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的“未亡人”,端康皇贵太妃的晚年退休生活是如何度过的?

1900年八月,八国联军侵入紫禁城,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逃往西安,这一天,也成了光绪帝的宠妃珍妃生命的最后一天。

《清列朝后妃传稿》记录:“妃有宠于帝,光绪二十六年各国师入京师,帝西狩,妃仓猝不能从,于宫中殉焉。”

慈禧太后一直视珍妃为眼中钉,在仓皇逃难之前,命太监将珍妃投入井中,就这样,年仅25岁的珍妃,命丧于紫禁城的深井之中。

珍妃死后,常有一位身着锦衣缎袍的女子在珍妃井边哭泣,这位就是珍妃的同胞姐姐瑾妃。

不同于珍妃,姐姐瑾妃处事平和忠厚,安分守己,尽管总是被这个不安分的妹妹牵连,但毕竟血浓于水,她还是顾及和珍妃的姐妹之情,对妹妹的去世感到深深的悲痛。

光绪帝一生只有一位皇后和两位妃子,分别是隆裕皇后和珍妃以及瑾妃,隆裕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虽然不得光绪宠爱,可总有慈禧这位姑母撑腰。

而瑾妃在妹妹珍妃死后,唯有小心翼翼的过日子,生怕自己不小心触怒慈禧太后,艰难处境可想而知。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随后第二天,慈禧也归西,此时,压在瑾妃身上的“两座大山”不复存在,她在为光绪和慈禧太后去世感到难过之余,内心不免有些畅快。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后,三岁的小皇帝溥仪登基,瑾妃继续住在永和宫,并被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

实际上,此时紫禁城的当家人是隆裕太后,但隆裕太后性格懦弱,对后宫中的太妃们大度宽容温和,瑾妃的日子过得还算悠闲。

溥仪退位后的第二年,隆裕太后便崩逝了,瑾妃在哀痛的同时,不免有些窃喜。由于她在当时四大太妃中地位最高,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紫禁城的当家人。

1913年3月12日,溥仪晋封瑾妃为端康皇贵太妃,在后宫中地位超然,自此,她也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晚年退休生活。

钓鱼、荡秋千、爱吃酱肘子,以丹青书法自娱

慈禧太后和光绪去世了,如今隆裕太后也去世了,小皇帝溥仪也才是六岁的小孩子,虽然大清朝亡了,可皇族依然住在紫禁城,整个紫禁城,端康太妃的地位最高,她不免有些“飘”了。

隆裕太后去世后,端康太妃的确成为了紫禁城内幸存的四妃之首(另外三位是敬懿皇贵妃、庄和皇贵妃、荣惠皇贵妃,她们三人都是同治帝的妃子)。

这时候的端康太妃真正算得上是无忧无虑,正因为如此,也有了更多时间追求闲情逸致。

端康太妃在永和宫过着非常悠闲而且有品位的生活,钓鱼、荡秋千,时常以丹青书法自娱。

端康太妃毕竟出生于满洲官宦家庭,文化修养非常高,特别是在晚年生活在更为优越的文化环境中,有了充裕的时间,她的书法和绘画也更上一层楼。

端康太妃晚年所作的书画尚有存世者,完全可以看出她在绘画和书法方面是非常出色的,除此之外,她还制了很多闲章,比如“端康皇贵太妃之宝”、“乐琴书”、“寿永年”、“平安”等。

如今,在故宫博物院的永和宫后殿的同顺斋里,还保留了当年端康太妃生活的原状,有亲手写的帖落、对联等,也向世人展示了这位晚清太妃的生活侧影。

除了追求精神层面的爱好,端康太妃还十分讲究生活品味。

她还是一位美食家,为了满足自己的口欲,经常派人到京城附近的天福号买酱肘子供她吃早餐。

可能溥仪也深受端康太妃的影响,1959年的年末,溥仪被特赦后回京的第二天,便骑着自行车专门来“天福号”买酱肘子。

由于瑾妃喜欢美食,因此永和宫里面的小厨房,烹饪也非常出色,很多王公旧臣都非常喜欢瑾妃赏赐给他们的饭。

为妹妹珍妃迁葬

1900年,珍妃被慈禧下令投入井中,遗体从井中捞起以后,被装殓入棺,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内务府太监公墓南面的宫女墓地。

堂堂光绪帝的珍妃,竟然被葬入宫女墓地,这件事一直令端康太妃心生怨恨,她一直在寻找机会还妹妹珍妃一个公道。

1913年,隆裕太后逝世,和光绪帝合葬景陵,此时端康太妃的上面已经没有人能管束她,她成了溥仪必须尊敬的皇贵太妃,对宫中事务有了相当的决定权,于是趁机将妹妹珍妃从宫女墓地迁葬光绪景陵妃嫔园寝。

