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用活人殉葬,那他们能在墓中活多久?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2012年,有一个斯里兰卡的小伙子尝试挑战极限。

他挑战的项目是“活埋自己”,最终,这个小伙子在将自己活埋在地下六个半小时之后就断了气,不治身亡了。

提起“活埋”,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中国古代的殉葬风俗。

一些达官贵人会在临近死亡之前将一些家丁、下属,又或是自己的妻妾一同带入陵墓中。

尤其是古代的皇帝,最喜欢修建陵墓。

陵墓的规模彰显了自己的地位,皇帝死后也需要有庞大的陵墓来承载自己的王者之躯。

有些皇帝的陵墓中还要有“陪同”的士兵、妻妾和金银财宝。

这些人没有权利反抗,最终只能认命。

陪着死去的帝王一同被关进陵墓。

殉葬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活人殉葬,还有死人殉葬,甚至还有“假人”殉葬。

总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殉葬风俗延续了上千年。

虽然在一些朝代有过中断,但不妨碍殉葬风俗在世间流传。

那么,这些被关入陵墓的陪葬之人,在陵墓里还能够活多久?是否有机会逃出陵墓呢?

杀人殉葬——殉葬风俗的开端

殉葬制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已经存在了上千年。

早在商周时期,殉葬制度就已经露出了雏形。

千年前的商周时期是奴隶制度,奴隶是奴隶主的个人财产,所以奴隶主死后,有权利决定奴隶的死活。

人命在古代的某些阶段,确实不是很珍贵。

在那个时期,奴隶主的命和奴隶的命不能够相提并论。

人们都以权利彰显地位,而权利又能够为自己征得更多的佣人奴隶。所以大部分的奴隶都掌握在当时的贵族手里。

奴隶在他们手里,只是工具。

那个时候没有科学,更没有太多的人文礼仪,所以人们都十分迷信。

尤其是达官贵族,他们坚信人死后会去往另一个世界。

而陵墓中的陪葬则是他们唯一能带走的东西,所以他们尽量修建更大的陵墓,用来带走自己生前所拥有的一切。

在安阳发掘的陵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数量庞大的殉葬奴隶。

有的陵墓有十几个奴隶陪葬,而有的竟然有数百个奴隶陪葬。

这些奴隶整齐的躺在陵墓之中,很显然是被杀死后摆放进去的。

细看每个奴隶都有分工:有的是力工,有的是园丁。

总之,奴隶主生前所拥有的一切奴隶,在奴隶主死后,都要陪同奴隶主一同“死去”。

殉葬的方式有很多种,很显然,杀殉是最早的殉葬方式

没有人愿意陪着一个死去的埋入土中,即使是奴隶也想要挣扎反抗。

但是从发掘现场来看,殉葬坑并没有奴隶挣扎痕迹,也没有奴隶逃跑。

可想而知,在奴隶被放入殉葬坑之前,这些奴隶就已经失去了生命。

最大的“假人”殉葬陵墓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人命殉葬的方式开始受到众人的摒弃。

一方面,过去的达官贵族,都有很多的子嗣。

如果长辈死去,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带入陵墓,那后人的生活就不会好过了。

其次,奴隶制度也有所改变

以前的奴隶制度是绝对性的,奴隶主能够决定奴隶的生死。

随着时代的进步,奴隶演变成了佣人,虽说都是下属,但是佣人只不过是为贵族工作的人,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

中国最大的假人殉葬陵墓是秦始皇陵,而这些殉葬假人就是兵马俑。

很多人说,兵马俑是用活人制作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而且在坍塌的兵马俑中,也并没有发现人类的骨骼。

所以兵马俑只不过是用以殉葬的泥人。

秦始皇为什么不用活人殉葬呢?

其实秦始皇陵墓中也有人殉坑,但是很少。

秦始皇自然有实力全部用活人殉葬,甚至用千人殉葬、万人殉葬都可以。但是秦始皇并没有这么做。

对于此事,现代历史学家各有各的理解。

有的专家认为,秦始皇这么做是为了彰显“仁政”。

还有的历史学家认为,秦朝时期人丁稀少,尤其是士兵更少,要抵御外敌,还要镇压地方反抗势力,所以没有用大量的士兵作为殉葬。

总之,从秦朝开始,假人殉葬的方式开始流行了起来

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这般“明智”。

后世有一些皇帝的陵墓中依旧能够发现大量“活人祭品”的影子,但是已经很少了。

只是这种殉葬方式并没有消失,尤其是在元朝的时候再一次兴起。

最残忍的殉葬方式——活人殉葬

元朝的统治者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性格刚烈,有自己独特的治世理念。

所以自然会与中原统治者的思想方式有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礼仪风俗也有差异。

为什么早已被贵族废弃的殉葬制度又再次兴起?可能这就是原因。

元朝时期,统治者推崇“武力”治国。

所以有征服者,就有被征服者。胜者有权利决定这些失败者的死活,而那些“侥幸存活”的人,自然沦为了奴隶。

这样活下来的奴隶是卑贱的,甚至都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死活。

而元朝时期的祭祀方式更为残忍。

这些贵族甚至都不愿意将这些陪葬的奴隶杀死再带入陵墓,而是直接活着将他们推进陵墓之中,任其自生自灭。

其实这样的方式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也有情可原。

一方面,中原人大多信仰佛教,自古被儒学思想影响,很注重人性。

而蒙古族在当时信仰长生天,更看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对于人性并不是很在乎。

其次,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他们能够成为中原的统治者,自然是因为他们骁勇善战的本领和刚烈的性格。

