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毛岸青回乡祭拜母亲,欲下跪遭妻子制止,顿时明白妻子用意

1962年春寒未尽,毛岸青正与妻子邵华站在自己母亲杨开慧那座位于湖南老家的坟塚之前。

望着眼前的墓碑,毛岸青身为人子,准备在母亲杨开慧的墓前下跪,但是也就在这时,站在他身旁的妻子邵华却忽然暗中将他扯住。

察觉到妻子的动作,毛岸青一开始明显吃了一惊,但很快,他就醒悟过来,并转而选择与妻子一起,向母亲的坟塚三次鞠躬。

毛岸青幼年丧母,他经历了怎样的前半生?他的妻子邵华在他将要向母亲坟塚下跪时悄悄将他拉住,这背后又隐藏着他们怎样的考量?

幼年不幸,稚童生母此生再难相见

1923年的11月13日,在毛主席于产房外紧张的踱步声中,毛岸青作为毛主席与杨开慧女士的第二个孩子,在长沙板仓的产床上,发出了他人生中第一声啼哭。

对于这个孩子的到来,毛主席显得很是欣喜。然则身为革命家庭,在岸青四岁那年,深爱着他的毛主席前去组织秋收起义,随后在足足十几年的时间里音讯全无。

结果,在父亲失去音讯之后不久,他们的母亲杨开慧却又在1930年10月24日被捕。

彼时,杨开慧正久违地与三个孩子共同庆祝毛岸青的生日,怎料,就在他们一家人沉浸于欢声笑语中的同时,穿着一身“黑狗皮”的军阀密探竟径直闯入他们家中,枪口直指在场的杨开慧与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

随后,将杨开慧与他的三个孩子,甚至于照顾三兄弟的保姆,全部抓捕入狱。

监狱的生活是艰苦的,衣难御寒食不果腹几乎是他们一家妇女儿童在监狱中的常态,杨开慧更是屡屡遭到拷问与毒打,

在这样的监狱的生活中,年长几岁的岸英还能流着泪抱着母亲,放出话要打坏人屁股的“豪言壮语”,小心的安慰他们被打得伤痕累累的母亲。

1930年的冬日,经过杨开慧家人与其他一些同志们的努力营救,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终于得救,但很不幸,杨开慧女士最终还是在军阀的迫害下英勇就义,而至此,毛岸青对母亲的记忆也伴随着母亲的逝去戛然而止。

对于一个当时不过7岁的幼童而言,他甚至还不理解叔叔、舅父、外祖母口中的“死”究竟是何意味,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兄长、亲人也根本无暇与他解释。

不久之后,为了躲避军阀的迫害,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便在外祖母向振熙的护送,与叔叔毛泽覃的接应下,来到上海……

跌宕起伏,在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

在毛泽覃与中共其他同志的安排下,初至上海的三兄弟隐瞒身份,住进了那个“白色恐怖”之下的“红色摇篮”,也就是由董健吾同志开设的大同幼稚园。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1931年,毛岸青在幼稚园中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未过上多久,大同幼稚园便由于叛徒出卖被迫解散,园中孩童有亲人的被亲人接走,没有亲人在身边的,就会被托付给其他同志养育。

就这样,在上海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的前提下,毛岸青身边当然不会有能够为他们做主的亲人,因此,毛岸青遂于之后和兄长岸英一道,被人送至大同幼稚园的创始人,有着“红色牧师”之称的董健吾家中。

接下来,当毛岸青兄弟来到董健吾的住处,董健吾只是收养了他们兄弟一段不长的时间,便因种种原因承受不住身上的压力,转而将他们兄弟送到了自己前妻那里,寄希望前妻那里能够帮忙抚养这两个革命后代。

得到前夫的重托,董健吾的前妻便开始抚养毛家兄弟,在这时,董健吾也会在每个月专门送给对方30个大洋,作为这几个孩子的抚养费。

然而好景不长,在反动派掀起的白色恐怖之下,上海党组织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背叛”“清洗”,而伴随着党组织的日渐式微,自身难保的董健吾不仅断绝了对前妻的经济援助,后来甚至连前来看望孩子都不能做到。

