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路事件中张学良不堪一击,斯大林为何不趁势入侵东北?

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中,十余万东北军在面对数量远不如自己的苏联红军时一触即溃。

然而此时的斯大林不仅没有乘胜吞并中国东北,甚至在战后谈判中没有提出索赔要求。

为何极度渴望远东不冻港的苏联,在张学良蓄意挑起的争端中能如此克制?这其实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国民政府与张学良引爆中苏危机

中东路的全称是“中国东方铁路”,这条纵贯东北的铁路原本是清朝末期沙俄在我国东北境内的“国中之国”。

兴建之初,沙俄不仅拥有这条铁路的股权,还拥有铁路两侧地区的部分行政权司法权

而等到沙俄灭亡,新建立的苏俄虽然口头承诺要废除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但因中东路有巨大的战略与经济价值,苏俄对此事的态度依然是能拖就拖。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风云变幻。四一二事变后,蒋介石的反共政策愈发疯狂。他不仅大肆屠杀国内的共产党人,还在国际上奉行“绝俄”政策。

1927年,国民政府通过《对苏绝交决议》,关停了几乎全部的苏联在华商业机构。不过此时苏联与国民政府控制区域并不接壤,准备开始一五计划的苏联也无暇顾及中国事务,因此刚刚掌权的斯大林并未对蒋介石的行为作出过多反应。

这种行为不仅被国民政府认定为“软弱”,局势的变化也让蒋介石有了进一步行动的契机。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同时开始积极响应南京的各项政策,其中一条就是修改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的“外交革命”。

中东路作为横亘在东北大地上的巨大租界区,自然会成为张学良用来“邀功”的目标。但是过去的沙俄毕竟是在日本之上的强权,贸然动手搞不好会变成玩火自焚。就在此时,张学良的俄文主任秘书张国忱,给张学良打了一剂强心针。

张国忱告诉张学良:苏联因为错误的经济政策正在经历大饥荒,国民奄奄一息,而欧美列强对于苏联又是极度敌视,因此现在正是收复中东路的绝佳时机。

苏联大饥荒时代惨状

张国忱此言并非信口开河,因为在苏俄内战结束以后,大量白军将领流落东北,张国忱手下便有曾任白军将军的顾问,这些人就成了他最好的情报来源。

不过这些俄国人心里打的算盘也可能是借东北军之手杀回俄国,所以张学良对张国枕的意见也是半信半疑。

最终,他决定先用中东路的附属设施试试水。

1928年12月,张学良强行控制了苏联管理的中东路电报局哈尔滨市电话局,苏联除了提出抗议外,没有进一步的反应;三个月后,张学良再次要求苏联人让渡部分中东路权益,苏联再次退让。管理中东铁路的六个实权部门处长自此由中国人担任。

接二连三的胜利让张学良对“苏联软弱可欺”的情报深信不疑,1929年5月,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以武力强行收回中东路。为了给自己壮胆,他还飞往北京与蒋介石会晤。

热衷“防苏反共”的蒋介石自然对此事无比热心。在与张学良的会面中,他拍着胸脯保证到“一旦中苏开战,中央可出兵十万、资助军费几百万银元”

年轻时的张学良

优势兵力的东北军一败涂地

有了蒋介石的空头支票,小六子张学良也准备撒开手干一次。1929年8月15日,张学良下达对苏作战动员令,多达27万的东北军中,近半数被动员到对苏前线。

此时东北军相比较于苏联刚刚组建的“远东特别集团军”而言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为了进一步增强张学良的信心,动员令颁布的两天后,国民政府还正式对苏宣战。

然而战争结果令人大跌眼镜。面对临时组建的苏联军队,占据人数与本土作战双重优势的东北军不堪一击,自八月到十一月的数十次战斗中鲜有胜绩。

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党中央政府除空喊口号外,也并没有为东北军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

至1929年十一月底,东北军一方损失近万,而苏联一方的伤亡人数仅有一千多人。

一败涂地的张学良此时不得不考虑如何结束冲突。12月3日,还没有得到蒋介石明确授权的张学良就心急火燎地派出蔡运升开始与苏联方面的谈判,并很快签订了《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

张学良与东北军将领

得知此事后,蒋介石深感恼怒。南京发表声明,明确宣布张学良作为地方代表无权参与中苏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中方对伯力协定不予承认

不过东北虽然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领土,但强龙不压地头蛇。并且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张学良与他的东北军从精神上已经彻底丧失了战意。

因此对于南京的指令,张学良既不想、也不能回应,中东路事件遂告结束。

然而当我们翻开《伯力协定》的文本时,却会发现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表面上看上去,中东路事件似乎是国民政府、特别是张学良代表的地方势力的全面溃败,但在战场上占尽优势的苏联,在谈判桌上居然点到为止,除了要求恢复战前中东路的现状以外,苏联既没有继续入侵东北,也没有要求国民政府割地赔款。

