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临终前求见藤野先生最后一面,为何"惨遭拒绝"?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临终前,他曾托人打听藤野先生的消息,表示想见他最后一面。

但是因为藤野先生的“拒绝”,两人至死再未见面,这成了鲁迅死前唯一的遗憾。

藤野先生究竟有什么魔力,不仅让鲁迅专门写文章歌颂,还让他终生铭记,甚至到死仍念念不忘呢。

鲁迅留学背景

其实,看一下鲁迅当时的凄惨遭遇就会明白,他的人生已经衰到不能再衰了。藤野先生的出现,拯救了迷途的鲁迅,不仅充当着导师,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让他有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寄托。

13岁那年,鲁迅祖父周福清卷入科场舞弊案,被打入大牢,周家从此一蹶不振。

15岁那年,鲁迅奔走于药铺和当铺之间,悉心照料突发重病的父亲,结果父亲还是被庸医治死了。

家道中落,父亲早丧,让鲁迅过早看透了世道人心。

他受尽了当铺的白眼和轻蔑,受尽了庸医的糊弄和欺诈,受尽了路人邻居的讥笑和指点。

甚至连亲人都露出了丑恶的嘴脸,分家时要把最破最小的房子分给鲁迅一家,舅父甚至骂鲁迅一家为乞食者。


怀着悲愤和失望,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半年后又到南京矿路学堂学习。然而,新环境不仅没有扫除鲁迅心中的愁绪,反而让他更加苦闷。

在南京读书时,鲁迅喜欢课余时间骑马游玩,有一次他策马路过满族人聚居的旗营,满族少年见他一个汉人,竟敢高高地骑马经过营门,便纷纷扔石块打他,并不停辱骂。

鲁迅大怒,扬鞭追赶那些人,结果摔下马来,跌得头破血流。

这一跌,痛醒了鲁迅。在家乡时他被歧视,是因为家道中落,别人看不起的是他个人。而这次歧视,是因为自己的汉人身份,别人看不起的是他的整个民族,他意识到了自己仍是满清的奴隶。

从家乡到学校,从绍兴到南京,鲁迅仍然摆脱不了被歧视的命运,他无力改变家国离乱的大环境。

于是,1902年,活的憋屈的鲁迅东渡日本留学。结果他还是摆脱不了被歧视的命运,这次的歧视比以往更加严重,更加让他气愤。

藤野先生的爱护

当时的日本,国力日益强盛,而且刚取得甲午海战的胜利不久,鄙视中国人成了社会的风气,日本报纸甚至公然宣称清国人是下等动物。

而鲁迅就读的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他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从他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不断遭到诋毁和攻击。

从绍兴到南京,从中国到日本,鲁迅一直活在别人的歧视中,他胸中一直有一团化不开的怨气。而藤野先生用他的一言一行,化解开了鲁迅郁结的怨气。

在当时鄙视中国人成风的日本社会,藤野先生却顶着压力,给了鲁迅无限的尊重,热情和关照。


他亲自修改鲁迅的课堂笔记,从头到尾,增删修订,甚至连文法错误都一一标注,每周一次,无偿劳动,不辞辛苦。

藤野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考试成绩出来后,鲁迅在100多名学生中排在中等。结果日本学生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及格,坚称是藤野先生泄题,污蔑鲁迅作弊。

学生会干事,把鲁迅的课堂笔记索要过去检查。发现没有证据后,仍故意给他寄去一封信,让他早日悔改。


鲁迅不甘受辱,在藤野先生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最后重获清白。作弊的屈辱关乎个人,鲁迅可以通过努力洗刷掉,但接下来的屈辱关乎国家,鲁迅却只能憋屈到无话可说。

一次细菌学课上,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一个片段是,一个中国人在日俄战争中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军捉住砍头示众,而围观的一群中国人全程无动于衷。

日本学生当场狂呼“万岁”,并大声说道:“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g是必然灭亡”。

这些话当然是故意说给鲁迅听的,鲁迅虽然深感悲愤屈辱,但终究无力反驳。残酷的现实再次打醒了鲁迅,他认识到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


于是他愤然剪掉辫子,写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以明心志。从此走上了弃医从文,唤醒民众的道路。

得知鲁迅要退学的消息,藤野先生十分惋惜。鲁迅为了安慰藤野先生,撒谎说自己转学生物。

藤野先生只好把鲁迅请到家中,拿出一张照片作为留念,照片背面写着“惜别,藤野谨呈周君”。


藤野先生想要鲁迅的照片留念,鲁迅恰好没有照片,藤野便嘱咐日后有了寄给他。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师徒二人最后一次见面。

永生的遗憾

鲁迅离开仙台后,前往东京学习文艺,并加入了光复会。

生活困窘,前途未卜,家国离乱,在现实中四处碰壁的鲁迅,自觉状况无聊,害怕藤野先生失望,始终不敢和他联系。

但在心底,鲁迅却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藤野先生的恩惠和教导。

他说在他的老师中,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使他时时“增加勇气”,奋勇向前,永不后退。