董健吾虽然是党员,但他的前妻却只是大上海一个普通职员,眼界狭小,薪资微薄,何况其人膝下本就孩子众多,在董健吾将毛岸青他们送来之前,她们一家人就已经只能勉强度日,之后更是处处显得捉襟见肘。

于是乎,生活水平的严重下降让董健吾的前妻迫不得已,只能让岸英、岸青两兄弟协助劳作以补贴家用,两兄弟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愈发糟糕。

与此同时,由于这两个孩子奇怪的“湖南”口音与当时上海弥漫的白色恐怖,这位“前妻”为了安全,选择限制毛岸青兄弟的人身自由,不仅不许他们上学和随便外出,亦是在短短数年时间里接连辗转了十几个住处。

辗转中的生活异常煎熬,于是乎,某天,已经“长大”的毛岸英下定决心,要带着弟弟毛岸青逃离了这个已经生活很长一段时间的“家庭”

而很快,毛岸英的“逃离”计划便在董健吾前妻的疏忽下实施成功,毛岸青与兄长便这样从那栋限制他们自由的院子里逃了出去,可是,动荡年底,一个成年人都尚且难以养活自己,更何况是两个小孩子呢。

按照毛岸英日后的描述,在离开那个“家”后的流浪时光中,他与弟弟就好比《三毛流浪记》的主角儿一样流浪在上海,除了没有偷过钱之外,其他三毛做过的事,他们都做过。

正所谓“天为被,地为床”,衣食皆无着落。

为了维持生活,毛岸英说,他们曾经在上海一座桥边给人推车,有时别人会“打赏”给他们几分钱。

他们也曾在烧饼店当学徒,结果却总是遭人打骂。

除此之外,他们还捡过烟头,拾过破烂,当过报童,而毛岸青也正是在他们当当报童的时候,留下了脑疾的病根。

那天,毛岸青与哥哥拿到报纸,便去往街头分头分发。孰料,就在分发报纸的时候,毛岸青忽然看见报纸的头版头条写着几个大字,所谓“匪军”伪师长毛泽覃被国军击毙。

尽管已经很久未见,但毛岸青依旧记着毛泽覃这个叔叔,可是自己的叔叔明明是“革命志士”,怎么会如报上所写,是“匪军”,是“暴民”呢?

一时间,毛岸青只觉得自己的内心烧起一团火,在街上与人据理力争,坚称报上之人并非“匪军”,而是志士。

结果,这般喧嚷之下,街头巡警的“棍棒教育”却是不期而至……

“什么?你说匪军是志士?”

在街头巡警的污言秽语中,其人手中棍棒毫不留情地挥舞,接连擂在岸青身上不断的发出碰碰的声响,可是,即便被人殴打岸青却认死了道理,不肯改口。

最后,气急败坏之下,巡警握紧了手里的棍棒,盯准了岸青小小的脑袋,只是一下,毛岸青就感觉自己天旋地转,脑袋嗡嗡作响。

之后,尽管毛岸青被听到动静的兄长小心背走,但是由于得到妥善的无法治疗,脑部遭受重击的毛岸青患上了一生都难以治愈的脑疾,乃至于许多年后,他在写给父亲毛泽东的信中还曾如此描述,说自己的脑子里像是住着两个小人儿,时时刻刻吵个不停。

当然,幸运的是,毛岸青与兄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浪后,总算被中央特科的同志们找到

之后,由于上海的政治氛围已经不适合兄弟久居,董健拜便托了当时已经与共产党走的很近的张学良,通过东北军的门路,一路将这两个半大孩子送往万里之外的苏联……

亲情难舍,毛岸青与他的亲人

在毛岸青抵达苏联的第二年,同样刚刚在陕北稳定下来的毛主席,终于收到了自己那两个失散多年的儿子的消息。

当兄弟俩的照片随着信件一起来到延安之后,毛主席脸上一度洋溢起难以掩饰的激动,不仅立即兴高采烈地挥毫写下数封书信,在信中嘘寒问暖,甚至还专门托人购买了大量少年读物,不远万里地寄往苏联。

