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过程中,一开始司马懿是采取的示弱的态度,引发了朝臣,士族群体的同情,所以当司马懿兵变时,曹魏内部同情司马懿的反而占了上风,所以才有了高平陵兵变的成功。

高平陵政变后,王凌反叛时,曹魏内部仍然是支持司马懿的占多数,而且王凌的不明智在于要另立中央,所以自己的权力欲表现得太明显,所以王凌反叛没有得到支持曹魏的势力的支持,很快被司马懿所解决。

而司马懿在平定王凌叛乱之后就去世了,其儿子司马师接替了司马懿的权力,这就摆明了司马家族要取代曹魏了,所以才引发了曹魏内部支持曹氏家族的力量的反弹,曹魏的重要将领毌丘俭和文钦在淮南扯起了反对司马师的大旗。

但这次反叛同样是因为事先泄密,而且当时诸葛诞等人还是坚定的站在了司马师这边来维护曹魏,所以很快毌丘俭和文钦的叛乱也被镇压下去。

三国淮南郡地图

为什么叛乱总是发生在淮南呢?原因就是这里一直是曹魏和东吴的前线,而司马家族对于淮南的军事力量的控制力度并不强,所以不管是王凌还是毌丘俭文钦,都是以南方军事力量为依托,起兵反司马家族的。

在诸葛诞协助平叛毌丘俭和文钦的叛乱后,诸葛诞因为功劳而被封为征南将军,拿到了淮南的军事指挥权,而这时司马师也因伤重去世,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接替了哥哥的权力,向着司马代曹的方向更近了一步。

所以诸葛诞作为曹魏的老臣,本身是靠着曹氏宗族的赏识才成就今天的荣誉和地位的,同时诸葛诞跟夏侯玄,邓飚等人的关系都非常好,眼见着夏侯玄等人一步步被司马家族所除掉,而王凌,毌丘俭等老臣也因支持曹魏而被镇压,其内心是有强烈的不安全感的。所以诸葛诞在拿到了淮南军事指挥权之后,就给自己留了后手,开始招募一些军事力量,防止曹魏向自己清算。

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诸葛诞是比较犹豫的,因为信奉儒家的思想,所以他是恪守忠的,而这个忠是忠于曹魏,而不是司马家族。所以只要司马家族还支持曹魏,那么诸葛诞就是支持司马家族,哪怕让他去平息毌丘俭的叛乱,他也义无反顾。

但是当司马昭上台后,开始逐步向夺权方向迈进的时候,诸葛诞就感觉到了危机。而之后司马昭也是担心几个大军区的将领对自己代魏有意见,所以派了贾充去试探诸葛诞,想要看看诸葛诞对于自己逼曹氏禅让有什么意见,没想到遭到了诸葛诞的断然拒绝。这个时候司马昭就决定要对诸葛诞动手了。

司马昭要想拿下诸葛诞,首要的就是解除他的兵权,所以司马昭才要名义上给诸葛诞升官,调他回京城,但这一招早就在诸葛诞的预料之内,因为夏侯献当时手握西北兵权,也是因为调回京城,没有了军事指挥权而被司马家族干掉的,所以诸葛诞再也没有选择了,只能起兵反抗。

梳理清楚诸葛诞的反叛的根源,我们就能知道诸葛诞的反叛并不是早就谋划好了,而是迫不得已,诸葛诞的一生,还是希望做一个曹魏的忠臣,所以在反叛的事情上,他也是非常纠结的,也正是这种纠结,让诸葛诞的反叛之路也犹豫不决。

诸葛诞当然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与司马昭相抗衡的,所以这次诸葛诞选择了向东吴求援。但我们从后面也可以看到,诸葛诞向东吴求援,并不是全方位的倒向东吴,而是希望借助东吴的力量帮助他推翻司马昭,或者帮助他在淮南立足。否则如果诸葛诞早有投靠东吴的打算,淮南早就属于东吴了。

我们也知道寿春和淮南对于东吴是非常重要的,几次合肥之战,其目标都是攻取寿春,结果都惨遭失败,所以东吴面对这样的局面是求之不得的,所以孙綝才派全怿、全端等人统帅三万大军进寿春援助诸葛诞,同时派了朱异率三万多人从外围接应,所以东吴这次出动了七八万人来支援诸葛诞,加上诸葛诞的十多万军队,诸葛诞这边有将近二十万的军队。