端康太妃还为妹妹珍妃立碑称“恪顺珍贵妃之墓”,总算为妹妹争到了她应有的名分。

不仅如此,在端康太妃的记忆中,妹妹落井殉难时的惊恐悲哀是永远抹不去的回忆。

为了尽姐妹情,端康太妃还在妹妹珍妃遇害的井旁立了一个小小的灵堂,供着珍妃的牌位,每逢忌日,她都会来上香。

灵堂上悬挂一额纸匾,上书“精卫通诚”,颂扬珍妃对光绪的一片真情,这也是故宫博物院现在收藏的两件文物。

1924年,端康太妃去世后,也和妹妹珍妃埋在了一起。

逼死溥仪生母

瑾妃被尊为端康皇贵太妃以后,便开始唯我独尊了起来,变得很专权,不仅在大臣、太监、宫女面前耍威风,就是在小皇帝溥仪面前也颐指气使,效法慈禧,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皇太后。

端康太妃让溥仪喊她皇额娘,经常教训溥仪,就像教训自己的孩子一样,溥仪心中不免膈应。

有一次溥仪借机和端康太妃吵了一架,使得端康太妃在众人面前非常尴尬,为了找回自己丢的面子,也为了出这口气,她便下令把溥仪的生母和祖母召进宫来,对她俩施加压力。

端康太妃的举动把溥仪的祖母和生母给吓坏了,连忙跪着求情,最后溥仪也很不情愿地给端康太妃赔了不是。

可溥仪的母亲醇亲王福晋瓜尔佳氏,个性极强,因为是荣禄的女儿,从小万千宠爱于一身,从未受过别人的训斥,咽不下这口气,一怒之下,回家便吞鸦片自尽了。

端康太妃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担心溥仪追究,悲剧发生后,她自知理亏,从此以后,性格有所收敛,终于从“太后梦”中醒来,也不敢对溥仪横加管教了,和溥仪的关系也逐渐融洽了一些。

干涉溥仪选皇后

1922年,皇室决定为溥仪挑选皇后。

此时的溥仪虽然已经退位,但是根据民国政府的优待协议,溥仪仍然保持着皇帝的尊号,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内,生活费用每年由民国政府拨付给400万两银元,仍旧过着皇帝的生活。

所以,当溥仪要挑选皇后的消息传开后,上门为溥仪说亲的人如过江之鲫,踏破了宫中的门槛。

据说当时的徐世昌和张作霖等都想把女儿嫁给溥仪,但是她们不是满洲贵族,不符合要求,最后经过千挑万选,呈到溥仪面前的只有四个女孩子的相片。

溥仪本来最先用铅笔在相片上画圈的是文绣,但是端康大妃却认为婉容是合适的皇后人选,极力推荐婉容。

婉容,字慕鸿,郭布罗氏,是前内务府大臣荣源的女儿,属于满洲正白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百里挑一的才女。

由于端康太妃得到了溥仪父亲和叔叔的赞同,再加上婉容父亲荣源给了端康太妃很多好处,使得皇室中人都认为婉容家境富有,相貌和血统都比文绣好。

最终,在大家的斡旋下,溥仪只能答应立婉容为皇后,而放弃最先相中的文绣,册封文绣为淑妃。

端康太妃不仅干涉溥仪的婚事,同时还将自己亲弟弟志锜的次女唐怡莹嫁给了溥仪的亲弟弟溥杰为嫡福晋。

过五十大寿

1923年,端康太妃正逢五十大寿,因为以前经常和慈禧一起看京剧,在五十大寿这天,也萌上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请人来皇宫里唱京剧。

既然端康太妃传出话来了,宫中其他人自然安排,为了让端康太妃高兴,特地邀请了梅兰芳等著名京剧演员入宫演戏。

回娘家省亲

1924年,端康太妃的生母赵氏七十大寿时,端康太妃终于完成了一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回到景山东街的中老胡同的娘家省亲。

早在好几年前,端康太妃为了能见到母亲,就特意潜心设想了一计,在紫禁城后面的景山东街东侧的中老胡同,购买了一套房产。

这套住宅院子很深,东院有个花园,花园上有一座假山,山上有个小亭子,站在小亭子上用望远镜向紫禁城望去,就能看到在御花园的端康太妃。

端康太妃实在太想念娘家人和母亲,因此常常在约定的时间里,登上御花园靠东北面的亭子,和娘家人互相用望远镜眺望。

端康太妃的生母虽然年事已高,可身体还算硬朗,每次都要看到自己的女儿端康太后下山回宫,才放下望远镜,每次都得含泪走下亭子。

母女二人就用望远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天天如此,年复一年地望了很多年,这在古代宫廷史上也算一件稀奇事。

