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只是表象而已,深度分析大唐迅速由盛转衰背后的深层原因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终于平息了“玄武门之变”以来的各种动荡,初唐的局势得以稳定下来,那么唐玄宗的统治下的大唐为何能迅速步入盛世?而短短半个世纪后又是何原因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从而将盛唐推入藩镇割据的深渊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盛唐快速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初唐的门第

初唐时期门第地位极高,初唐发展到盛唐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门第问题,唐太宗命人编撰《氏族志》,结果山东博陵崔氏排在了第一位,这让唐太宗无法接受,凭什么陇西李氏地位比博陵崔氏还低?经过重修才将李氏排在了最前面。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在世家大族面前就连皇帝都要忌惮三分,唐文宗曾想把荥阳郑家的千金许配给太子,郑家闻讯竟然急忙将女儿许配给了博陵崔家,要想真正撼动门第还得依靠代替“九品中正制”的新官制。

唐玄宗时期的新“官”分四种,分别是职事官、散官、勋官、爵官,同一个人根据官种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品级。“散官”也被称为“正官”,比如“正议大夫”代表四品以上的身份,但具体职务是“尚书”或者“侍中”,也就是“职事官”,“正官”只是身份,再加上“职事官”才能确定此人是干什么工作的。

九品中正制示意图

“勋官”是军功的赏赐,比如二品的“上柱国”,军事出身的人在唐朝可以有三个官品,“正官”可能是“正议大夫”,“职事官”可能是“侍中”,而“勋官”可能是“武骑卫”,“爵官”继承自秦汉的“赠爵”,盛唐时期还在沿用,但已经没有前三种那么重要了。

唐朝官制示意图

这种繁复的官制是为适应门第特意设置的,朝廷会给予门第“正官”的官品,门第通过“荫官”很容易得到“正官”,但“正官”就是“散官”,并没有真正的权力。寒门子弟出身低微,虽然没有“正官”,但朝廷可以给予“职事官”,让他们有机会施展才华,原本只有门第才能担任要职的情况就被打破了。

唐朝科举示意图

门第有了官品并不代表真正有官职,“正官”的身份虽然很好取得,但在竞争“职事官”时却处于劣势,旧门第很难被纳入考量,“贡举”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为官资格,通过繁复而巧妙的手段打破门第对人才的垄断,使各种人才有发挥的空间,这是成就盛唐的重要因素。

盛唐的隐患

盛唐虽然强盛,但有两个隐患为中唐衰落埋下了伏笔,一是重视文治,弱化军事,军事行动变得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军队废弛;二是“重西北轻东北”,唐高祖时期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开府,关中地区不到一百个,而到了唐太宗时期关中地区已经有三百多个开府,几乎所有军队都集中在关陇一带。

唐高祖李渊画像

由于府兵制兵农结合的特点,农业、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开府就越多,开府都在人口稠密且相对稳定的地区,需要军事行动的边镇反而开府数量少,有开府的地区不需要兵力,需要兵力的地区却没有开府,一旦出现问题很难抽调兵力。府兵制与均田制是唐朝兴盛的根本,考虑到隋炀帝把人力调往边疆征战造成了严重后果,唐朝时期更倾向于雇佣力役,到了盛唐后期就发展出了募兵制。

隋朝三征高句丽示意图

同时,均田制也面临无法摆脱的困境,即人口的迅速增加,农业结构一直是个历史难题,人力不足劳力就不足,人力过多耕地又不足,均田制要想发挥作用就得有足够的耕地,正常情况下土地增长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除非是战争时期或是灾荒之年才会有土地空闲出来。土地分配的决定权掌握在官员手中,官员随意分配土地破坏了均田制原有的公平性,这种现象也间接导致了地方官员的腐败。

乾隆皇帝画像

这种情况在清朝也发生了,清朝盛衰的转折点是乾隆到嘉庆这段时期,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嘉庆,王朝的稳定与繁荣导致人口激增,超出了官僚体系的处理能力,人口是历史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因素。

《五王醉归图》中的唐玄宗

另外,盛唐时期的律法制度也发生了变化,根源在于这套制度的最高权力者是宰相,皇帝不受律法制约,按理说不应该插手律法的运行,玄宗朝以前无论皇室发生多大的动荡,哪怕是武则天中断大唐的统治,也始终有手握实权的宰相出面稳定政局,比如狄仁杰和张柬之,武则天对相权也很尊重,但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后削弱了相权,导致原本应该由宰相负责的律法制度失去了独立性,这些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发展起来的基本条件都被破坏了,盛唐自然也就结束了,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进入了中唐。

中唐的割据

原来的府兵制处理不了“安史之乱”的问题,只能放权给各地节度使,但“安史之乱”平息后再想收回管理权就不容易了,放权本意是为了解决兵源短缺的问题,但节度使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并不希望恢复到以前的正常秩序。

唐平安史之乱示意图

节度使并不局限于边镇,而是遍布全国,这些原本负责执行军事任务的节度使,最终变成了分裂大唐的藩镇,唐德宗时期经过杨炎的改革使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改革的关键在于两税法,虽然使赋税更加充裕,但也意味着“租庸调”的正式结束。

租庸调制示意图

自德宗以来,朝廷在财政方面出现一个特别分类,即“不申户口”,户口不用上报给朝廷,地方资源越多,朝廷资源就越少,约束与镇压地方的力量势必越弱,中唐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割据,但“安史之乱”后藩镇如此之多,为何大唐没有立即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呢?

唐朝藩镇图

原因之一是节度使一般都是外地人,在当地没有信任基础,表面上服从朝廷目的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朝廷的力量来震慑下面的人,另一个原因是德宗时期对漕运制度进行了整饬,当时北方藩镇已经成立,大部分赋税交给了地方,于是江南的经济就成了唐朝的命脉,好在隋朝时期建立起的水路运输体系让南方的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送往关中。

晚唐的党争

中唐的历史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数百年的门阀政治走到了尽头,以前的政治都是按照世族的等级排名,在中唐以后这个排名需要重新界定了,让排名变得复杂的原因是“寒门”与“豪族”,但现在已经不是“豪族”一定在前,“寒门”一定在后了,而是两种身份的人各自聚集在一起争权夺利,僵持不下的时候宦官就有了插手的空间。

李白戏弄高力士

盛唐以前宦官问题基本不存在,中唐以后宦官权力越来越大,外朝相争必然会想方设法拉拢内朝的宦官,这是汉朝时期就出现过的情况,但是唐朝时期的宦官与外朝的联系更加紧密,汉朝时期存在“清流”的观念,将太学生、士人与宦官区分开,在唐朝时期没有这种观念,外朝与宦官的关系不断变化,时而结盟时而对抗。

李德裕会客图

从中唐到晚唐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宪宗朝,宦官开始获得参与政事的权力,宦官的力量大到什么程度呢?宪宗、敬宗都死于宦官之手,后来的文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宦官所立,昭宗之后的哀帝在位两年,亲眼目睹了大唐的终结。

贵妃上马图

晚唐时期所有的皇帝都是宦官所立,宦官被铲除,李姓宗室也就不复存在了,唐朝变成了藩镇的天下,从中唐至晚唐藩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本土化,成为地方真正的统治者,晚唐之所以有这么多皇帝就是因为宦官存在自身缺陷当不了皇帝,只能不断将李氏族人推上皇位,这时的皇帝已经基本失去了意义,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宦官撑腰,宦官的时代一旦终结,皇帝自然也无法独存,也就意味着李唐王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大唐   安史之乱   盛唐   藩镇   晚唐   门第   宦官   表象   朝廷   唐朝   深度   时期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