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福康安都是郡王,然而一字之差,享受的待遇却有天壤之别

乾隆一朝武功极盛,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名将,耳熟能详的就有傅恒、阿桂、兆惠、海兰察、福康安等。其中傅恒、福康安父子更是恩宠备至,死后获封郡王。

清代没有“异姓不得封王”的祖制,但自康熙帝平定三藩之后,极少将王爵封给异姓也是不争的事实。康熙以后异姓王仅有三人,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死后追封或追赠。

说起清代爵位、官衔,其中有很多的名堂,如果对清史不是那么了解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些误会。就拿傅恒与福康安来说,他们同样是郡王,然而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爵位、官职授予的不同含义

爵位、官职是朝廷名器,是皇帝给大臣的一种奖赏行为。但是在授职的时候,由于功劳大小以及宠信程度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小的出入。以官职为例,朝廷的典章制度中就有封、授、加、赠等说法。

“封”主要针对的是公、侯、伯等高级爵位,而且是赐给活着的官员。封爵有严格的礼仪要求,礼部、兵部奉旨颁给敕书并注明爵位是否世袭,如果不予世袭子孙如何承袭等。

自康熙以后,官员获得高级爵位时,上谕中都会讲明承袭次数,比如公爵12次、侯爵11次、伯爵10次。因为承袭的代数较多,故而人们都将其认定为世袭罔替。

“授”一般是指授予官员实职,凡九品十八级职官皆可用授。这种情况在官方文献中十分常见,诸如授某人东阁大学士,授某人为户部尚书,又或是授予某人为知县等等。

“加”是指在原来的职务给予更高级别的品衔,或是授予更高级别的权限。如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巡抚加提督衔,知府加道员衔等等。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讲,“加”可以理解为“享受”的意思,如正处级干部享受副厅级待遇。

“赠”与“加”是一个意思,其区别在于“赠”针对的是死后的官员。如果说有区别,那么就是赠比加的适用范围更广。

道理很简单,高级官员死后给予一些荣誉性的加衔,既能体现皇恩浩荡,同时又不占用现有的资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傅恒、福康安的王爵性质不同

傅恒是乾隆的小舅子,依靠裙带关系入仕并官居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

但话又说回来,傅恒其人也非酒囊饭袋,他在军事、政治上还是颇有作为的。靠着平定金川、缅甸之役获封一等公爵。

关键是傅恒作为满洲亲贵,行事作风很低调,前线用兵时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京为官时又能与同僚齐心合力,从不以权谋私收受贿赂。

乾隆皇帝对傅恒的评价很高,为了褒奖傅恒公忠体国,还额外授予一等公爵。有清一代,获得两个公爵的仅有傅恒一人。但是傅恒死活不要,让乾隆深为敬佩。

傅恒死后,乾隆下旨以镇国公的规格办理丧事。晚年时乾隆几度赋诗缅怀傅恒,称其为“社稷臣”,嘉庆元年,太上皇乾隆再次降恩,追赠傅恒郡王衔。

按照清代制度,大臣死后追赠的头衔仅限于本人而不能传给子孙后代,所以傅恒的次子福隆安仅承袭了一等忠勇公的爵位。

福康安与傅恒属于两类人,如果说傅恒是个全能型人才的话,那么福康安就属于纯粹的军事型人才。

单以军事层面而言,傅恒不及福康安,乾隆一朝的十大武功,福康安作为主帅几乎参与了一半,论军功胜过傅恒。

福康安在政治上的建树不如傅恒,且他本人行事也不够谨慎,以奢靡著称。但是乾隆皇帝尤其看重军功,所以福康安在乾隆朝也就“一俊遮百丑”,他的长处被无尽放大,短处则视若无睹。

福康安恩宠无二,生前就获得了贝子的爵位,他是第一个宗室之外,活着被封为如此显爵的人。

嘉庆元年五月,福康安病死军中,乾隆下旨追封其为嘉勇郡王并准其世袭罔替。如此,福康安便成了顺治以后,唯一一个世袭罔替的异姓王爷。

遗憾的是,嘉庆帝对福康安的意见很大,他认为八旗军队正是由于福康安的缘故,导致了战斗力的急剧下滑。乾隆去世后,嘉庆帝多番指责福康安,并下旨夺了他郡王世袭罔替的特权,福康安的儿子德麟承袭贝勒,后来又被降为贝子。

到了咸丰五年,福康安家族的贝子降为镇国公,此后一直到清代灭亡,镇国公爵位世袭罔替。即便如此,异姓贵族有宗室镇国公爵位,也算是独一份了。

讲到这里大致也就清楚了,傅恒与福康安的郡王爵位因“追赠”与“追封”的一字之差,而在承袭方式上有着天壤之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郡王   嘉庆   王爵   乾隆   爵位   天壤之别   公爵   官职   清代   官员   待遇   高级   傅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