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之谜-赵光义是篡位还是依“金匮之盟”继承皇位?

#历史开讲#

宋太宗赵光义是篡位做了宋朝的第二任皇帝,还是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继承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呢?所谓的“昭宪顾命”“金匮之盟”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

《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载: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昭宪杜太后患病,宋太祖亲侍汤药,然而杜太后的病情日益严重,自知临终的杜太后召赵普入宫,草拟遗旨,并问一旁的宋太祖说:“可知你何以得天下吗?”宋太祖啜泣不断,无法应答。

杜太后再问,宋太祖才止泪答道:“儿臣之所以得天下,是受父亲与母亲的庇荫。”杜太后说:“并不是这样,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太过年幼。假使后周有年长的君王,你又怎么能得到天下呢?切记,在你死后要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由年长的君主来治理天下,才是社稷的福气。”太祖哭着说:“不敢不从。”

杜太后遂命赵普,将方才的对话内容都记下,写成一封誓书,并命人藏在金匮之中,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另外,王禹偁的《建隆遗事》记载:上白太后曰“臣百年后传位于晋王,令晋王百年后传位于秦王”后大喜曰“吾久有此意而不欲言者,吾欲万世之下,闻一妇人生三天子。不谓天生孝子成吾之志。”这里的晋王是指赵光义,秦王是指赵廷美。

丁谓的《丁晋公谈录》记载:昭宪皇后因不豫,召韩王普至卧榻前。问道:“官家万年千载之后,宝位当付于谁”普曰“晋王素有德望,众所钦服,官家万年千载后,合是晋王继统”

以及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记载:太后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此皆祖考与太后之余庆也”太后笑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耳”因戒太祖曰“汝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

比较这几种记载,可以看出,对于”金匮之盟”的记载有不尽相同之处,但都毫无疑问地肯定了“金匮之盟”的存在和真实性。


开宝九年十月壬午的深夜,经过“斧声烛影”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继承其皇位的是其弟弟——赵光义。

这看起来皇位的继承果然是按照杜太后的指示,由哥哥赵匡胤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一切似乎很合理。

然而,赵光义继位之日,并没有当众出示金匮之盟。要知道,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按照常理,赵光义继位之时,应当立刻开启金匮,当众公示,以塞天下悠悠之口。

赵光义在以后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他都没有这样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继位的合法性成为了赵光义的一块心病,他把《太祖实录》改了又改,企图通过篡改史实寻求继位合法性的依据。

直到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已经坐了六年冷板凳的赵普,被当时的宰相卢多逊逼迫得走投无路,图谋东山再起,才趁着面奏赵光义的机会,献出一个所谓的“金匮之盟”,赵普随后复相。

我们看看赵普拿出的“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朕焦劳成疾,弥留不瘳,言念亲贤,可付后事,皇弟晋王天钟容哲,神授英奇,自列王藩,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时惟长君,可于柩前即皇帝位……”


关于“金匮之盟”的内容,有“独传约”和“三传约”两种不同的说法,《宋史・魏王廷美传》记载:“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这是“独传约”的说法。

“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这是“三传约”的说法。很显然,赵普出示的“金匮之盟”的内容,是“独传约”的说法。

但是,赵光义继承皇位以后,一系列的做法都是按照三传约的做法去做的,宋太宗继位后,迅速任命赵廷美为齐王及开封府尹,即以赵廷美为接班人。因为“亲王加京尹”乃是五代十国以来的皇储标配。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北伐失败,威望大减。期间一度与军队主力失散,被认为可能已死亡,导致赵德昭被诸将拥立为代理皇帝。宋太宗回到军队后,大怒,将赵德昭逼死。

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公布了独传说的金匮之盟。同年赵德芳死亡。

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废黜赵廷美,将其流放。

雍熙二年,赵元佐焚烧宫殿,被废黜。

雍熙三年,赵元僖以亲王为开封府尹,成为继承人。


因此,可以推断,赵光义继承皇位的时候,手里握着的是“三传约”的“金匮之盟”,显然,这作为已是大宋王朝第二任皇帝的赵光义大为不利,正是因为金匮之盟的效力,所以赵光义才会处心积虑地要除掉弟弟、侄子。

因为按照“三传约”的“金匮之盟”,皇位的继承顺序是:太祖——弟赵光义——弟赵廷美——子赵德昭。也就是说,如果按照“金匮之盟”的盟约,赵光义百年之后,要么将皇位传给弟弟,要么传给侄子,而无法由自己的儿子所继承。

因此,如果赵光义是篡位的,他为什么要公布一个让他自己浑身不自在的法律文件?

按照正常的逻辑,既然接受了太祖的传位,那么赵光义完全可以当作没有“金匮之盟”这一事,而将弟弟侄子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直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又何必另外去背上逼迫子侄、陷害兄弟的骂名?

因此,赵光义在皇位继承的合法性与改变“三传约”的“金匮之盟”之间有了取舍,赵光义选取了后者,一方面,赵光义把《太祖实录》改了又改,企图通过篡改史实寻求继位合法性的依据。

另一方面,赵光义还在寻求把“三传约”变成“独传约”的途径。这也是赵普不在赵光义继位的时候就拿出“金匮之盟”来邀功,而是在坐了六年冷板凳,被卢多逊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出示“金匮之盟”的原因。

赵普出示的“金匮之盟”,只不过是赵普谋求自救,重图相位的一个道具而已,同时也破解了赵光义为继位合法性揪心了六年之久的心结,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赵光义继位六年后再公布“独传约”的金匮之盟,很明显是要跟流传的“三传约”进行对抗。赵光义这一政治行为,最大的目标显然就是赵廷美,试图借机否定赵廷美继位的合法性。

果然,次年赵廷美就被废黜,最终,“独传约”随着赵光义加强自身绝对主义专制企图的胜利,而变成北宋的官方说法。

因此,“金匮之盟”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三传约”是原始的、真实的“金匮之盟”,而赵光义即位六年后与赵普联手公布的“独传约”,是对原始“金匮之盟”的篡改版,因此,整个“金匮之盟”之事,是一桩有真有伪,而伪者又非纯伪的复杂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皇位   宋史   秦王   太平   太祖   太后   皇帝   合法性   弟弟   天下   赵光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