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葬母排面有多大?乡亲们白吃白喝35天,往家拿多少一概不问

文|米勒尔的猫

编辑|米勒尔的猫

光绪32年冬,长春宫二品顶戴花翎总管李莲英接到噩耗——生母曹氏病逝了。

作为慈禧身边最得宠的大太监,他很快便获批48万两白银,返回家乡为母亲治丧。在李莲英的操持下,长达35天、人均白吃白喝的流水席,拉开了这场奢华送葬的序幕。

从“小透明”到慈禧身边的“大太监”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出生于顺天府大城县(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家村)。他本是皮匠之子,由于家境贫困无力抚养,还没长到成年,家里人就将他送到了宫内当太监。

时至清朝晚期,若要是谁当了太监,那么非但会没了后半生的幸福,余生还要饱受外人冷嘲热讽。至于功名利禄更不必提,能在宫里混得一口饭,有命活着就已然谢天谢地了。

李莲英

从顺治开始,一直到慈禧摄政前期,对于太监的官位限制素来严苛。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历任清代皇帝都对太监采取了严格的官制。例如雍正帝当政时期,为避免太监插手国事,曾下达过“太监官职不得高于四品”的命令。

也正因如此,前期的李莲英在皇宫内一直是个“小透明”,直到慈禧上台开始提拔太监当亲信,他的境遇这才迎来改善。太监不再备受条条框框所限制,最好的例子便是李莲英的师傅、绰号“小安子”的安德海

李莲英成为太监之时,安德海正颇得慈禧独宠,说话做事都极其懂得讨老佛爷欢心。凭借着慈禧的倚重,安德海的地位直线上升,而李莲英也跟着沾了光,没多久就被派到慈宁宫当差。

李莲英虽然地位低,但做事颇为灵活机敏,很擅长察言观色,寻找能够表现自己的机会。某日在休息时,他无意间听到其他太监对话,称慈禧最近很喜欢上海传过来的一种新发型,但宫内的梳头房却怎么也没法让慈禧满意。

虽然慈禧没有因此惩罚梳头房,但毕竟是自己最喜欢的发型,未能得到多少还是遗憾的。但这却让李莲英看到了希望,他决心要学会梳这种发型。为此,李莲英日日穿梭于各大妓院学习梳发技巧,最终掌握了这门手艺。

在李莲英老乡、同为太监的沈兰玉的举荐下,慈禧同意让李莲英进宫为自己梳发,并对此大为满意。这之后,李莲英便开始活跃在慈禧身边,历经重重磨难后终于上位,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太监。

李莲英这个名字,说来也是慈禧赐予的,而他飞黄腾达之后,也没有忘记留在家乡的母亲曹氏。为了方便照顾,李莲英派人将曹氏接到京城,并将其安顿在西直门棉花胡同的宅邸里居住。

然而,人之一世,生老病死自有定数,总会有离开的那一天。光绪32年(公元1906年)冬,在宫里当差的李莲英收到了他最不想听到的噩耗——母亲病逝了。

母亲未能安享晚年便因疾而终,对于李莲英而言无疑是莫大的打击。然而,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将消息禀报给慈禧,而是照例尽心服侍着老佛爷。

几日后,慈禧察觉到了李莲英情绪上的不对劲,便忍不住开口询问:“哀家见你近日精神不佳,是在为何事烦忧啊?”

李莲英闻言“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强忍悲痛的回禀慈禧,将母亲曹氏病逝的消息告诉了她。慈禧听完也不免感叹,扶起李莲英安慰道:

“既如此,哀家准你回乡为母亲治丧,这48万两白银你也带着,好好为母亲办场丧事吧!”

李莲英感激的连连道谢,有了太后在背后撑腰,他回乡为母亲治丧也没什么顾虑了。不过为了让母亲走得安心,他在离京前专程请来和尚和喇嘛念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经文。

这还不算完,为母亲超度完,李莲英又将她的灵柩停在了护国寺内,每天都有三十余人轮班看守。超度完成后,李莲英开始紧锣密鼓的安排治丧具体事宜。

紧锣密鼓 筹办丧事

出于对母亲的愧疚,李莲英决心要为母亲办一场规模盛大的丧事。既然要办的得盛大,那用钱方面就决不能太节省,何况李莲英手上拿着48万两白银,完全不必为钱发愁。

李莲英叫来了自家兄弟李升秦李世泰三个人又把当地有头有脸的大人物都请到家中,聚在一起共同讨论治丧的花销。他们起初将数额定在了50万两。有些人看着这个巨额数字不免发愁,要怎样在短时间内筹齐这50万呢?