因为按照清制,没有皇帝的恩准,后妃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省亲的,就连慈禧太后,一生也只回过一次娘家。

端康太妃和妹妹珍妃入宫前,她们的母亲知道从此再难见面,悲伤过度,竟伸手打了两个女儿,并说道:“只当我没生你们这两个女儿!”可见皇宫内外,骨肉生生离别的精神痛苦。

端康太妃自从入宫后,一直没能回过娘家。

可幸的是,端康太妃熬到了大清灭亡,民国成立,进入民国以后,宫中改制,允许后妃可以回娘家省亲。

此时已经是太妃的端康太妃也终于可以回娘家省亲了。

虽入民国,可端康太妃省亲也还是大体遵循清朝的旧制。

省亲前,端康太妃的娘家尽力修整自家的后花园,并以名贵沙发作为端康太妃临时的宝座,省亲当日,男性均穿朝服在大门外恭候,女亲则以端康太妃的母亲为首在正房廊下恭候。

端康太妃乘坐汽车而来,下车后由太监扶着走进庭院,端康太妃接见家人,午饭是由宫中带出来的御膳,饭后由家人陪同观看了娘家的庭院房间。

下午四点钟,端康太妃传话,起驾回宫,兄弟子侄跪送于府门外,这就是端康太妃省亲的全过程,虽然没有人情味,但是也可以慰藉思亲之情,可惜的是,此后她再也没有回过娘家。

健康状况非常不乐观

端康太妃生来就丰满,到了中年以后,不仅身体臃肿,而且目凸脖粗

从端康太妃现存的照片可以看出,她晚年的长相就暴露了她的健康状况,她很胖,而且脖子特别粗,眼珠往外努着,并得了甲状腺肥大病。

此外,根据清宫医案记载,端康太妃还有胸闷的情况,当然她的病和她长期郁郁寡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宫医案】宣统十一年正月十二日端康皇贵妃(瑾妃)之脉案:“左关沉弦,右寸关沉软。阴分素亏,气道欠调,以致肢体酸痛,胸膈堵闷,今议用益阴调肝活络之法调理。”

根据上述医案中所描述的症状,可以看出端康太妃患的是“胸痹”,在研究清宫医案时,可以发现胸痹医案一共有55例,其中瑾妃就占了26例,可见瑾妃其胸痹发作的很频繁。

在今天看来,端康太妃所患的“胸痹”症大概类似于现如今医学所说的心绞痛、陈旧性心梗等。

端康太妃之所以患上此病,还是和她久居深宫,情绪压抑有很大关系。

想当年,端康太妃和妹妹珍妃一同入宫,进宫后不得光绪宠爱,惧怕慈禧太后的威严,每日在慈禧太后的高压下,活得小心翼翼,长时间的压抑只能憋在心里,年老时,在紫禁城内,无儿无女,孤苦一人,情志压抑可想而知。

端康皇贵太妃的身后事

1924年的中秋节,溥仪照例到永和宫给端康太妃请安,并请端康太妃到养心殿赏月度节,这晚端康太妃作为养心殿首座,和溥仪及婉容、文绣、格格王孙们共度良宵,一直到夜过子时才返回永和宫。

但是不幸的是,也许是夜凉受寒,端康太妃自从这一晚后,便一病不起,五天后,也就是1924年10月20日凌晨,端康太妃死在了永和宫,终年51岁。

端康太妃是清王朝最后一个死在紫禁城的皇室成员。

虽然此时的大清已经亡了,可是给端康太妃办个体面的葬礼还是不在话下的,但当时正赶上冯玉祥将溥仪等皇族驱逐出宫,端康太妃的棺材也只能先移出宫外,暂时放在地安门外鸦儿胡同的广化寺内。

光绪死后,入葬崇陵,在陵墓东边大约五百米的位置营造了妃子陵园,由于当时的墓穴太过寒酸,端康太妃的父亲看不下去,拿出钱来,对妃园进行了改造,使得墓园看起来更体面些。

端康太妃的棺椁在广化寺停了一年多以后,于1925年12月13日奉移易县的清西陵,入崇陵妃园寝内,是清西陵最后一位入葬的皇妃

结语

纵观端康皇贵太妃的晚年生活,有苦有甜,和其他太妃相比,还算“有福之人”,端康皇贵太妃的性格,正如她的封号“瑾妃”一般,一直持守唯谨,与世无争,心忠厚而福泰,没有爱情,没有宠爱,没有美貌,凭借审时度势和随遇而安,活成了大清后宫最后的赢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光绪   紫禁城   永和   胸痹   生母   宫中   太后   娘家   晚年   皇后   妹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