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晚年在日记中痛骂:失去江山恨不得别人,罪魁祸首是此二人

国人都知道,蒋介石是一个酷爱写日记的人,其一生有57年都在写日记,留下来的文字更是多达1000多万,蒋介石在日记中经常会反省自己犯下的错误,年轻时蒋介石爱好出入风月场所“奖励”自己,虽然获得了精神和肉体的短暂满足,但事后总觉得心里有点难受,所以就在日记中“检讨”一下,用以警示自己。

正在写日记的蒋介石

除了日常生活的琐事以外,对于丢掉大陆这件事,蒋介石也做过“深刻”的反省,败逃后的第一年,蒋介石就在日记中列出了失败的各种原因,还曾赌气的说道:“最优秀的人才都去了中共,留在我这边的都是蠢蛋”。

后来经过仔细的“总结”,蒋介石最终在日记中将罪责归咎于两个人,并坦言:“失去江山恨不得别人,罪魁祸首就是此二人”。

那么,蒋介石口中的两个人究竟是谁?他们又到底做了哪些事,会让蒋介石如此气急败坏的痛骂呢?

蒋介石演讲

蒋介石所说的第一个人,就是李宗仁,众所周知,国民党内派系林立,除了蒋介石以外,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山西军、张作霖的东北军以及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都是当时能与蒋介石分庭抗礼的存在,而这其中,李宗仁的桂系最让蒋介石忌惮。

1948年年底,我军在解放战场上连战连捷,蒋介石败局已定,此时国民党内部也如同一盘散沙,以白崇禧、程潜、张轸等为首的众多国民党高官,开始将责任归咎于蒋介石身上,并通电要求蒋介石尽快下野,由李宗仁暂行总统之职。

李宗仁

事情走到这一步,蒋介石也不得不“惟国民的公意是从”,在下一年的元旦到来之际,蒋介石终于放下手中权力,退居奉化,其总统职务尽数交与李宗仁。

但是,蒋介石并不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放弃总统职位实属无奈,因此早在宣布下野之前,蒋介石就已经开始布局,其手段包括紧急转移国库中的外汇与黄金,不让李宗仁沾染一分钱,对各绥靖公署领导人进行新的任命等,蒋介石甚至还让毛人凤指示沈醉秘密除掉李宗仁。

蒋介石宣布下野

等李宗仁真正接替蒋介石走上总统宝座后才发现,所谓的“总统”已成虚职,退居奉化的蒋介石仍在幕后操控着党政军大权,此后我军解放了南京,蒋介石躲进一方小岛避祸,尽管蒋介石一再邀请李宗仁同去,但深知蒋介石诡计的李宗仁最终还是举家飞去了美国。

有过这一段不愉快的经历,蒋介石对李宗仁自然是深恶痛绝,在蒋介石看来,如果不是当初李宗仁在背后掣肘,相互猜忌,并将自己赶下台,国民党军或许也不至于会败的如此凄惨,毕竟蒋介石向来对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深信不疑。

实际上,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一朝一夕才形成的,李宗仁和蒋介石之所以会针锋相对,其实也是大有原由,李宗仁和蒋介石相识于1926年春,当时李宗仁正任职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而蒋介石则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初次见面,李宗仁就从蒋介石的言谈举止中看出了蒋介石的为人做派,后来回去与白崇禧谈及蒋介石时,李宗仁还感慨“像蒋先生这样的人恐怕共患难不易”,不过蒋介石表现的却非常热情,不仅在北伐时无条件拨给了李宗仁1000支枪和20万军费,还在妻子陈洁如的见证下,与李宗仁结为异姓兄弟。

蒋介石与李宗仁

这是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难得的一段“蜜月期”,但是,蒋介石接近李宗仁是有目的的,当时蒋介石羽翼未丰,尚需得到李宗仁的支持。

然而,随着蒋介石逐渐坐大,手握重兵的李宗仁逐渐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此后以“反蒋”为旗帜的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与李宗仁这对异姓兄弟也走向了对立面,从这时起,蒋介石与李宗仁便开始了长达数十载的暗中角力。

在抗战时期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与李宗仁虽然也曾摒弃前嫌二次合作,但两人的暗中较量却充斥着合作的每一天,李宗仁取得台儿庄大捷,拿下随枣、枣宜会战,虽然功勋卓著,却让蒋介石越发忌惮,对桂系的掣肘也更甚。

李宗仁与白崇禧

而在李宗仁带头“逼宫”,迫使蒋介石下野后,蒋介石对李宗仁的容忍程度也达到了极限,期间蒋介石数次痛斥李宗仁,还将这种情绪带到了日记中,等到李宗仁旅居美国16年再次回到祖国大陆后,蒋介石更是忍不住在日记中写道:

德邻专以民主自由名词,为其讨好、投降中共之准备,是亦其毁灭政府基础唯一之方针。此乃必然之事,而余愚拙,未先计及耳!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蒋介石对李宗仁恨之入骨,晚年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才会将罪责尽数转移到李宗仁身上。

而第二个让蒋介石如此痛恨的,则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和李宗仁不同的是,蒋介石对马歇尔的厌恶贯穿了整个战争年代,尽管当时蒋介石从美国政府手中获取的利益颇多,经济、军事上都有赖于美国的支持,但蒋介石与马歇尔所秉持的理念却截然相反。

在抗战时期,马歇尔承诺可以应蒋介石所求,给予国民党军大批援助,但作为交换条件,蒋介石也应承担美军在华的生活开支,同时租借法案的支配权也需无条件交给美国人,以促使美国在华利益最大化,国家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这让蒋介石很不满。

马歇尔

而真正让蒋介石对马歇尔恨之入骨的,其实在抗战结束以后,1945年全国抗战结束后,马歇尔作为美国的“钦差大臣”来到中国,目的就是要调停蒋介石与我党之间的矛盾,并试图按杜鲁门的意愿在我国建设一个多党制的民主政府。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马歇尔在短短两个月内八上庐山,争取让蒋介石停止战争,甚至不惜以停止援助为手段,在马歇尔的调停下,我党与蒋介石最终达成了短暂的停战协议,然而,蒋介石是不愿停战的,尽管停战协定已签,但蒋介石还是在1946年6月挑起了战争。

蒋介石主动挑起战争,这也就意味着马歇尔的调停失败,一怒之下马歇尔返回了美国,蒋介石此举算是完全悖了马歇尔的面子,此后国民党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已经升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开始建议美国停止对蒋介石的援助,如此一来,蒋介石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

晚年的蒋介石回忆起此事,仍感心中愤愤不平,在蒋介石看来,如果不是当初听信马歇尔的话,与我党进行谈判,导致国民党军错失了武力战胜对方的大好良机,他也不至沦落至此,为此,蒋介石不止一次的在日记中痛斥马歇尔“昏昧无知”、“诚小人之尤者”,甚至还将马歇尔写成“马下儿”,足见蒋介石内心的怨气。

当然,除了李宗仁和马歇尔以外,蒋介石在日记中也列出了杜聿明、孙立人、薛岳等众多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所犯的错误,还对自己进行了“检讨”,不过对于丢失大陆这件事,蒋介石的自我评价就只是“一生大病轻浮躁急。。。。。不研究、不学习、不注重客观”等无关紧要的词汇。

或许对于蒋介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明明占据兵力、武器上优势,怎么到最后还是一败涂地?这其实皆因蒋介石从未真正正视过底层百姓的利益,他始终站在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天然与民心相悖,这样的人焉能不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国民革命军   抗战时期   蒋介石   目的   日记   江山   马歇尔   我党   罪魁祸首   美国   晚年   国民党   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