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在抗战中做的恶让人再也无法同情她,徐志摩的婚离得有远见

图片来自网络

一直以来,张幼仪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是“弃妇”,哪怕她日后到德国留学,回国后担任了若干要职,又发了一笔大财,国人对她的认识也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

当然,在人们没有改变对张幼仪的看法的时候,对徐志摩的看法自然也还是老样子。每逢议论起二人的婚姻,几乎所有的女人都会异口同声地指责徐志摩,这个男人有点渣。

确实,要论徐志摩在婚内对待张幼仪的态度,是有些过分。即使二人是包办婚姻,可徐志摩毕竟娶了张幼仪,张幼仪又给徐志摩生了两个儿子,哪怕是看在孩子的份上,也不应该对张幼仪如此冷淡乃至于冷酷。

在这个问题上,徐志摩是要被指责的。

那么,徐志摩为何就那么不待见张幼仪呢?

不要拿没有感情来说事,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也不要拿林徽因来说事,徐志摩娶张幼仪的时候还没有结识林徽因;更不要拿张幼仪没有文化来说事,张幼仪在12岁的时候就进入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接受了当时的先进教育。

既然如此,那为何这一桩在当时被普遍看好的婚姻又会变成了后来的那副样子呢?

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徐志摩思想上有洁癖,认为和张家联姻是一次利益交换。

海宁徐家是大户,世代经商。可有一点,徐家虽然有钱,可在社会上的地位却并不高,这是封建社会乃至于民初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徐志摩的父亲决定与拥有广泛政经资源的张家联姻。

这种做法在当时的豪门大族之间是一种常态。可徐志摩那时候年轻,又是一个在思想上有洁癖的人,当他认为这次联姻仅是一次利益的交换,自己是这次交换中的一个筹码的时候,他的反应可想而知。

虽然徐志摩碍于家庭以及“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这个礼制的压力娶了张幼仪,可接下来的婚姻质量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

其二、二人的三观严重不合

其实,在一桩婚姻中,能够让夫妻二人走到分手这一步的,并不是那些所谓的感情不和与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原因,而是三观不合。

三观不合,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就不同。一次两次不合尚可,可时间一长,夫妻二人就会发生争吵,引发矛盾。

虽然说夫妻二人床头打架床尾和,可那是在三观基本相似的时候。如果三观不合,这种矛盾就会激化,当矛盾越积越多,自然就走到了分手那一步了。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说,古人提倡的“门当户对”虽然有糟粕,但也是有一番道理的。

出自相同阶级家庭的一对夫妻,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关系、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故而三观相合的比例比较高,就容易使婚姻和家庭稳定。

可能有人会说了,徐志摩的家庭和张幼仪的家庭不都是商人吗?他们的三观应该是相合的啊?

可如果仔细了解,就可以看出来,这两个家庭虽然都是商人出身,但代表的阶级却不尽相同。

徐志摩的家庭属于民商,而张幼仪的家庭则属于官商。

尤其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历任中国银行副总裁、中国银行总经理、交通部部长、中国投资公司董事等职,在政经领域拥有庞大的资源,这是海宁徐家这种民商家庭无法相比的。

因此,在别人眼里看到的两个出身相同的家庭,实际上却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阶级,门户根本就不相当。也因此,在这两个不同门户培养出来的两个人拥有根本不同的三观那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徐志摩虽然是商人家庭出身,但他是嫡子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很超然,就是一个公子哥,富足悠闲的生活奠定了其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张幼仪则不同,在她的家庭中则弥漫着一种现实趋利的价值观。

这两个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自然碰撞不出爱情的火花。

如果说,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结合初期还能凑合的话,随着二人了解的加深,拥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是人势必会发生严重的碰撞。

可这种事情不见得一定会是大事,外人是不得而知的,但徐志摩此时已经萌生了要离开张幼仪的想法。

二人分手后,几乎所有人都在指责徐志摩抛妻弃子,但却没有一个人认真考虑徐志摩究竟为何要抛妻弃子,难道他真的就是这么狠心的人吗?

如果说,现实趋利的价值观和浪漫主义的价值观发生碰撞还属于徐志摩和张幼仪之间个人问题的话,那么,在爱国这个问题上,二人的表现又是截然不同的。

徐志摩去世得早,但在他早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向往光明,对资产阶级敛财的疯狂性、贪婪性以及讲求物质利欲感到厌倦。而张幼仪则不同,从她在抗战中的恶劣表现来看,她就是利用手中的资源在作恶。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当初徐志摩没有与其分手,现在也会断然离开她的。这个婚,离得对!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张幼仪在抗战中究竟做了哪些恶呢?

