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远征准噶尔部:西北边疆统一之战,失而复得即为“新疆”

清廷与准噶尔争端由来已久

清朝与准噶尔部的纷争由来已久,明末清初,蒙古在地缘上分为三部分,即漠南察哈尔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以及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是漠西蒙古四部之一。

早在清廷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通过武力和联姻等恩威并施手段吞并漠南察哈尔部。

后金初期形势图

1644年满清入关后,为了牢固统治广阔中原地区,实行以满洲贵族集团为核心,满蒙联合的统治体系。

漠北喀尔喀部在顺治和康熙前期成为清朝可靠的藩属屏障,而漠西厄鲁特部在地缘上与中原核心地区相距甚远,满清的影响辐射范围较弱,这就给漠西的割据提供便利。

1680年代,准噶尔部在大汗噶尔丹带领下东征西讨,先后击败厄鲁特其他部落、哈萨克,独霸西域,成为漠西最强大的汗国,1688年向东击败喀尔喀五部并一路南下觊觎中原内地。

为解除准噶尔威胁,康熙从1690年至1697年三次亲征噶尔丹,先后通过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决战击败准噶尔,噶尔丹兵败自杀身亡。

噶尔丹败亡后,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部大汗,并于1716年出兵西藏,占领拉萨,康熙从1718年至1720年两次派遣远征军两次入藏,赶走准噶尔。

1722年雍正继位后继续坚持平定准噶尔部割据势力的斗争,尤其是1729年至1734年,雍正在四年多时间里发动四次大规模战役,双方均付出惨重代价。

准噶尔凭借地利,多次击退清军进攻,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不过准噶尔部在长期消耗战中国力透支,元气大伤,到1735年乾隆继位时,双方达成议和。

乾隆初期的准噶尔汗国

乾隆一征准噶尔:利用内部矛盾,分化瓦解对手,击溃达瓦齐

乾隆继位之初的几年,准噶尔还算比较消停,但到了1750年准噶尔形势再次紧张起来。

噶尔丹的侄子大策凌敦多布之孙达瓦齐联合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率1500精兵在伊犁发动政变,推翻准噶尔部大汗达尔扎,达瓦齐取得最高权力。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阿睦尔撒纳之所以支持达瓦齐叛乱,只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假以时日取而代之。

当然,这一切未能逃脱千里之外的乾隆的法眼,他谨慎的观察着准噶尔的形势变化,对于阿睦尔撒纳的野心,乾隆更是洞若观火,并清楚的指出:

“准噶尔台吉乃绰罗斯世传,伊(指阿睦尔撒纳)系辉特,势不能邃行窃踞,遂以达瓦齐为奇货,诱助攻杀,伊得从中取事。”


乾隆画像

果然,阿睦尔撒纳暗中积聚自己的力量,当他羽翼渐丰,有了和达瓦齐叫板的实力时,于1753年向其公然索要伊犁以北直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让达瓦齐只管辖南部地区。

达瓦齐可不是好说话的主,当即回绝其要求,至此他们的联盟宣告破裂,战场上兵戎相见。

1754年六月,达瓦齐率三万余骑兵左右夹击,大败阿睦尔撒纳,尽夺其领土和牧场,阿睦尔撒纳不得不带领两万余人向内地迁徙,依附清朝。

准噶尔内斗正是乾隆乐于见到,他可趁内乱之际收复伊犁地区。

因此乾隆对阿睦尔撒纳归附十分重视,特命侍郎玉保、副都统唐喀禄等带领喀尔喀王公前往赈济,发放牛羊、口粮,并晋封阿睦尔撒纳为亲王。

阿睦尔撒纳在热河避暑山庄觐见乾隆时,介绍准噶尔内乱情形,恳求其立即出兵讨伐达瓦齐。

阿睦尔撒纳的真实目的是借清廷之手夺回准噶尔领导权,而乾隆想一劳永逸解决准噶尔问题,对于阿睦尔撒纳的野心,乾隆亦有所知。

政治利益的一致让二人一拍即合,不过目的的冲突也为乾隆二征准噶尔埋下伏笔。

1755年二月,乾隆调集五万大军、十四万匹战马,任命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分两路向准噶尔驻地伊犁进攻。

