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期及俄罗斯联邦初期文艺文化政策的历史沿革

就发生学角度而言,普京时期的文艺和文化政策是在反驳联共(布)政党文艺和文化政策以及反思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时期国家文化方针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苏联时期特别是斯大林时代形成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和自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和“民主化”原则开始的全盘西方的文化自由主义政策是普京时期文艺和文化政策孕育生成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坍塌、主流文化失落、社会道德日下、民族精神涣散和文化事业疲敝是普京时期制定文艺和文化政策面对的基本前提。

虽然,俄罗斯文化的发展进程在苏联“国家结构的解体和政治制度的跌落中也没有中断”,但苏联解体的历史剧变也的确造成了原有国家文化生活的中央集权式管理制度的彻底崩溃,俄罗斯文艺和文化伴随社会转型而发生重要转向,文艺文化政策的意识形态、主要形态、运行机制、内外需求等决策要素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其中,政治体制转变造成的当代俄罗斯文艺文化政策的历史性断裂和深蕴于民族精神内部的文脉传统的延续性,以其对俄罗斯国家复兴和文化转型的意义影响都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所在。

本章我们将从文艺和文化沿革发展的历史维度梳理苏联建立政权初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和叶利钦时期文艺和文化政策的各自特点,描画普京执政前国家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流变轨迹,陈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化丧失了本位造成的传统文化困顿和民族精神危机,为进一步研究普京时期文艺和文化政策的核心理念、主要形态、运行体制和效应影响等提供话语背景。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文艺与文化政策评述

苏维埃文化——意识形态一元主导下的全新文化类型诞生形成于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硝烟炮火中的苏维埃文化体制及其政策具有相当强烈的革命色彩,它既要继续保持布尔什维克党内战时团结凝聚组织的鼓动作用,同时也要开展向广大群众宣传教育革命信仰、铲除旧有沙皇专制文化体制的工作。俄共(布)将宣传文化工作始终作为自身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和重点,最早体现苏俄文化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法令、文告就是在十月革命第三天,即1917年11月9日由列宁批准的《出版法令》和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于11月13日就国民教育发布的告公民书。可见,在诞生之初维埃政府就将新闻宣传和教育工作作为文化政策的重点,同时也注定了苏维埃文化所具有的布尔什维克政党文化严密组织性、高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等特点。

苏维埃文化——意识形态一元主导下的全新文化类型诞生形成于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硝烟炮火中的苏维埃文化体制及其政策具有相当强烈的革命色彩,它既要继续保持布尔什维克党内战时团结凝聚组织的鼓动作用,同时也要开展向广大群众宣传教育革命信仰、铲除旧有沙皇专制文化体制的工作。

俄共(布)将宣传文化工作始终作为自身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和重点,最早体现苏俄文化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法令、文告就是在十月革命第三天,即1917年11月9日由列宁批准的《出版法令》和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于11月13日就国民教育发布的告公民书。可见,在诞生之初苏维埃政府就将新闻宣传和教育工作作为文化政策的重点,同时也注定了苏维埃文化所具有的布尔什维克政党文化严密组织性、高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等特点。

一是进行了扫除文盲的国家文化教育活动。

二是新的国民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三是大力开展无神论意识形态教育宣传,消弭俄罗斯东正教的社会作用。

四是针对旧有文化遗产进行了有选择性的保护和利用。

苏维埃政权初期文艺和文化政策的主要成就与不足

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尽管苏维埃官方对文化进行干预和控制,但苏维埃文化依然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状态。这里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化的余波冲动;另一个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在新经济政策初期,俄共(布)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从苏俄文化事业的实际出发,运用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正确地对待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文化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需的文明水平。纵观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文艺和文化政策,总体而言直到20年代末为止都是积极并值得肯定的。

一方面,苏维埃政权初期掀起的“文化革命”及其一系列举措对发展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文化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不同文化流派和不同艺术风格的阵地,不同文化思想、各种艺术形式共存和交融,呈现出一种多元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苏维埃政权从建立之日起就把文化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苏维埃政权的文化政策和对文化的领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文化的专制,也开启了70年来苏联文化专制主义的历程,苏维埃文化从此被强行纳入了单一的模式和发展轨道,为斯大林时期的极“左”文艺和文化政策埋下伏笔。

斯大林至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文艺文化政策概述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斯大林在经过了多次残酷的政治斗争后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政敌一一击溃,取得了并牢固确立了自己在布尔什维克党内的领袖地位,直至50年代初都是斯大林执政的鼎盛时期,被称为苏维埃社会的斯大林时代。斯大林时代苏维埃文化进入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斯大林时代的文艺文化政策和制度是为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采取高压控制手段,领导人不是根据文化自身的规律进行文化建设,而是依僵化的理论、教条、个人意志,运用诸如“大批判”、“大清洗”等破坏性运动手段,甚至通过消灭肉体来树立对领袖的顶礼膜拜,文化呈现为一种专制主义的政治斗争文化。

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政策的一花独放及其影响

斯大林1928年发动所谓反“右倾”运动,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又实行了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大转变”,以不同的形式和面貌,恢复了军事共产主义时期的非常措施,重启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一是在经济上,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确立了以超高速工业化、强制集体化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二是在政治上,实行形式上的人民民主、实质上的个人崇拜、领袖个人权力至上的专制统治;把党内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泛化并扩大为阶级矛盾和斗争,实行无休止的残酷斗争和镇压。在文化上,提出“资产阶级文化全面腐朽”论,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载体,消灭这种意识形态及其残余,就必须彻底抛弃资产阶级文化。

同时,以大批判、大斗争和大整肃的手段,肃清包括中间思想形态在内的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以隔离、封闭的方式,在“纯社会主义”的封闭环境中培育无产阶级意识;以垄断的方法,通过哲学粗暴干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方式,控制意识形态。这样一来,就在学术文化上导向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造成思想理论上的僵化、凝固和教条主义,带来了学术文化和艺术的萎靡不振。总之,斯大林时代,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无冲突论”和“粉饰现实”之风盛行,高度极端化和统一化的文化体制、文化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的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使苏联文化陷入重重危机之中,也使赫鲁晓夫时期的文化改革也呼之欲出

赫鲁晓夫时期文化政策极端化后的解冻与封冻

在苏联历史上,以斯大林逝世后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释放无辜和批判个人崇拜为开端,到1964年10月以赫鲁晓夫被迫辞职和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而告终结的这个时期,被称为“解冻”时期。“解冻”一词来自爱伦堡小说《解冻》的名称,比喻个人崇拜的漫长冬日已经过去,坚冰消融后思想解放的到来。1956年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抛出“秘密报告”点名批评斯大林并且号召全党清除斯大林个人迷信造成的严重后果。

此后,在全党和全国展开针对斯大林时期的问题和隐患的一场重大变革运动,在文化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调整文化政策,改革领导机构,给遭受迫害的艺术知识分子平反等,苏联文化艺术界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因此被称为文化“解冻”。

赫鲁晓夫时期以“解冻”为特征的文艺和文化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解除斯大林时期的文艺和文化禁令,为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蒙受冤屈的文化界知识分子平反。

二是解禁了大批被禁的文学、绘画和电影作品。

三是相对放松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修改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打破了对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的藩篱和桎梏,使艺术知识分子的精神获得了相对的解放和自由。四是扩大了对外特别是对欧美国家的文艺和文化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苏联   布尔什维克   赫鲁晓夫   苏维埃   俄罗斯联邦   斯大林   文艺   时期   政策   文化   历史沿革   意识形态   初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