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有志青年之包拯清正廉明

咏 包 拯

张玉林

披肝沥胆解危悬,

铁面无私明镜天。

重地开封京兆尹,

黎民百姓可伸冤。

严格执法整作假,

勇敢弹劾力改偏。

三口铜铡惊叛逆,

风清气正众群欢。

清正廉明。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人。曾任知州、知府和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又担任过监察御史、兵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副宰相等重要职位。位高权重,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勤政爱民,死后被朝廷赠予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历史人物。包拯,是北宋真宗、仁宗时期的真实历史人物,素有包青天的美誉。包拯一向公正廉明,铁面无私,而且断案如神。他不畏强权,为民申冤做主,主持公道,因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勤奋读书。包拯的父亲包令仪,母亲张氏。包拯兄弟3人,长兄包莹、二兄包颖都早年夭折,他是家中的独子。包拯的父亲包令仪自幼刻苦攻读,后来考中进士,做过知县。在他看来,勤奋读书、考取功名、报效国家是儿子必然选择的人生道路。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少年包拯耳濡目染,自幼勤奋好学,得中进士。他熟读《诗》《书》《左传》《易》等儒家经典,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行为规范。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风,对他以后的为人为官有着重要的影响。

苍生为念。包拯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百姓。当他身处高位的时候,更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在他的一生中,他竭尽所能,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远大抱负。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盛产端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佳者片石千金。宋朝规定每年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端砚。历任知府借机加倍勒索,中饱私囊,搞得怨声载道。包拯到任后,下令只按进贡数量制作,一枚也不许多要。离任时,他将有人悄悄塞在他行李中的端砚投入江底。从此,“为官如清水,不持一砚归”传为佳话。

不畏权贵。包拯不畏权贵,最恨贪赃枉法。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当监察官只有5年半,不遗余力,弹劾贪官污吏60余人。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罪行的事迹,被后世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早期包公戏《陈州放粮》。他弹劾宋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弹劾宰相宋庠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他六弹“国丈”,硬生生把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

拒收寿礼。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不料皇帝第一个送来了寿礼,家人不收。皇宫派来的太监要来一张红纸,在上面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挥毫题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巧妙地辞去了皇礼。

端正家风。包拯晚年得一子,他死时,儿子才五岁。他留下的遗训是:“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要求把这个遗训刻在石上,砌在堂屋的东壁“以昭后世”。包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的清官形象,砥砺无数士人廉洁奉公,以民为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清正   寿礼   端砚   知州   遗训   家风   铁面无私   知府   后世   古今   勤奋   青年   廉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