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忠臣于谦被冤杀,锦衣卫抄家时落泪不止,太后得知后水米不进

谦亦忧国忘家......变起夺门,祸机猝发,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当时莫不称冤。——《明史》评价于谦

自古以来,圣贤书教诲人们忠义正直做一个顶天立地之辈,不过人心叵测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即便做到无愧于心固守本真,最终也未必会有好下场。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心为大明王朝却被皇帝冤枉斩杀,锦衣卫查抄于家时潸然泪下,当朝太后得知于谦之死,几日水米不进哀叹不已。


于谦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何锦衣卫在抄家时落泪?太后也悲伤不已?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仁宣之治的重臣

1398年5月13日,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的于家诞生了一个男婴,于父希望此子日后谦逊高洁,故而取名于谦。于家是书香门第,父母十分注重子嗣的培养,从小便教授其读书识字。

于谦自小聪敏好学,对于书中的内容常常是一点就透,五岁时便能吟诗作赋,对待事物很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他的志向十分远大,在读到《过零丁洋》一诗时,被文天祥的气概所折服,佩服这位忠义之臣的赤胆忠心。

于谦暗下决心,以后也要成为忠君爱国的清廉好官,为了督促自己他还特意雕刻了一尊文天祥像,摆于自己的书桌时刻提醒自己修心修德。



鸿鹄之志已经确立,于谦勤奋好学、笔耕不辍,23时参加明朝科举考试一举上榜,考取举人进入朝堂。

彼时正值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执掌天下,于谦初入朝堂又不懂变通,说话做事刚正不阿,时常得罪朝中同僚并没有受到重用。

永乐二十二年六十四岁高龄的朱棣御驾亲征蒙古,在征途中染病不起,药石无医的情况下病逝于榆木川。朱棣去世后其子朱高炽继位,可在位时间不满一年就去世了,明宣宗朱瞻基继位。

汉王朱高煦蓄谋已久准备谋权篡位,之前出于忌惮父亲朱棣的铁血手腕,迟迟不敢动手。朱棣一死,朱高煦自然不将自己的亲侄子放在眼里,认为其难堪大任。

因此新皇登基后不久朱高煦起兵叛乱,逼迫朱瞻基退位让贤,为了镇压朱高煦朱瞻基亲自率军平叛乱军,于谦跟随其左右,平叛最终取得了胜利,朱高煦被捕下狱接受审讯。



他自负骄纵,即使成为阶下囚,也自认不输于朱瞻基,对于朝廷功劳更大,拒不认罪。

为了名正言顺处置朱高煦,朱瞻基必须让其伏法认罪,换了几位官员审讯皆是不能震慑朱高煦,这时候他想起了于谦。

朱瞻基任命于谦为御史审讯朱高煦,见到朱高煦以后,于谦并未将其当做皇亲国戚看待。

他声色俱厉历数朱高煦的罪行,竟是用气势压倒了后者,让其跪倒在地瑟瑟发抖,最终认罪伏法。

明宣宗论功行赏将于谦提拔为巡按,后又因为立功接连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于谦此人廉洁公正,无论在何地任职都不会拿取当地一分一厘。

有官员贿赂巴结于谦,不但会被他严厉禁止,还会被上奏弹劾,久而久之于谦清廉的名声传了出去,没有人敢再拉拢贿赂他。



于谦曾到任河南,常常自己携带水和干粮,骑马到处巡视当地民生,对于贫困地区的百姓多为关注,还将这些贫民记录在册。

回到府衙以后,他命令当地官员每年以正常价格,从当地富户那里收购粮食,而将这些存储的粮食按照份额发放给这些贫下农民,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秋收后再将这些粮食收回。

对于无法偿还粮食的老弱病残则无偿发放,并且会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为了抵御黄河沿岸时常爆发洪灾问题,防止官员贪腐修建豆腐渣工程,于谦亲自督导修葺堤坝。

于谦在任期间,堤坝稳固防护措施得当,黄河数年没有发生洪灾。河南的百姓纷纷称颂于谦,对其感恩戴德,以至于他在民众中的威望极高。



在于谦这样忠臣的辅佐下,明宣宗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经济发展迅速、百姓安居乐业,使明朝达到了巅峰,促成了仁宣之治的局面。