而当信件与书籍一起抵达苏联,毛岸青很快便将这个十几年间素未谋面的父亲,与自己记忆中那个早已模糊不清的父亲形象重合,也从父亲写满整份信纸的嘘寒问暖中,久违地感受到父爱。

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跟随苏联红军上了前线的毛岸英在接到斯大林的会见后,在1946年回到了延安,而毛岸青则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继续进修,直到1949年春,他才和妹妹李敏一起与父亲在京郊的双清别墅相见。

时间一转,来到了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10月1日。至此,按理来说,此后毛主席一家应当抛去过去那些不幸的经历,开始他们一家人温馨的新生活。

然而,当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缨前往朝鲜却又牺牲在朝鲜战场,这件事一度使得这个刚刚温馨起来的家庭,再次塌出个“天大的窟窿”

对毛岸青来说,兄长牺牲的消息对他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他的脑疾因此再度发作并加重了病情。在那段时间里,毛岸青和他的妹妹李敏,本来特意被毛主席安排住在中南海,方便相聚,李敏也经常陪着毛主席去毛岸青居住的地方照顾,关心他的病情。

只不过,渐渐地,随着毛岸青身上的病情加重,他的脑疾几乎变得不能再通过普通的治疗方式抑制,所以,这位关心孩子的父亲最终也只能强忍着悲伤,让毛岸青搬出中南海住院修养。

此后,时间大概在1952年的春天,因为毛岸青的病情经过长期治疗却依旧不见好转,毛主席只好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孩子再度送往苏联。在下定决心之后,毛主席握住李敏的手,满是悲伤的说道。

“我很难过,以后你要代我多多照顾岸青……”

经过在苏联的治疗,毛岸青在病情稳定后回到了大连疗养,于是,在1957年夏,毛主席在大连的疗养院中,再次见到了毛岸青,一父一子就这样在疗养院中进行了一番长谈。

毛岸青望着自己父亲以显老态的脸,忽然说起了自己的母亲杨开慧,他最开始是笑着说,说自己忽然梦见了自己的母亲,结果说着说着,整个人都不免哽咽抽搐起来,最后,他告诉自己的父亲,自己想妈妈了。

毛主席则温言安慰他:

“等病好了,就去湖南祭拜一下你的母亲。”

1962年的春日。

病情终于稳定的毛岸青,携妻子邵华拜访了身处北京的父亲,提出祭拜母亲的请求。随后得到父亲同意的夫妇俩一同南下,抵达湖南,又马不停蹄的来到位于板仓的母亲坟塚之前……

在妻子的提醒下,毛岸青并没有向母亲的墓碑下跪,只是与妻子一起,朝着墓碑鞠了3次躬。

至于为什么不下跪?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是在遵从一个共产党员的遗志。

在被捕之后,军阀使者曾提出条件,称只要杨开慧提供毛主席行踪,并公开宣布与毛主席断绝关系,她就能获的释放。只不过,没等对方把话说完,杨开慧就用她义正词严的话语,宣告了这次“谈判”的失败。

就这样,在这名伟大的女性放弃偷生,英勇就义,而在就义之前,她也留下了她一生中最后两句话作为遗言。

一曰:“我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二曰:“我死后不作俗人之举。”

对毛岸青来说,自己的母亲和父亲一样,都是伟大的革命者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严于律己、不搞特殊,从来都不喜欢什么形式主义。如今,有着母亲的“有言在先”,所以,在这里跪拜行礼又怎么会是“合适”的“礼节”呢?

这次祭拜结束后,毛岸青与邵华随后又多次带着自己的孩子毛新宇前来祭拜,向他讲述过去的革命故事,而毛新宇也时常无意中撞见自己的父亲在思念亲人时黯然垂泪。

最后,在毛岸青的弥留之际,他曾向自己的妻子儿子留下遗言,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和母亲埋在一起。而最终,毛新宇也遵照父亲遗嘱,前后将毛岸青与母亲邵华两人,安葬在杨开慧女士的墓旁……

他们终于能够团聚一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匪军   苏联   妻子   母亲   军阀   湖南   兄长   前妻   回乡   用意   上海   病情   亲人   父亲   兄弟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