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去世后,传位诏书丢失,孝和皇后坚持传位给道光,不传亲儿子

自古以来,太子一向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到了清朝,雍正帝吸取“九子夺嫡”的教训,不再立嫡长子为太子,而制定“立贤不立长”的秘密立储制度。

也就是说,皇帝通过观察,暗中选择贤能的儿子作为立储对象,并写成密诏两份,一份置于乾清宫正殿“正大光明”牌匾之后,一份随身携带。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底,61岁的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突发疾病驾崩,生前未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

蹊跷的是,两份密诏都不翼而飞。随后,孝和皇后竟不顾两个亲生儿子,亲下懿旨,力促继子道光继位。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1拨云见日,揭开嘉庆遗诏谜团

对于当年遗诏失踪一说,有人认为没有这回事,道光就是根据嘉庆帝的遗诏顺理成章登上皇位的。

他们引用《清史稿本纪》里的一段话加以证明,“……已卯,上不豫,乡夕大渐。宣诏立皇次子智亲王为皇太子”“公启鐍匣,宣示嘉庆四年御书,立上为皇太子”。

但是,我们常说,无风不起浪,如果没有一点疑问,就不会有遗诏消失一说,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对这段历史进行反复考证。

况且,就是在这本《清史稿本纪》里,还记载着孝和皇后所下的懿旨,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但恐仓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

说明当时嘉庆帝确实是“未及明谕”。并且,若有密诏,道光可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孝和皇后根本不必另下懿旨力挺他即位。

那么,嘉庆帝到底有没有立遗诏呢?如果立了的话,遗诏怎么会消失了呢?这就要走近这段历史一探究竟。

嘉庆帝一共有五个儿子,除大儿子早夭外,还有次子绵宁(即道光帝,后改为旻宁)、三子绵恺、四子绵忻及五子绵愉。

绵宁(后面用道光代替)是元皇后孝淑睿喜塔腊氏所生,绵恺和绵忻是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亲儿子,绵愉则是另一名妃子所生的庶子。

道光出生的时候,皇帝还是爷爷乾隆。道光从小聪明伶俐,不仅书读得好,箭术也不错,深得乾隆帝的喜爱。

据史书记载,他六岁的时候随乾隆帝外出狩猎,竟一箭射中一只小鹿。乾隆十分高兴,夸奖道光颇有他儿时的气概。

因此,在乾隆的心中,这个皇孙以后大概率会继承皇位的。这从之后乾隆帝以皇太孙的规格为道光主持婚礼可以看得出来。

嘉庆帝当然也十分喜欢这个文武双全的嫡长子。加之,嘉庆即位时,次子道光已13岁,三子才出生,如果要立继承人的话,道光是唯一的选择。

因此,对于史书中记载,嘉庆四年曾写下立皇次子为储的密诏,完全是有可能的。

《清宣宗实录》中也有记载,仁宗病情渐重,召内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公开开箱宣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立皇太子……”

后来,道光又在嘉庆十八年平定天主教林清起义中立下大功,这使得嘉庆帝对道光更加器重

按理讲,嘉庆这么中意道光,立他为皇储应该不会有什么意外。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嘉庆晚年有想改立四子绵忻为皇储的意愿。

他们发现一则历史记载:朝鲜使臣朴绮寿出使中国后,把自己对嘉庆和几个皇子的印象向朝鲜皇帝作了汇报。

朴绮寿认为,道光的面相不怎么样,有些平庸,还有些凉薄。四子绵忻虽然尚是少年,但是长相俊朗,还聪慧通透,有帝王之相。两相比较,绵析反而有可能继承皇位。

实际上,嘉庆帝晚年对绵忻确实比较偏爱。三皇子绵恺出生后,过了10年,嘉庆才喜得四子绵忻,而且还是嫡子,自然会给予更多的爱。

面对大臣的祝贺,他直言,四阿哥是他登基后生的儿子,又是中宫所出,理所当然值得庆祝。

而绵忻长得十分俊秀,脑子也特别好使,嘉庆越来越喜欢这个四皇子。

在嘉庆24年时,嘉庆册封绵忻为瑞亲王,比他大10岁的亲哥哥绵恺只被封为惇郡王。由此可见,嘉庆对绵忻是多么偏爱。

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动了改立皇储的心思。他暂时撤回两份传位密诏,想再作进一步的考量。

万万没想到,身体一直很健康的他,去打个猎也能把命弄丢了。这也直接造成了传位密诏消失不见、新皇登基名不正言不顺的糟糕状况。

02审时度势,皇后力主继子即位

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突发疾病,没来得及亲口交待皇位继承人就过世了。

国不能一日无君,此刻对于随行大臣而言,首要之事当然是要找出传位密诏,确定继位人选后,继而办理国丧事宜。

于是,他们一边派人向留在京城的孝和皇后报丧,并按规定取出“正大光明”牌匾后的密诏,一边寻找皇帝随身携带的那份密诏。

可大臣们找遍嘉庆身边的所有箱笼,也没有找到那个装着密诏的金盒子,并且,“正大光明”牌匾后的那一份也没有找到

随行肱股重臣傻了眼,他们一边向外封锁了皇帝驾崩的消息,一边商量该如何处理这等国事。

其实,虽然嘉庆没有说出心中认定的皇位继承人,但精明的大臣们早就从细枝末节中料定道光是合适的人选。但没有明确的诏书,一切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这时,皇室宗亲兼内务府大臣禧恩站了出来,他表明了自己拥立道光为帝的立场。随行人员中以大学士富察·托津和军机大臣戴均元为首的王公大臣纷纷表示赞同。