只可惜明宣宗身体羸弱,日夜为朝政操劳身体每况愈下。

宣德十年37岁的朱瞻基因病去世,年仅8岁的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他没经过磨难、过于自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保家卫国

朱祁镇继位时年纪尚小并不懂得治理朝政,朝政由其母张太后代理,朱祁镇继位七年后张太后和朝中顾命大臣相继去世。

一时之间无人倚靠的朱祁镇,把所有的信任都给了从小照顾他的太监王振,后者在其身边阿谀奉承。



朱祁镇不能明辨是非尽信谗言,重用王振让其逐渐把持朝政。他上位以后开始大肆敛财、拉帮结派,甚至想让朝中众臣都听从他的指挥,成为百官之首。

在各地任职的官员回京述职之时,要向王振“进贡”贿赂其大笔金银财宝。

两袖清风的于谦自是瞧不起这样的行为,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更是以宦官专权为耻,还特意写诗讥讽以至于得罪了王振。

为报复于谦王振编造罪名污蔑,将其逮捕下狱准备三月后问斩。

不过,他还是低估了于谦在河南、山西等地的威信,这两地的百姓得知于谦要被处斩的消息,纷纷上京在宫门前为其上书请愿。



朝中大臣对此事议论纷纷,王振眼看激起民愤、官愤,不得以之下只好将于谦从牢里放了出来免去责罚。

虽然王振将于谦放了出来,但依旧是怀恨在心,将于谦连贬数级前往山西任职。

于谦并没有抱怨反而依旧是一心为民,让辖地的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守护山西一地安宁。

得之东隅失之桑榆,于谦在中枢之外无法控制朝堂局势,大明朝在王振的折腾下千疮百孔。

1439年蒙古可汗也先率领二十万大军打到了河北张家口,准备一举歼灭大明建立新的政权,危急时刻王振不顾国家危亡,一再的劝说明英宗御驾亲征,以天子之威震慑蒙古乱军。




朝中以于谦为首的忠臣极力阻止明英宗前往战场,但明英宗向来只听从王振一人的话语,不顾朝臣反对御驾亲征。

王振为了整治那些和他作对的大臣,又建议明英宗带着朝中重臣一同上战场,于是朱祁镇带着群臣浩浩荡荡的去镇压蒙古大军。

因王振的种种瞎指挥导致明朝大军坎坷不断,两军在土木堡相遇后,明军在王振的指挥下惨败,明英宗等一众大臣被蒙古军俘虏、成为人质。

京师留守朝臣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朝堂之中也分为两派,以徐珵为首的一派力主迁都保命,以于谦为首的忠臣则主战不逃。

于谦誓与明朝共存亡,还据理力争将徐珵等人辱骂了一顿,最终占据了上风率领京城守军迎战蒙古大军。


他力挑重担升任兵部尚书,提拔任用了很多被排挤的边缘军官,指挥调派京师十万军队防御蒙古大军进攻。

在于谦的指挥下,京师如铁桶一般水泄不通,抵御了一波又一波的蒙古军的进攻。

蒙古军久攻不下京师,再加上士兵逐渐疲乏,于谦指挥军队在夜里悄悄出城偷袭蒙古大营,打的蒙古军措手不及连连后退。

也先眼看自己占据京师的愿望落空,想要以明英宗作为俘虏要挟城内的于谦投降,于谦深明大义,他的心中只有明朝的社稷安危,自然不会妥协。

当时他力排众议,辅佐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承皇位,很显然新皇登基使得朱祁镇已经毫无价值,蒙古人的计谋再次落空。

不过,此事也为于谦埋下了祸根,成为其日后被冤斩的原因之一。

大明朝勤王的军队已经在路上,叶先深知再耗下去自己会一无所获,便以朱祁镇为交换条件向明朝索要大笔黄金。

于谦劝阻明代宗拒绝答应蒙古条件,此事最终不了了之,蒙古可汗再次受挫。

两军对峙了很长一段时间,蒙古大军再也撑不下去,也先灰溜溜的回到了蒙古,临走前还将明英宗放了回去,为大明朝留下了一颗待爆炸的“地雷”。

天下之冤,于谦之殇

明英宗朱祁镇回到大明,难改已成为太上皇的局面,心中更加怨恨于谦。不过,新皇明代宗十分信任重用于谦,让朱祁镇没有机会下手。

明代宗但凡是任命官员都会过问于谦的意见,导致很多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提升,心中也嫉恨于谦。