而司马昭也明白如果让淮南落入东吴手中,那么曹魏就危险了,所以司马昭征集了二十六万的大军,并且这次都没有在京城留守备力量,直接押着小皇帝和皇后来到前线,全力对付诸葛诞。

而当时蜀汉的姜维也看到了诸葛诞叛乱带来的机会,也出兵洛谷,进逼陇西,而当时守陇西的邓艾又复刻了司马懿之前的策略,任凭姜维如何挑战,就是不出战。所以这里就能明白为什么当时司马懿对阵诸葛亮的时候无论诸葛亮如何挑衅都不出战,因为没有后援,一旦失败对曹魏就是灾难性的,而拖字诀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司马懿害怕诸葛亮而不出战。

所以这次战役对于司马昭而言也是背水一战性质的。

从大形势上来看,诸葛诞其实是有机会成功的。但诸葛诞的反叛为什么最终失败了呢?

诸葛诞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就是诸葛诞对于东吴也是不信任的,而且他不是想完全投靠东吴,仅仅是想借助东吴的力量帮助自己在寿春立足。之后以寿春为前线帮助自己复兴曹魏。所以诸葛诞在一开始就采取了最为不解的方式,死守寿春,而不是在司马昭包围圈没有完成之前,带领士兵配合东吴打运动战来歼灭曹魏的军队。如果当时诸葛诞配合东吴拉出寿春来打运动战,和曹魏大兵团作战,胜败还真的不好说。

而之后诸葛诞之所以跟文钦产生分歧,杀掉了文钦其实一方面是诸葛诞和文钦之前就有矛盾的原因,另外的原因就是文钦建议诸葛诞把他的军队都赶出城,让东吴的军队守城,相当于把寿春献给东吴,这时诸葛诞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才和文钦闹翻并杀掉了文钦,这才导致文钦的儿子们投降了司马昭,使得形势急转而下。

所以寿春之战,诸葛诞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诸葛诞本人首鼠两端,既然知道司马昭不会容自己,所以叛魏,但又不愿意完全投靠东吴,还想借东吴的力量实现自己独立的梦想,切实属于不切实际,从而浪费了大好的时机。

而司马昭这么聪明的人当然看清楚了诸葛诞的这一点,所以他采取了围点打援的策略,把寿春围住,然后寻找东吴的援军作战,结果东吴的援军在外围作战中处于了弱势,城中的十多万大军一点作用都没有起到,东吴的援军被打跑,城中的十多万大军就只有等死这一条路了。

当然东吴这方面也是内部不稳定,孙綝刚刚拿到权力也不稳固,所以虽然孙綝想要借助这次支援诸葛诞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但是东吴的老将照样不是很服从自己,最终孙綝只能杀掉了老将朱异,而杀掉朱异也于事无补,所以孙綝也只能撤军,而这次撤军也让孙綝在东吴陷入了危机。

诸葛诞之所以坚守寿春,在历史上还有一个说法是淮河每年都会发洪水,一旦发洪水,围困必然无法持久,所以诸葛诞也在赌今年也会发洪水,但可惜当年是罕见的大旱之年,司马昭围困寿春期间竟然没有降水,而当寿春城破后,淮南大雨倾盆,所以后人为诸葛诞惋惜如果再坚持几天,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但对于诸葛诞这样的人而言,将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降雨之上也是不大可能得。

所以诸葛诞反叛的失败,根源还是诸葛诞战略目标的不清晰,他是被逼反叛,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有投机心理,从而步步被对手所遏制,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导致大好的局面完全丧失掉,是十分可惜的。

所以诸葛诞虽然是曹魏历史上的一代名臣,但却不是一个战略家,缺乏其堂兄诸葛亮这样的战略眼光,所以在几次曹魏的历史选择面前都么有把握住,最终成为东汉末年诸葛家族中下场最惨的一个,也是让人叹息。

而读这段历史,我们便会发现战略窗口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领导人而言,一旦犹豫不决,窗口期稍纵即逝,就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一旦战略上被动,一个企业或者国家就要花更高昂的代价来去补救,而后果也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一个企业和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战略定力,不能被别人所主导,战略目标一定要清晰,坚定的朝着自己的战略目标迈进,不要寄希望于对手的失误,或者寄希望于其它人给与的机会,这都是不现实的。只有战略目标坚定,才能不被对手迷惑,才能步步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离成功更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淮南   司马   叛乱   诸葛   东吴   资治通鉴   和文   军队   权力   力量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