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太子为何很难善终?盘点八位未登皇位却能寿终正寝的太子!

太子是天底下风险最高的职业之一,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据统计历史上曾出现过1500多位太子,除去最后成功登顶的400多位,仅有不到20位能够寿终正寝。

在古代,太子不仅是皇位的天然继承人,皇权稳定的象征,更是现任皇帝的竞争对手,太子是预备着接班的,所以必须要有权力、能力、甚至皇帝还要给他班底和树立威望,但这些又对皇权造成了巨大威胁,太子就又成了皇帝眼中的沙子,所以太子的“成帝率”很低。而太子一旦被废,又容易成为下一任皇帝眼中的“隐患”,必欲除之而后快,这些都使太子的风险成倍增加,很难能够寿终正寝。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八大未登皇位却能寿终正寝的太子,看一看谁最可惜?

一、朱标

懿文太子朱标可能是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太子了。朱元璋一称帝就立马立其为太子,毫不犹豫。并且几乎把所有的重臣都挂职东宫,比如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等等,唯恐太子权力不够大。而且朱元璋只要外出,必令太子监国。

朱标的贤明也是公认的,作为一开始就圈定的明帝国接班人,朱元璋在他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就下令一切政事先启太子处分,然后再奏与他知,而朱标也没辜负父亲的希望,既能跟武将上马杀敌,也能和文臣喝酒吟诗。他的兄弟很多都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各个都是骄兵悍将,但唯独对朱标却特别服气和尊重。

可惜这位很有一代贤君之相的太子早死,否则根本不会有靖难之役和明成祖朱棣了!

二、萧统

昭明太子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嫡长子,有史上“最完美”太子之称。

萧统是在萧衍开国的当年出生,当时年已37岁的萧衍,此前一直无子,所以他的出生又被梁人称为“三庆”之一。

史书记载,萧统举止大方,以仁德闻名,受朝野及百姓爱戴。有一年,南梁遭遇了天灾,很多难民流落到了京都。萧统亲自带人为这些难民煮粥送衣,很多平民都被其仁厚感动。还有一年池州大旱,萧统亲自押运赈灾物资前去池州赈灾。在他的监督下,池州百姓平稳的度过了灾年,为了感念萧统的善举,池州百姓为他建立了衣冠冢太子庙。

萧统是一个孝顺的人。他的母亲丁贵嫔生病期间,萧统衣不解带地早晚侍奉。母亲死后,萧统伤心地吃不下饭。直到父亲给他下旨:“圣人之制,不胜丧比于不孝,那得自毁如此。”在萧衍的多次督促下,守丧期间的萧统,也只是每天吃一顿饭,原本“腰带十围”的壮硕身材,到丁氏下葬完丧,“减削过半,士庶见者莫不下泣”。

萧统还爱好文学,《南史》记载,萧统“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通讽诵。”八岁就能给官员们讲述《孝经》,并能“尽通大义”。萧统一生著述颇多,所著文集二十卷,古今典诰《正序》十卷,五言诗集《英华集》二十卷,《文选》三十卷,其中《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萧统任太子期间,南梁“名才并集,文学之盛”,被认为是自晋、宋以来从未有过的文学盛世。

萧统很早就开始处理政务,十二岁时就能看懂狱官刑谳、决狱之法。梁武帝得知太子早慧,曾高兴地指示有司,决狱之事要多请示太子让他决断。十四岁加太子元服后,梁武帝便让他参理政务,萧统“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辩析”。

萧统当了30年太子,特别是后期,萧衍醉心于佛事,对皇位没有那么迷恋的情况下,萧统的权力极大。但他一直谨守本分,不越雷池一步,因而萧衍对他更加放心,授以全权之责。

中大通三年,萧统因病早逝,谥号昭明,史称“昭明太子”。其孙萧栋即位后,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他是历史上极少数既有谥号,又被追尊为皇帝的太子。

三、刘彊

刘彊,东汉王朝的开国太子,光武帝刘秀的嫡长子,母亲为废后郭圣通。

建武十七年,刘秀以皇后私德不足,有“吕霍之风”,废掉了郭圣通,取而代之的是刘秀的发妻阴丽华。

如此一来,刘彊的身份就从嫡子变成了庶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刘彊再占据太子之位,已经变得不合礼法。