一想到这儿,大家伙都不免有些发愁,但为了满足李莲英的要求,这些乡绅还是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翻阅《丧仪大全》《殡仪全书》等古籍拟定了一份清单。随后,四个代表带着清单进京呈交给李莲英,但李莲英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李莲英的母亲曹氏生前最爱听戏,所以下葬当天,现场必须要请来两台大戏。一台要请当地的戏班子唱河北梆子,另一台则是请京城里的戏班子到大城县唱京戏。

第二,丧事要尽可能往大里办,不要害怕花钱多。丧礼上的流水席和丧服一定要保证供应充足,尤其流水席要按上等宴席来办。这样不论是前来吊唁的平民还是乞丐,都不会受到冷落。毕竟大家来到这儿都出了力,总不能让乡亲们寒心。

李莲英还表示,为了方便待客和住宿,李家人要提前搭好足量的席棚。李家是当地大族,于是李莲英又派人将他们一一接回来,为的就是彰显自己的排场有多气派。

当然,治丧规格也不能“逾制”,只需要达到寻常人家的最高下葬规格即可。李莲英是个生性谨慎的人,若是丧事办的太过火,只怕慈禧事后也会找他对质。

第三,丧礼所需的用具、仪式皆从京城内找专人负责,一切布置全按京城的规矩办。最后一条,李家人需要将庄园前到墓地的路休整好,两侧树木扎上素绸,墓地正门内外也要扎上几道素牌坊。

乡绅们仔细一核算,个个都吓得面如土色,但李莲英却不以为然。他表示,钱并不是问题,不够了就继续往上加,大不了他再找慈禧要。乡绅们不敢再怠慢,只得抓紧开始准备李母曹氏的丧葬事宜。

轰动京津的葬礼

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下旬,时隔三个月后,李莲英带着母亲曹氏的灵柩从京城出发,随后灵柩经由通州被水运会大城县,而李莲英则走陆路回到了老家。

三月初一,轰动京津地区的葬礼正式开场,袁世凯派来的三百名士兵骑着高头大马在前面开路,葬礼现场到处挂满了京城大臣们的题词挽联。

道路两边除了黑压压的人群,还摆满了不少“坐钱”。这些都是李莲英从京津河北请来的“纸活”手艺人制作的,有房屋车马,还有佣人禽畜,种类繁多。待到送葬结束后,它们也将被一并烧毁,送给九泉之下的曹氏。

下葬仪式是以“送路”开始的,在一阵此起彼伏的哀乐声中,李家人抬着纸车纸轿和纸人纸马走在路中央,护送曹氏的棺木朝着墓地行进。

大厅里的灵堂则更是气派,香案上如尺许大的金香炉日夜燃着香火,经久不息。供桌上的供品涵盖新鲜水果、点心糕点等各种山珍海味,奢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为了让母亲能够风光下葬,李莲英还请来了一群“能人异士”。他们或是现场放火炮,或是现场做法,亦或是鸣神枪,加之隔壁两个戏班子的戏腔,将现场衬托得不像是悲伤的葬礼,反倒有几分庙会的模样了。

不过比起以上这些,李莲英最为关心的还要数葬礼上的流水席。整个葬礼总历时35天,中间前来吊唁的人数量庞大,因此李莲英希望能将流水席办好,不仅能让乡亲们吃饱喝好,还能拿些回家留着当储粮。

李莲英母亲曹氏葬礼的流水席同样按照最高规格来办的,在当地又称为“十三碟”,即四凉碟加上九大碗。四凉碟指的是装满下酒菜的四个小碗,九大碗则主要装的是鸡鸭鱼肉这一类的硬菜。

流水席分早中晚三班,一场大约在40-50席左右,平均一整天下来会做120桌菜,有时甚至会做200多席。为了保证人手充足,李莲英请来了200多个厨师烧菜,附近的三个村子则负责为葬礼提供馒头。

李家庄园的大门口有八口大缸,里面有的装着肉,有的放着整筐的馒头,还有的则放着美酒。乡邻们若是在席上吃饱了还想带些回家里放着,即可从大缸里随意取拿。

除此之外,李家人还在村子外面挖了一个大池子,其规模可同时容纳三四百头猪。每天,负责收购生猪的车子都会往返于大城县周边地区,这也使得河北地区的猪肉脱销的同时,价格也一路飞涨。

一位刘姓老人对这一天印象颇深,参加葬礼时他刚满九岁,正在外祖父家生活。葬礼全程,他和三舅父几乎日日都能往家里带酒,最后竟存了满满一大缸(约等于七担水的容量)。

葬礼结束后,李莲英对负责葬礼的人们逐个道谢,随后在兄弟李升泰的陪同下挨家挨户的转了一圈。当看到门户前满当当的大缸后,他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时有个陪同的村民,见李莲英正在兴头上,便笑着调侃道:

“二爷(村里人对李莲英的称呼)果真是阔绰,这钱可花得真是没边没沿了!”

李莲英哈哈一笑,似乎并没有听出村民话里的意思,只当是对方在夸赞自己出手大方。

在大厦将倾的晚清时期,李莲英作为一个侍奉太后的奴才仍能享此荣华富贵,不免令人唏嘘。那些唾手可得的财富,背后却是老百姓无处诉说的血汗泪。在腐朽奢靡的清王朝统治下,清朝会以灭亡告终,自然也合乎历史常态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大城县   光绪   流水席   戏班子   京城   丧事   白吃   乡亲   葬礼   太监   慈禧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