藤野先生批改过的课堂讲义他视若珍宝,藤野先生送他的照片,被他挂在寓所墙上。1926年,与藤野先生分别二十余年后,鲁迅写下《藤野先生》一文,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与怀念。

1934年,日本学者准备翻译《鲁迅全集》,鲁迅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务必要把《藤野先生》加进去。

1936年,鲁迅第三次托人打探藤野先生的消息,但仍旧杳无音信。重病缠身的鲁迅遗憾地说道:“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上了吧!”。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年仅55岁,死前床头还摆着藤野先生的那张照片。


友人为了了却鲁迅的遗憾,在他死后继续寻找藤野先生。最终,在鲁迅的日本同学小林茂雄的努力下,终于打探到了藤野先生的消息,令人欣慰的是,藤野先生还活着。

1915年,仙台医专被并入东京帝国大学,因为和鲁迅的关系,藤野先生被认定“亲中”,被校方以没有留学经历为由辞退了。

藤野先生不得已向其他学校谋求职位,结果全部被拒。一番折腾之后,走投无路的藤野先生只能回到乡下,在二哥开设的诊所行医,并开设了自己的诊所。

谁知过了一年,二哥猝死,留下了年幼的儿子。此后藤野先生在二哥的诊所,和自己的诊所之间来回奔波,一个人养活了两家人。

即便如此艰难,藤野先生仍然心怀悲悯,经常免费为穷人看病开药,深受当地百姓敬重。


1935年,藤野先生的儿子藤野恒弥,突然被高中语文老师叫住说:“这本新出的书,是中国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里面有一篇写的人叫藤野严九郎,跟你父亲的名字一样。你拿回去问问你父亲是不是他”。

藤野先生此时并不知道鲁迅是谁,当他拿到文集,用放大镜看着卷首印的鲁迅肖像时,欣喜地说道:“真的是周君啊”。

据藤野恒弥回忆,看完文章后,藤野先生沉默许久后对他说:“写的是我,但是,你不要跟别人说”。

像当初鲁迅因为人生困窘不敢联系藤野先生一样,此时的藤野先生一样因为人生困窘不愿联系鲁迅。

或许他不愿让鲁迅看到他落魄的样子,毕竟此时的他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医生,与鲁迅笔下伟大的藤野先生相去甚远。所以他叮嘱儿子不要声张,这无形中拒绝了,鲁迅临终前想见他一面的请求,为双方都留下了毕生的遗憾。

1936年10月,藤野先生在报纸上看到了鲁迅的死讯,根据藤野先生的侄子后来描述,当时藤野看着报纸上鲁迅的照片,把报纸举过头顶,拜了几拜。

随后,鲁迅的朋友小林茂雄找到了藤野先生。直到此时,藤野先生才知道原来鲁迅生前一直在找他,直到死前还在想着见他最后一面。


藤野先生明白了鲁迅的心意,可惜太晚了。追悔莫及的他,只能写下短文《谨忆周树人君》,以示悼念。

写下这篇文章后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

当时日军急需药品,藤野先生的诊所屯有不少药品,有药商过来高价收购。藤野先生虽然穷困,但却找各种理由推脱,就是一点也不卖。

把药商打发走后,藤野先生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过来,对他们说:“你们记着,中国,乃是将文化教给日本之先生”。

后来,藤野先生的长子藤野恒弥被强征入伍,1945年病死在广岛,71岁的藤野先生悲痛不已。

数月后,藤野先生在诊所工作时感觉疲惫,在回家休息的途中晕倒,第二天便与世长辞。

4天后,日本宣布投降。

2009年,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和藤野先生的孙子藤野幸弥,相约在厦门大学会面,共同出席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


虽然两位先生早已不在人世,但这段真挚的感情,穿越时空,终于在新时代焕发了生机。

鲁迅先生已经逝世87年,但他好像从未离开过我们一样。像鲁迅先生铭记藤野先生的教诲一样,我们也时刻铭记着鲁迅先生的教诲。

他的文字仍然振聋发聩,他的精神依旧感召众生。我们必将如他所愿,以他为光,摆脱冷气,向上走,向前进,无所畏惧。



【参考资料】

《朝花夕拾》鲁迅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

《鲁迅、<藤野先生>探疑》廖久明

“鲁迅解剖学笔记事件”之我见.廖久明

一篇存在细节错误的回忆录——《藤野先生》论.廖久明

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张国生

不仅仅是恩师—《藤野先生》背后的情感探析.崔旭艳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痴妄集

惜别与握手—跨越时空的《藤野先生》.王众一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刘骧

鲁迅与藤野先生拾零.姜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鲁迅   仙台   困窘   南京   日本   临终   诊所   遗憾   父亲   中国人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