由于西域民众对达瓦齐的残暴统治以及准噶尔长期内乱十分不满,他们渴望实现安定统一,对于清军的到来,他们显得更加迫切。

无论大小领主或是普通百姓,都拿着奶酪、羊马,络绎不绝前来迎接清军,没有一个抵抗的,因此清军进展十分神速,到五月中旬就已兵临伊犁城下。

达瓦齐自己都没有想到清军这么快到来,下属官兵几乎一触即溃,达瓦齐慌乱之下仅带亲信七十余人逃往天山以南投奔乌什,结果被乌什城贵族擒获送交清军,清军将其送往北京。

不过达瓦齐命还不错,抵达京师后于1774年被乾隆特赦,并授予准噶尔亲王,不久病死于北京。

乾隆二征准噶尔:全歼阿睦尔撒纳,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新疆”正式诞生

乾隆消灭达瓦齐势力后,分封四个汗王统治准噶尔,封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并晋封其为双亲王,食亲王双俸,乾隆此举大有分化瓦解准噶尔的意图。

不过阿睦尔撒纳并不服气,他归附清朝,本就是借清廷之手把达瓦齐势力消灭,以实现自己独霸西域的野心,所以兼并准噶尔便成为他下一个目标。

清军离开后,他便以总汗自居,虽贵为亲王、定边左副将军,但却不用清纛(清军中的大旗),不穿朝廷官服,也不用清廷官印,同时调集近一万兵马至边境要塞,拥兵自重。

对于阿睦尔撒纳的这些行为,乾隆早有察觉,即刻指示定北将军班第要求阿睦尔撒纳入京觐见,欲在其到达内地后将其剪除。

狡猾的阿睦尔撒纳识破乾隆的计谋,他于八月从伊犁起程入,一路迟延行缓,窥测局势,直到行至乌隆古河时公开反叛,急驰包围班第大营。

驻守清军只有500人,寡不敌众,全军覆没,班第、鄂容安自杀殉国。

班第战死的消息传回京师,举朝哗然,乾隆迅速召开御前会议,部署应对措施,在深入分析敌情后,决定继续采取从内部分化瓦解,然后毕其功于一役的策略。

1755年九月,乾隆重封准噶尔四部汗王,其余权贵依次封公爵、内大臣,散秩大臣等职,一方面安抚收买准噶尔贵族人心,另一方面孤立阿睦尔撒纳,以便集中打击其势力。

1756年二月,乾隆令策楞为定西将军,组织第二次远征伊犁。在清军的剿抚双重压力下,准噶尔内部发生内讧,许多部落首领倒戈相向。

加之瘟疫大肆流行,人畜大量死亡,准噶尔元气大伤,以至于阿睦尔撒纳在面对清廷大军压境时,无法组织有效抵抗。

1757年六月,清军几乎兵不血刃顺利抵达伊犁,大势已去的阿睦尔撒纳只能逃入哈萨克境内。

哈萨克部落慑于清廷威力,当即遣使向清廷表示愿擒拿阿睦尔撒纳献给清廷。阿睦尔撒纳觉察后,只能仓皇逃跑,仅携带亲信8人沿额尔齐斯河投奔俄国。

由于沙俄觊觎清朝西北领土,且一直密切关注准噶尔局势,因此对阿睦尔撒纳投诚表示欢迎,乾隆遣使屡次交涉要求归还阿睦尔撒纳,但沙俄始终拖延不交。

不过好景不长,当年九月阿睦尔撒纳染上天花病死,时年35岁,无奈的沙俄这才将其尸交给清朝。

新疆的名字从此诞生

准噶尔与清朝的斗争延续70年之久,历经康雍乾三朝,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得以解决,虽然两征伊犁没有惨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那么多壮怀激烈,但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地缘意义。

此役后,乾隆彻底终结了中央王朝对西域羁縻弹性的统治,从此这里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定伊犁后,乾隆曾谕内阁:

“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其山川道里应详细相度,载入皇舆全图。”

至此,清廷对西域地区的地图绘制正式开始,同时乾隆把这片失而复得的疆域命名为“新疆”,立碑纪念,而新疆作为行政区域划分的名字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准噶尔   乾隆   沙俄   噶尔   哈萨克   伊犁   西域   蒙古   清廷   失而复得   新疆   边疆   清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