要知道那时主政苏联的正是“钢铁”斯大林,这样一个从不吃亏的人为何不借着张学良主动挑衅的机会趁机攫取更多利益?这要从东北亚博弈的根源讲起。

“钢铁”斯大林

俄国人对我国东北的长久野心

苏联的点到为止绝对不是因为斯大林“善心大发”,事实上,苏联的东北亚战略与其之前的沙俄一脉相承,他们都从未停止对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野心,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也只是因为背后有人阻拦而已。

甲午战争前,沙俄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活跃的外国势力。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虽然此事在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下不了了之,不过自此以后,日俄角力就成了我国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国际博弈。

随着日本赢下日俄战争,其在东北南部的影响力大大增强。我们本次话题的主角“中东铁路”的南段,也在此次战争后被日本人作为战利品收入囊中,并改名“南满铁路”。

日占中东路之“南满铁路”

然而俄国人对于我国东北的野心并没有随着战败而消失,即使沙俄于一战中倒台,新生的苏联也完全没有停下对于东北的觊觎。

客观而言,苏联对于中国边疆的蚕食并不止局限于东北一地。以外蒙古为例,自清朝末年以来,俄国人一直是外蒙独立的最重要推手,俄国人想复制他们在外蒙古地区的“成功”,因此从未停止对东北的蚕食,俄国人之所以能停下来,是因为另有原因。

中美俄日四方博弈东北

当我们把目光再次转回中东路事件时,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苏联之所以没有在中东路事件后继续入侵中国东北,其根源就在于苏联的博弈对手并非张学良,而是日本与英美。

首先,这次事件中,大多数参与者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苏联在此次事件中大获全胜,并且从根源上说,中东路事件本身就是苏联有意无意的行径所推动的结果。

按照1924年签订的《奉俄协定》,中国有权赎回中东铁路,然而将近五年时间中苏联并未充分尊重此条款,还有意无意地支持中国东北地区的分裂活动。

正是苏联在东北的长期野心刺激了中国方面作出过激反应,而一边倒的战场形势则说明了苏联对于发生于此地的边境冲突绝不是全无准备。

中东路事件中的士兵

有鉴于苏联的行为,中东路事件中张学良的主动出击在一定程度上有“保家卫国”的意味。也正因为如此,不仅国民政府从未停止对张学良的“声援”,蒋介石背后的美英法等西方势力也同样会在东北军战场形势极为不利的时刻果断出手,共同谴责苏联的行为违反《非战公约》。

然而不仅美英法,就连直接利益相关的国民政府也未在事件中出一兵一卒,仅仅是事后以资金形式对东北军作出了有限补偿。

这是因为在蒋介石眼里:能不能打赢苏联不重要,甚至东北在谁手里都不重要,但是削弱并一步步消灭东北军这支不受自己掌控的部队,很重要

所以中东路事件的结果同样是国民政府所期待的,因为蒋介石知道没有自己的支持,张学良断不能打赢苏联人,而自己有英美的支持,苏联人也断不敢继续入侵东北。

此外,在东北地区举足轻重的日本人同样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情报

中东路事件中,日本人意识到两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第一:东北军虽然人数众多,然而实际上不堪一击;第二,对于在东北地区的军事行动,蒋介石政府与背后的英美各国未必会直接出手干涉。

正因为如此,中东路事件结束不到两年,在年轻军官的支持下,日本关东军才会冒险发动九一八事变,而九一八事变的结果也充分地证明了上述认识的正确。

九一八事变后的日本关东军

既然唯一的输家只有张学良,那么为什么苏联不继续前进,让他输的更彻底一些呢?那是因为斯大林意识到,自己既不想直接面对日本人,也不想真正承受与英美交锋的风险

对于苏联而言在中东路事件后继续入侵东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然而中国东北并非无主之地,东北作为国民政府的领土,实际上也是日俄之间的缓冲区

虽然英美敌视苏联,但是对于日本也全无好感。因此只要东北不在日苏任何一方手里,那么日苏之间直接冲突就会大大减少。而一旦日苏中任何一方获得了东北,其便要承受来自国民政府以及背后英美的直接压力。

日本对这一点同样心知肚明,然而冒进的日本军官却觉得与英美直接冲突也并不是不能冒的风险。最终,日本人在九一八事变后将一度送到苏联口中的东北尽入囊中,新的博弈将会从这里再次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斯大林   东路   沙俄   东北地区   苏联   东北军   国民政府   日本   蒋介石   中国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