再加上于谦在朝中秉公执法,不顾念任何人的情面,常常直言不讳得罪了朝中大部分官员被御史弹劾,但却都被明代宗压下,君王之恩、臣子情义莫过于此。

可惜的是,景泰八年明代宗突发疾病去世,朱祁镇在徐珵、石亨等朝臣的支持下重新坐上了皇位。明英宗复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污蔑于谦散播大逆不道的言论,将其打入大牢。

明英宗虽然痛恨于谦,不过也明白是大明的肱股之臣,于大明有定倾扶危之大功。倘若将其斩杀,一是会引起民愤,二是会让朝中忠臣寒心。

然而,朝中徐珵等人早已对于谦恨之入骨,在明英宗摇摆不定之时频频进言:

于谦不得不杀,否则复辟篡位师出无名,恐皇位不稳。



朱祁镇权衡利弊之下,下旨将于谦斩杀。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锦衣卫押送到崇文门外斩首示众,无数的民众蜂拥而至,痛哭着为这位保卫了大明王朝的忠臣送行。

北风呼啸、阴云密布,为于大人送行的人越聚越多,哭喊其被冤枉。于谦凝望着顺天府还有这满城的百姓,哀叹一声慷慨就义。

宦官曹吉祥部下有一指挥使叫做朵儿,他痛哭流涕的上前,在于谦身死之处泼下了一壶酒为其送行。

曹吉祥大怒,命人将朵儿狠狠鞭笞了一顿,但朵儿依旧在第二日去为于谦送行,无数的民众也自发送别于谦,朝廷屡禁不止。

于谦死后,朝中奸臣依旧不愿意就此作罢,要求诛灭于谦九族,斩杀其推荐的文武朝臣,彻底肃清和于谦有关的一切,但此事牵扯重大,最终以查抄于谦家作罢。



浩浩荡荡的锦衣卫前往于谦家查抄家产,本以为能从这里查出金银财宝,以此坐实于谦的罪名,谁知道于谦住的小院年久失修、破落不堪,甚至都不如寻常百姓屋舍。

于谦时常住在工作的地方,为大明呕心沥血回家的次数很少,家中摆设简单老旧,不过是一些竹制的桌椅,碗盘更是朴素,有些有裂纹也不曾丢弃。

院中主屋紧闭门锁,被锦衣卫破门而入,本以为里面会有一些值钱的物件,没想到只是明代宗赏赐的蟒袍以及剑器,被于谦珍藏悉心珍藏在此。

锦衣卫也没有想到堂堂朝中重臣的家中会如此破落,连一件质地上好衣服都没有,仅有的几件衣服早已洗的发白,可见于谦的确如外界所传是一位清廉质朴的好官。

锦衣卫的内心不免触动,一想到一位如此清廉正直的好官,却身死于政治斗争之中,不免惋惜动情落泪。

皇太后深居简出,于谦被斩杀几日之后才得知消息,当初京师被蒙古大军围困,多亏于谦才力挽狂澜保住朱氏江山,因此皇太后一直感念于谦。

不过于谦不能死而复生,皇太后哀叹不已并在宫中祭奠这位忠臣,接连几日都不吃不喝、水米不进,消瘦了很多,在身边宫女的劝慰下才勉强进食。

事实上,明英宗也曾后悔自己的鲁莽决定,砍去了护卫大明的臂膀。朝堂之上,朝臣看到如于谦一般忠心之人含冤而死,反倒奸臣当道深受重用,不再有人为大明社稷着想。

徐珵和石亨各自为政,在朝中拉帮结派划分阵营,两人在争斗中两败俱伤相继惨死。宦官曹吉祥意图谋反也被斩杀灭族。

这几个奸臣死后,朝中有人为于谦平反冤屈,不过明英宗也是罪魁祸首之一,自然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直到明宪宗继位在于谦儿子的请求下,才为其平反并昭告天下。



于谦虽然沉冤昭雪,但却无法挽回这天下之冤对于明朝的长远影响,自此“武将死战、文臣死谏”成为过去,大明江山的覆灭在此时就埋下了伏笔。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明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明朝   锦衣卫   忠臣   大明   蒙古   朝臣   京师   太后   大军   官员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