所以,刘彊多次请辞太子,刘秀于心不忍,推脱两年后,才勉强同意,“十七年而郭后废,彊常戚戚不自安,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蕃国。光武不忍,迟回者数岁,乃许焉。” 刘彊成功让出太子之位后,被封为东海王。但由于刘秀颇为心疼他,九年之后才令刘彊就藩。至此,身居太子之位长达十九年的刘彊,最终让出了天下,成为了东汉王朝的一位藩王。而接替他太子之位的,便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刘庄,史称汉明帝。

刘彊虽然丢掉了太子之位,但是他不光没有受到迫害,还活得很“滋润”。这一是因为刘秀的愧疚补偿心理在作怪,史载刘秀破例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给郭氏家族大肆封侯和扩大封地,还经常莅临刘彊的舅舅郭况府上,以至洛阳人都城郭府为“金穴”。二是刘庄有感于刘彊的主动退让,选择善待于他。三是朝野上下对刘彊的同情使他获得了舆论支持。然而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刘彊避祸的根本还是他的为人以及自我约束。

史载,山阳王刘荆一心想取代亲哥哥刘庄。公元67年,他冒充郭况给刘彊写信,用极具煽情的语气,约刘彊一起造反。刘彊收到信,迅速将送信人和书信,一起送交汉明帝。

刘彊本人不贪恋权位,不慕荣华,他先主动退位,后又多次辞封。尤其是临终前,他给汉明帝上疏,坦诚自己的儿子刘政是个小人,希望皇帝能收回封地鲁郡。可见,刘彊的各种辞让,绝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本性使然。

也许是不堪重压,刘彊年仅33岁就病逝了。正如他所料,刘政袭爵东海王之后,多有不法之事,最后被人举报,皇帝下旨严办。

从刘政之后,历代东海王都继承了刘彊的好品行,东海王国一直延续到曹魏代汉,成为东汉王室延续时间最长的一脉。

四、爱新觉罗•胤礽

胤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清圣祖玄烨的次子,也是嫡长子,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

电视剧《雍正王朝》将胤礽描绘成了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皇子,与众兄弟相比,几乎是最无才无德的一位,然而真实的历史上,胤礽非但没有那么差,反而及其优秀。

康熙为了将胤礽培育成贤明君主,自他5岁起就亲自为他讲授四书五经,每日御门听政,胤礽也不负所望,6岁时往景山射猎,“射法熟娴,连发连中,且式样至精。”8岁时遇野兽扰驾,与伯父福全一同射杀猛兽;10岁通晓满汉蒙三语,“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13岁即能在文华殿为满汉大臣讲学,且毫不怯场。康熙称赞他“从来惟知读书,嬉戏之事一切不晓。”

史载,才华横溢的胤礽让博学大儒们都惭愧不已,因此在为太子择定老师的问题上群臣一再推辞,深怕博学的太子考倒了自己,比如理学大师汤斌,就几次三番以学问浅陋为由辞请太傅之职。最后弄到康熙不得不动用特权,改推举为直接指定。

胤礽不仅才学满腹,而且性情“谦冲温和”,按礼制,为太子授课必须要跪着,胤礽不忍年迈的师长下跪,遂许他们就座,并十分关心他们的建康状况。有一次,老病的耿介由于中暑倒在了无逸斋内,太子见状,亲扶起,令其回家养病,并嘱咐以后可坐下授书。

胤礽的治政能力也不弱,康熙每次出巡,要么将他带在身边,“望其谙习地方风俗,民间疾苦”,要么留他在朝监国。胤礽也从来没有让康熙失望过,大事小情都能处理的井井有条。康熙亲征噶尔丹之时,先后有十多个月不在京城,22岁的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代行郊祀礼,各部院奏章,听皇太子处理”。此时期也是康熙父子之间感情最深厚、最融洽的时期。史载,胤礽“事事精详指示……凡事皆诚恳敦切。”康熙也时常回信称“对尔不胜思念”、“为父思念尔时穿之”。

甚至连当时在清宫供职的法国神父白晋,在给路易十四的报告中也对胤礽大加称赞:“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在宫廷中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都相信有朝一日,他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中华帝国前所未有的伟大皇帝之一。”

