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因为一首词被秦桧逮捕抄家、开除名籍,也因这首词青史留名

这个人叫张元干,南宋词人。

这首词叫《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下面说说这首词背后的故事。

这首词题目里提到的胡邦衡,名铨,字邦衡,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著名政治家、词人。

胡铨像

绍兴八年(1138年)在金国派使者与南宋和谈之际,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上书赵构,反对与金国议和,并主张斩下秦桧人头。奏折里写道:

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

翻译现在的话就是,金国的使臣以“诏谕江南”为名,“欲臣妾我也”。我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斩首秦桧、王伦、孙近三人,扣押来使兴兵北上,再向金国兴师问罪,以此激励南宋军民。否则我宁赴海而死,也不愿意在这个小朝廷苟活。

胡铨的这份表章慷慨激昂,洋洋洒洒,直陈议和的祸弊,直斥秦桧等人是卖国贼,误国殃民,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篇奏章瞬时就引爆舆论,是当时南宋的一篇“爆文”,金国人知道后,愿意出千金购买这篇文章。

很快秦桧等人的反击就来了,党羽纷纷上书弹劾胡铨,说他煽动舆论以胁迫朝廷,罪不可赦,建议“诏除名,编管昭州管制”。因有朝臣为胡铨求情,秦桧碍于公议,遂把昭州(今广西平乐)管制改为广州监管盐仓。第二年,又改签书威武军判官(福州)。

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冤杀,他上疏谴责,秦桧十分恼怒,让党羽罗汝楫弹劾他“益猖狂妄之说,横议纷纷”,于是赵构下诏罢去其盐监官之职,发配新州(今广东新会)编管。

当时秦桧权势滔天,横行无忌,其党羽遍布朝堂,栽赃陷害,肆意妄为。他们打击报复的对象,群臣避嫌畏祸,亲友划清界限,唯恐避之不及。

这时,张元干站了出来。

张元干像

当时,张元干在福唐(今福建福清)听闻胡铨的被发配的诏令,不避凶险,置生死安危于度外,由福唐出发,到福州,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一词,为胡铨送行。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词的上阙,描摹了一副中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苟且偷安的现实图景,志士报国无门,忠良屡遭迫害,“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有什么好说的呢?“更南浦,送君去。”世道如此,前路乖蹇,只能送君到此,愿君保重。

词的下阙,描摹一派夏末秋初之夜河边的景色,写景既是写情,凄清的夜景衬托离别时的清冷,此去相隔万里,不知道你在何处,写信也不知道能否送到。但你我之间,不应该像小孩子之家那样哭哭啼啼,就满饮此杯后,听我唱一曲《金缕》,为你壮行送别吧。

这首词语调抑扬顿挫,对国事的慷慨激愤,对朋友的忠义之气,充溢在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张元干传世诗词数百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首《贺新郎》。

十年后,绍兴二十一年,张元干已是一位六十一岁的老人。秦桧知悉张元干写词送行之事后,十分愤怒,随即派人逮捕了张元干,抄其家,削名籍,剥夺俸禄。张元干出狱后浪迹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于福州螺山。与张孝祥两人,被后世称为南渡后“词坛双壁”。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人生是孤独的,才显得知音、知己的可贵,这一点,自古皆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诏谕   待制   青史留名   臣妾   党羽   绍兴   福州   南宋   朝廷   天意   人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