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如何输掉了未来?

苏联,又被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曾经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它不仅改变了20世纪末的世界政治,也成为了近代史上,最大,最快的经济衰退发源地。即便是在解体后的30年,苏联的经济教训,仍然对当今世界产生着深远影响。

那么 ,苏联是如何迅速陨落,跌下神坛的呢?

我们都是知道,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1917年的俄罗斯,仍然被沙皇统治,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大部分财富被掌握在皇室成员手中。

一战结束之后,无产阶级思想开始在俄罗斯萌生,人民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并进行平均分配。但统治阶级却牢牢控制着土地跟工厂,多地爆发了起义事件。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政权被推翻,俄罗斯进入了到了一个混乱时期。

内战 ,世界大战和权力的真空,导致了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动荡。此时斯大林出现了,但俄罗斯的混乱并没有马上结束。1928年,也就是在列宁去世4年后,俄罗斯才逐渐稳定下来。斯大林提出了第一个5年计划,它也成为了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未来的基石。

第一个5年计划把重点放在了重工业和粮食生产,斯大林很清楚,当时的俄罗斯人民正饱受饥饿,他可不想重蹈末代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覆辙。在工业方面,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厂。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 飞机制造 ,汽车,重型机械等新兴的部门。

1932年的工业产值是1913年的234.5%,但是由于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严重缺乏,加之管理能力的不足,生产能力并没有发挥出来。比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932年3月一期工程投产时,每天只能生产3台拖拉机,为了完成生产任务,甚至出现了数据造假的现象。

1930年和1931年,全国有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有52.5万富农被强迫迁往西伯利亚,到1932年底,富农作为第一阶级已被消灭。集体农庄运动的强制性做法和过火行为,引起农民的普遍不满。他们纷纷滥宰牲畜和家禽,以免被充公或被划为富农。

在当时的苏联,人们的工资采用的是平均分配,说白了,你累成驴跟别人摸鱼一天,开的工资是一样的。领导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开的工资永远比你高。这极大阻碍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但在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是按劳分配制度,人们会有一个底薪,你干得多,工资就多,你做的优秀, 可能还会有额外奖金。也就是说,你越努力, 就会赚到更多的钱,如果你想摸鱼混日子,就可能被解雇。这样的制度,极大调动起了员工的积极性。跟当时苏联员工的懒惰和无所事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就是对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当时的苏联采用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评估自己是否成功,另一个则是可以把资源分配给表现不佳的行业。

举个例子,假如在前一年,苏联全国共产出100万吨土豆,而领导觉得今年需要200万吨土豆,那么他们就会给你分配双倍的劳动力,双倍的化肥以及双倍的农田,来产生双倍的输出。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当时的苏联似乎有些畸形,他们只是想要这200万吨土豆,而不是真正需要它们。这就造成了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极大的浪费,大量资源并没有用在当时最需要的行业。

更可怕的是,即便你用很少的资源,生产出了大量产品。表面上得到了领导的表扬,但是下一次,你只会分配到更少的资源,并被要求在相同的周期内,生产出跟之前相同数量,甚至更多的产品。

而那些未能完成任务,效率低下的工厂,则会得到更多的劳动力跟资源。虽然你得到了锦旗,但他们却更像是英雄,得到了实惠。有些工厂甚至会因为没有完成目标,而感到自豪。这其实是一种很不科学的平衡行为。

在当时的苏联,这却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很多部门和工厂都在想尽办法消耗掉最后的预算和资源,如果有结余,那明年的配额就会大幅缩水。因为你的节约,在别人眼里可能意味着并不需要。

苏联的资源配置问题不止于此,他们对资源积累更加痴迷。那时候苏联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让工人阶级掌握机器, 是苏联的基石”。在当时的苏联看来,生产工具的数量,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强弱。所以苏联将绝大部份资源,用来制造生产工具,以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也就是说,他们宁愿生产10辆拖拉机,也不愿意生产一个水壶。拖拉机可以增加经济产出,而水壶的唯一作用,只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那个时候,苏联人极度痴迷于纸面数据的增长。他们更愿意制造有助于生产的东西,因为只有这些机器,才能拉动经济增长数据。工人们身边的机器越来越多,出现了大量闲置。生产效率没有任何提高,而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这也再次引发了国内的动荡。

二战的爆发,不仅将苏联的工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也让它成为了受战争影响最大的国家。在整个二战中,苏联共失去了2700万条生命,但在战争中,它确实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它的生产力。

库尔斯克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也是二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之所以苏联能够战胜德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坦克数量 要多余德国。在性能上 ,虽然苏联不及德国,但他们却凭借数量的优势,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领导人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人民的身份从工人变成了消费者,工厂的设备被越来越多的汽车所取代,但是受社会制度的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

冷战的爆发,不仅限制了苏联的经济增长,就连人们的工作效率都降到了冰点。在1991年解体之前,苏联依旧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只是纸面上的数据,并不能体现出人民的真实生活水平。

数量重于质量的政策,无法让这位曾经的钢铁巨人继续前行,最终苏联完全解体。

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说 是因为苏联社会福利不好,老百姓太穷了。我倒是觉得,问题的核心主要集中在,政治意识形态跟经济政策的错位,劳动力懈怠 ,工人缺乏积极性,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大量资源跟奖励被分配到了表现不佳或是产能过盛的单位,赏罚不明,不以质量求生存,反以数量促发展。

那么你觉得,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

此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苏联   斯大林   富农   俄罗斯   双倍   拖拉机   分配   数量   工厂   未来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