然而,康熙在对待的太子的态度上,犯了一个大错。他虽然对胤礽的学业要求严格,但平日里的大小事,都顺着胤礽,甚至有些宠爱过度。这也导致后来的胤礽脾气变得骄纵暴力。

康熙废太子之意,源于十八阿哥的逝世,当时仅有8岁的十八阿哥不幸发起了高烧,最终不治身亡,这让康熙无比悲痛。然而,康熙最为看重的太子胤礽,不但对弟弟的逝世没有丝毫过问,而且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伤之意,这让康熙无比失望。

而所谓的太子“结党”,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太子的外叔公索额图在背后操作,胤礽本身不是一个懂得韬光养晦的人,再加上对手暗地里的陷害,最终酿成了胤礽以“结党营私”的罪名被废。

严格的讲,胤礽算不上“大逆不道”,更没有“筹划叛乱”等罪行。一位皇子能够辅佐康熙主政20多年,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有才之人。只可惜生在了帝王家,处在几个心机深沉的皇子中间,以他那样的性格,成为牺牲品也是必然。

五、李宪

李宪,原名李成器,唐睿宗李旦嫡长子,玄宗李隆基的长兄,母为肃明刘皇后。

史载,李成器少年时才气过人,成年后精通音乐,尤其对西域龟兹乐有独到的见解,曾做过杨贵妃的音乐教师,故唐人张祜有“梨花深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的诗句。而且李成器为人低调,待人诚恳,尤其是对待众兄弟“兄友弟恭”,得到朝野的一致称赞。

684年,李旦即位为帝,年仅6岁的李成器被立为太子。不久,武则天废唐建周,自称皇帝,李旦被降为皇嗣,李成器亦相应地失去了皇太子之位降为皇孙。

武则天退位后,中宗李显重新上台,专横跋扈的韦后企图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709年,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中宗,随后又被李隆基率“万骑”羽林军攻入宫中杀死,李旦重登帝位。

睿宗二次登极后,在确立继承人问题上犯了愁:按照宗法的嫡长制,应立长子李成器为太子,况且李成器在朝野间的风评甚好,也无过错,但讨平韦氏之乱却多亏了三子李隆基,故意久不定。

李成器看出了父亲的忧虑后,对睿宗说:“储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时,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睿宗听罢,仍犹豫不决。成器便“累日涕泣”,“言甚切至”。睿宗深为成器的让位之心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李隆基知道后,“又以成器嫡长,再抗表,固让”。就这样,兄弟两人再三谦让,由于成器言辞坚决,最终确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后来证明李成器的选择是正确的,李隆基亲政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启了开元盛世,而李成器也受到了礼遇,李隆基曾令人制造了一床大被和一个长枕,与成器同枕共眠;李成器在玄宗一朝先拜左卫大将军,又晋封宁王,最后还迁升为太尉,受尽重用。741年11月李成器病逝,享年六十三岁。玄宗听到成器病逝的消息后, “号叫失声,左右皆掩涕”。

六、孙登

孙登,吴大帝孙权的庶长子,也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大骂“虎女焉能嫁犬子”中的犬子,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孙权既没有求取关羽之女,孙登也不是关羽口中的“犬子”。

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从小就被徐夫人收养,当是徐夫人正受宠,所以在黄初二年,孙权受封吴王时,孙登就被任命为中郎将,封万户侯,孙登以有病为由推辞,孙权不许,并给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辅佐,于是江左“四友”被选入东官,孙登对待他们以“布衣之礼,……同舆而载,共帐而寐”,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护。

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孙登即被立为皇太子,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名臣谢景、范慎、刁玄等人都是太子的宾客,因此“东宫号为多士”。

孙登仁厚爱民,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他却“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有一次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身边飞过,马匹受惊,他被摔下马来,手下人找到一个拿着弹弓,有相同弹丸之人,“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乃见释。”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最后查出是身边的人盗走,孙登不忍心处罚,责备一通后,打发他回家,并告诫身边的人不许再提,“敕亲近勿言”。

孙登非常孝顺,因为生母早逝,他待徐夫人如亲母一般,后来徐夫人因妒忌被废,住在吴郡。当时步夫人最受宠,每有赏赐,孙登只是恭受而已,而徐夫人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孙登被立为太子时推辞说:“欲立太子,宜先立后。”孙权问:“卿母安在?”答曰:“在吴郡。”孙权沉默不语,虽然没有将徐氏立为后,但还是将她接了回来。