1926年夏天,张幼仪结束了他在德国的留学生涯回国。

回国后,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其四哥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并开办了服装公司,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1934年,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

此时的张幼仪,俨然已经是上海滩成功的女商人了。可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她,虽然拥有了一个商人该具备的敏锐的头脑,但却没有把这个头脑用对地方。

抗战爆发后,她已经预测到战争开始后必然有利可图。

当时,各部队在战争中损失都很大,部队的扩编和改编迫在眉睫。可部队是需要统一的军装的,尤其是颜色要统一。没有统一颜色军装的部队那还叫部队吗?

为此,张幼仪就把目光盯在了染料上。她拿出了几乎所有的资金囤积了一大批染料,然后又用超出进货价几十倍的价钱卖了出去。

这一买一卖之间,张幼仪大发其财。

紧接着,张幼仪又把目光盯在了棉花上。

华北是当时中国棉花的主产区,产量达到了全国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五。“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成为了战场,严重影响了棉花的生产。华北沦陷后,整个华北的棉花都被日军抢占,这就造成了全国的棉花紧缺。

眼看冬季来临,部队如果没有棉衣过冬,如何坚持抗战?即使全国把棉花都供应给了部队,那普通民众如何过冬?

可张幼仪却并没有看到这些,或者其说是视而不见。她看到的仅有囤积棉花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

于是,张幼仪再次拿出资金,利用其哥哥的政经资源大量囤积棉花,又用超过进货价几十倍的价钱卖了出去。

在张幼仪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她有没有看见部队的战士和贫民在寒风中在瑟瑟发抖?

在棉花上又赚了一大笔之后,张幼仪并没有停下她贪婪的魔爪,又开始囤积黄金了。

当时,中国对外购买装备和战争物资都要支付外汇。可当时中国外汇不足,没有多长时间就花光了,硬通货的黄金和白银就成为了交易货币。

张幼仪的眼光是有的,她再一次斥巨资囤积黄金,转手后,又巨赚一笔。

如果说,张幼仪本身没有家国情怀就算了,可她却利用家族的政经资源在国家遭遇危难的时候大发其财,这是什么行为?这就是在变相资敌!

她倒卖染料挣得是钱吗?她挣得是举国民众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抗战军费,是民众的血汗。

当张幼仪看到那些因为没有棉衣冻僵在战壕内的战士和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老百姓,她的心不会痛吗?

当然,张幼仪的心是不会痛的,她是一个现实趋利的人,又怎么会在意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呢!

她恐怕还会因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沾沾自喜呢!

大家不觉得,徐志摩是早就认识到张幼仪是这样一个现实、趋利、冷酷、毫无爱国情怀之人而果断与其分手的吗?做得何其智也!

反观另外两个与徐志摩有关系的女人,在国仇家恨面前表现出来的风骨要远超张幼仪这个原配。

图片来自网络

抗战时期,以林徽因的身份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很容易就可以躲到一个远离战火的地方。可当林徽因的美国友人费正清多次来信邀请林徽因到美国居住的时候,林徽因却说道:

“我要和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

要知道,当时林徽因已经得了重病,日日咳血。

当他的儿子梁从诫问她: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来了,你怎么办呢?”

林徽因的回答是:

“中国的念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这才是中国人的风骨!

张幼仪一生都在责怪林徽因,认为是林徽因破坏了她和徐志摩的婚姻。可她却一辈子也没能弄明白徐志摩离开她的真实原因,那就是在林徽因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真切深情的爱国情怀面前,张幼仪真的什么都不是。

别说张幼仪不如林徽因,就连那位曾经依附徐志摩而生存的陆小曼,在爱国情怀这方面也不是张幼仪能比的。

当年,陆小曼在担任北洋外交助手的时候,对于西方列强们敢于诋毁祖国的言论,立即予以反击,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外交形象。

而张幼仪呢,在蒋氏败退后,只能带着她当年聚敛的大批钱财逃到了香港。除留下一个“弃妇”的形象外,啥都没有留下。

好在她在抗战中做的那些恶并没有被世人所知。不然,她早就被抨击的体无完肤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大家还会认为徐志摩当年抛弃张幼仪就是移情别恋这么简单吗?

绝非如此!而是徐志摩早就认清了张幼仪的真面目,这个婚离得好!有远见!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华北   爱国   政经   中国   价值观   棉花   商人   部队   婚姻   家庭   徐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