没想到,就在他们表明立场后,留在京城的孝和皇后下了一道懿旨,也力挺道光继承皇位。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有了皇后的这道懿旨,道光继位的事才真正落到实处。随后,道光向外公布了嘉庆皇帝驾崩的讯息,并宣布了皇位继承人。

嘉庆驾崩时,道光38岁,绵恺25岁,绵忻15岁,绵愉只有6岁。按理讲,除了绵愉年纪太小外,其他三个嫡子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而当下的孝和皇后主理中宫近二十年之久,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并封王,在那种情况下,若稍有私心,都应想到把亲儿子推上皇位

但孝和皇后清醒地意识到,只有道光才是最佳人选,所以及时发出那道懿旨,避免了无谓的纷争。

母凭子贵,谁不希望自己的亲儿子登上皇位呢?孝和皇后这么做自有她的道理。

首先,孝和与道光之间母子关系很好。道光的母亲去世后,乾隆就做主让孝和做了嘉庆的皇后,嘉庆便把儿子道光托付给孝和照顾。

贤淑仁厚的孝和皇后不负嘉庆信任,把道光当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使道光充分感受到了母爱,因此也视对方为亲娘一般。

其次孝和作为皇后,早就看出嘉庆帝早年欲立道光为帝的意思

虽然嘉庆没有对外说出皇储是谁,但是肯定会对属意的儿子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使其日后能够有能力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聪明的孝和皇后哪有看不出来的道理?

她能看出来,其他大臣们一定也能看出来,大家心中肯定都有了答案,并站好了队。她做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她的两个亲儿子中,绵恺性格嚣张,做事大大咧咧,根本没有做好皇帝的能力。

绵忻虽然聪颖,也被嘉庆喜欢,但相比道光而言,年纪偏小,道行不深,在朝中也没有什么势力,根本没法安稳坐上皇位。即使嘉庆有意立他为皇储,但没有密诏为凭,强行硬推上位,定会引起腥风血雨

因此,孝和皇后的这道懿旨既避免了可怕的朝庭动荡,也为她和两个儿子的未来谋得平安和稳定,绝对是聪明之举。

03知恩图报,道光敬重孝和一生

对于孝和皇后举贤不惟亲、深明大义的做法,道光帝从心底里敬重她。道光登基后,立即尊她为孝和皇太后,每天给她请安,并先后五次给孝和太后加徽号(即,每逢盛典时,给太后加上赞美的尊号)。

绵恺和绵忻也因母亲的善举得到了很深的福报。道光继位后,对两个弟弟都做了极好的安排。

道光封绵恺为惇亲王,并且“命惇亲王绵恺,管雍和宫事,仍借用中正殿印信。”

此后,行事不稳重的绵恺多次犯错,道光看在孝和皇后的面子上,也只是罚去俸禄,最严重的一次把他降为惇郡王。

绵恺44岁去世后,道光又恢复其亲王爵位,还把第五子过继给绵恺,以延续这一脉的传承。(绵恺唯一的儿子夭折了)

同样,道光对四弟绵忻也作了稳妥的安排。“瑞亲王绵忻,管武英殿、御书处、繙书房事”。

绵忻与哥哥绵恺不同,他为人十分谦恭有礼,行事谨慎,安分守己,使得道光对这个有争储嫌疑的弟弟也倍加信任和满意。可惜绵忻只活到25岁就早早离世了。

孝和皇后的两个儿子都去得早,她饱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幸好道光帝对她极为孝顺和尊重,使得她的晚年没有那么凄凉。

孝和在道光二十九年时病危,时年74岁。这岁数在平均寿命只有40多岁的年代,算是高寿了。可道光帝依然很难过,一直在母亲身边,细心伺候。

不久,孝和皇后便归天了。仅比孝和小6岁的道光帝以孝子身份,紧扣流程,并“供奠行礼,哭必尽哀”,履行典仪礼制。

要知道,道光帝当时也已经68岁,为国事辛勤操劳多年的他本就身体衰弱,哪里经得住这许多天的哀伤和劳碌?

母亲的葬礼还未结束,道光便病倒了,并就此没再起来。不到一个月,道光在圆明园驾崩。

在新皇旧帝交替的关键时刻,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顾全大局,力挺继子即位,避免了皇室权力争斗风波,堪称智慧和大义同在,值得后人尊重和敬仰。

参考文献:

《清史稿本纪》

《清仁宗实录》

《古今储贰金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嘉庆   道光   皇后   乾隆   密诏   继子   懿旨   皇储   遗诏   诏书   皇位   次子   亲王   大臣   皇帝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