孙登被立为太子总共二十一年,期间他多次劝谏孙权,对时政多有匡弼;镇守武昌时,处理政务谨慎得体。可惜,他在三十三岁时就因病去世了,临终时上疏劝孙权宽刑轻赋,抚循百姓,并举荐陆逊、诸葛瑾、步骘等贤才,“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孙权深感悲恸,此后只要谈到孙登就流泪不止。

孙登也是历史上少数有谥号的太子,史称“宣太子”。

七、陈胤

陈胤,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后主之长子,母为姬妾孙氏。孙氏是陈叔宝少年时候的侍妾,因生产陈胤难产而死,嫡母沈婺华心生怜悯,收养了陈胤。因为陈叔宝“年长未有嗣”,陈宣帝就将陈胤当成嫡出看待,“以为嫡孙,诏为父后者赐爵一级”,陈叔宝继位后,陈胤即被立为皇太子。

史载,陈胤“性聪敏好学,执经肄业,终日不倦,博通大义,兼善属文。”他曾入太学讲《孝经》,讲毕又释奠于先圣先师,设金石之乐于太学,王公卿士及太学生没有不服气的。但是陈后主耽于酒色,醉心于享乐,对陈胤的道学气很不耐烦,又讨厌沈婺华的淡泊寡静,加上嫡母庶子间往来密切,因此更加反感。

后来,宠妃张丽华与孔贵嫔时常数说太子的不是,“日夜构成后及太子之短”,而沈皇后又无宠,因此在祯明二年,陈后主废掉陈胤的太子之位,立张丽华的大儿子陈深做皇太子。但仍封陈胤为吴兴王,加侍中、中卫将军,妥善安置。

陈朝灭亡后,陈胤随陈朝皇族其他成员一起入隋,隋末在长安去世。

八、朱慈烺

朱慈烺是崇祯帝朱由检的长子,母孝节烈皇后周氏,崇祯三年被册封为皇太子。

史载,朱慈烺“为人白皙而美,善应对,其足骭骨皆双,上甚爱之”,而且“举止端凝,音亦亮,有帝王之相。”

崇祯对朱慈烺的教育十分重视,不仅亲自挑选教育东宫的官员,对日常服侍的宦官也严格要求。有一次宫中有庆,朱慈烺放了几天假,崇祯就对阁臣叹息道:“东宫又荒疏四五日矣!”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朱慈烺学问日益精进,而且精通书法。

崇祯特别注意培养朱慈烺的政务能力,经常会问他对处理政务的意见,而朱慈烺的回答也总是令崇祯满意。

崇祯自缢于煤山之前,先杀尽嫔妃公主,后将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定王、永王托付给太监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三人,并谆谆告诫:“汝今日为太子,明日为平人。在乱离之中,匿形迹、藏姓名,见年老者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叔’,万一得报父母仇,无忘今日戒也!”不久王之心死,栗、王二人将朱慈烺卖给了李自成。

史载,朱慈烺见到李自成,昂然挺立,李自成命其下跪,他怒道:“吾岂为若屈耶?”李自成厉声诘责:“汝家何以失天下?”朱慈烺说:“我何知?百官当知之。”李自成不能让朱慈烺屈服,便叹息道:“汝父在者,吾能尊养之。”朱慈烺又说:“何不杀我?”李自成说:“汝无罪。”朱慈烺说:“若是,则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称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李自成命朱慈烺同坐饮食,朱慈烺不肯吃,李自成就把他送到刘宗敏营保护,其后又封为宋王。崇祯夫妇下葬时,朱慈烺日夜痛哭,不肯离开帝后梓宫。

后来,李自成率军东征吴三桂,朱慈烺兄弟随行。不久李自成兵败,朱慈烺在乱军中失踪。

根据一些可靠度存疑的传闻,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前曾派张若麒与吴三桂谈判,被迫交出朱慈烺等人,后来吴三桂请求多尔衮立朱慈烺为帝,多尔衮不许,吴三桂便将朱慈烺在晚上送至高起潜处,让其远遁,也有说法是偷偷送到皇姑寺出家。

顺治元年,清朝和南明都出现了自称朱慈烺者,是为南北太子案,因主审此案的刑部主事钱凤览以死上疏争北太子故,多谓北太子为真,后来南明弘光政权谥其为献愍太子,鲁王朱以海追谥为悼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孝经   崇祯   太子   池州   东海   东宫   寿终正寝   皇位   皇太子   长子   康熙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