他们是胜利者,胜利者可以决定失败者的死活。

所以他们死后,奴隶自然也没权利存活。

殉葬风俗的延续

很多人说,殉葬风俗的再次兴起,是因为元朝统治者的文化渗透,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如此。

就像是明朝。作为中原统治者,推翻了当时“异族”的统治,将中原的土地再次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本该都要回归正常。

但是殉葬风俗却没有被明朝的统治者摒弃,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承载明朝历史的《明实录》中记载。朱元璋死后,他的三十八位嫔妃都为其殉葬了。

说是“为情殉葬”,可哪有人愿意自己走入冰冷的陵墓,结束自己的生命?

随后,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同样在死后带走了自己的16个嫔妃。

明仁宗、明宣宗依旧延续着“带走嫔妃”的殉葬风俗。

因为是先帝的嫔妃,没人敢对她们下杀手。

所以大多数殉葬的嫔妃,走入陵墓时都是活着的。

同样是千古帝王,李世民当政时期却极度讨厌殉葬风俗。

有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李世民的外邦女婿自愿要留在李世民的身边,为李世民料理后事,并且愿意随李世民一同死去。

李世民很讨厌这样的风俗,随即就把这个女婿和女儿撵出了皇宫。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在唐朝和宋朝的时候,陵墓中很少有用人殉葬的,而在其他朝代,用人殉葬的陵墓有很多。

可见,唐宋时期,当政者十分重视人性的教育,也十分尊重生命。

同样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清朝却有不同的做法。

据《清史》记载,康熙十四年,康熙帝下令,全面禁止殉葬体制。

并且对身边的八旗贵族设下规定,明令禁止殉葬风俗,即使是贵族也不允许用人去殉葬。

自此,延续千年的殉葬风俗到此结束。

令人想不到的是,结束中原殉葬陋习的,竟然是少数民族统治者。

陪葬之人到底能活多久?

从元朝开始到明朝初期,殉葬的方式变得愈加残忍,基本都是活人殉葬。

这个时候有人会觉得好奇:既然是活人殉葬,那么这个人能在陵墓中活多久?

因为在当时的朝代,能够用活人殉葬的,都是特别有身份的人,所以修建的陵墓都很大,并不会担心短时间内缺氧。

而判断这些殉葬之人能活多久,主要是根据他们断水的时间来判断。

“水是生命之源”。

人如果只喝水不吃东西,那么这个人大概能存活一个月以上。

但如果一个人不喝水,那么这个人很难活过一星期。

所以走入陵墓的这些陪葬之人,基本都是渴死的。

生死面前,人性都被抛之脑后。

有些陵墓被打开的时候,能够看见陪葬人有打斗的痕迹。

想想当时的情景,肯定是饥渴交加,让这些人失去了最后的人性,疯狂撕咬啃食,只为能多活几日。

所以,如果不出意外,这些陪葬的人最多也就能够活一周的时间。

陪葬的人有机会逃跑吗?

既然是活人陪葬,那么谁都想多争取一下活着的机会。

考虑自己是否有机会能够走出陵墓,让自己能够存活下去。

但很遗憾,走入陵墓的人,存活的概率近乎为零。

一方面,在那个时期,能够用得到活人殉葬的,都是达官贵族,甚至是皇室宗亲。

所以他们修建的陵墓都十分庞大且精密。

修建这陵墓要考虑千年不塌不朽,怎么可能凭借几个人的双手就打开呢?

其次,这些陵墓中都设有很多的机关,防止盗墓贼闯进来。

所以即使这些人有机会闯到陵墓的外层,也会被这些设计好的机关杀死。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带着工具进入陵墓,更没机会从陵墓中逃生。

修建陵墓是一个大工程,要通过多层筛查,以确定这个陵墓是否达到标准。

为防止陵墓腐朽坍塌和盗墓贼侵扰,陵墓都会设计很多分层,像城墙一般一层包围一层。

所以别说里面人出来,就算是外边人拿着图纸都不一定进得去

所以人一旦走入陵墓,想从里面逃出来的概率近乎为零。

结语

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传承了很多值得传承的礼仪,也摒弃了很多不好的风俗。

像是殉葬风俗,正是最该被摒弃的陋习。

从奴隶祭祀到假人祭祀,随后又演变出活人祭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之中,祭祀风俗也占据了它的一席之地,虽是陋习,但也存在了千年之久。

只可怜那些用以祭祀的活人,他们的生命被肆意剥夺。

以权利压制人性,用武力的手段剥夺别人的生命。

最终却只为了彰显自己虚拟的地位,这样的风俗陋习还曾传承过千年,真是可悲可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活人   假人   奴隶主   元朝   陵墓   统治者   风俗   奴隶   贵族   皇帝   古代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